【摘要】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三個方面入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要增強其理論闡釋,為文化自信教育做好內容供給。找準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并運用適當的方法將其傳遞給學生。著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發揮好高校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利用好網絡和文化實踐活動兩大載體,搭建好家庭、學校、社會三大平臺,從而發揮好文化自信對大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成才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動力,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的美好藍圖,文化自信中蘊含著豐富的營養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是培養大學生必不可少的教科書。因此,十分有必要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既是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和職責所在,更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為什么融入: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深刻把握文化自信融入的價值意蘊,能夠回答好“為什么融入”這一現實問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凝聚思想、匯集力量的偉大工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使命和要求,它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個人、學校、社會和國家四個層面。
首先,個人層面。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觀,并促使他們從中吸取思想和信仰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2]。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有更深的了解,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擁有堅定的信仰力量。
其次,學校層面。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四有”大學生的責任,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方法、原則、載體、環境等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利用文化自信教育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使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尋找精神養料,“在文化自信中學好本領,在文化自信中實干興邦”[3]。
再次,社會層面。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更能夠促使大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
最后,國家層面。有助于實現文化自信自強和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最終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青年大學生積極上進,勤奮好學,興趣廣泛,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將文化自信厚植于他們的心中,一定會激起其堅定文化自信的熱情,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中國夢貢獻他們的青春力量。
二、融入什么: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闡釋
著力增強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闡釋,明確融入的基本內容,能夠回答好“融什么”的問題。
第一,要正確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文化自信是關于意識形態領域的理念,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提到文化自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4]。因此,把文化自信的新內涵和新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拓寬了文化自信教育內容的內涵與外延,也加快了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形成,最后達到了完善大學生思想品格的目的。
第二,要清晰明確文化自信融入的基本內容,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的素材。在明確文化自信的內涵后,則需要挖掘文化自信的素材,賦能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它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喚起民族創造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旗幟鮮明地指出了文化自信的底氣來源“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5]。所以,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文化自信的底氣來源。
三、怎么融入: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新征程上,有新的特征與新的問題,文化自信教育任重而道遠。為了使文化自信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針對時代特征與現實需要進行路徑選擇。
(一)發揮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
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高校要發揮其主陣地作用,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方法,使文化自信融入到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
首先,找準融入的結合點,提高融入的針對性。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力度,充分發揮好其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通過真實案例和文化故事,打造高質量高水平課堂;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具體內容融入課堂,采取學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提高其思想認知,激發其精神力量。
其次,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形成有效教育合力。全面統籌謀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融合工作,“調動課程內外、高校內外的一切有利要素”,形成融合工作的有效合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中貫穿著文化自信教育,從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高校育人模式,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推進文化自信與高校育人事業同步同質發展。
最后,創新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渠道。不論高校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創新思想觀念,解放傳統教育思想,挖掘文化自信教育素材,擴展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多種形式、多項舉措齊頭并進,構建多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從而實現文化自信的多渠道宣傳。
(二)利用好網絡和文化實踐活動兩大載體
大學生的生活學習與網絡不可分割,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影響其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學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到哪里,青年大學生在網絡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跟到網絡上去。因此,高校要重視自身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注重高校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等的建設,加強高校網絡管理,積極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形成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利用好網絡載體,發揮好網絡優勢。
要充分利用好文化實踐活動載體,高校應積極組織策劃影響力、感染力、傳播力和親和力強的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從而更加堅定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按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具體要求,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學生喜歡的形式開展活動,也可以利用主體鮮明的黨、團活動進行黨團知識教育,打造精品文化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三)搭建好家庭、學校、社會三大平臺
第一,搭建好家庭文化平臺。家庭是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搖籃,家庭環境對其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庭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它是一個家庭世代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人際交往、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等在思想意識層面的表現。因此,搭建好家庭文化平臺,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一環。每個家庭都要注重家風意識的培養,發揮好家庭榜樣教育的作用,更要注重父母的言傳身教,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在家庭的搖籃中孕育孩子的文化自信。
第二,構建好校園文化平臺。高校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不能只有理論教育,也要致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環境三者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思政育人和以文化人共同發力,才能使大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學校要建設良好的校園風氣,嚴格按照校訓要求教育學生,開展校園社團活動和講座,營造學生喜歡的文化氛圍,最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二者巧妙結合,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創建好社會文化平臺。社會文化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其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當然,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也能熏陶和感染大學生。社會環境是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可以通過社會宏觀環境影響促進其發展,利用網絡新媒體等渠道,對大學生積極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利用社區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府部門也要加大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投入,制定政策保護和開發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文化活動,創建好社會文化這個大平臺,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 雷亞旭.新時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維向度[J].中國民族博覽,2023(1):159-161.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5]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02).
(作者簡介:陶圓圓,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