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紅

[摘要] 規則意識既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本內容,又是學生道德成長中必備的道德素養之一,還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法治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本文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兒童“童蒙養正”教育,從五個方面探討促進兒童規則意識形成的策略:以生活為源泉,發現規則;以課程為依托,知曉規則;以體驗為途徑,理解規則;以參與為契機,制定規則;以評價為導向,落實規則。以此引領兒童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場域踐行與提升道德認知,并幫助他們達成規則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標。
[關鍵詞] 養正課程;規則意識;班級生活;道德與法治
規則意識是小學生道德素質和法治觀念形成的基礎,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與成長。小學特別是低學段正是學生發生交往等社會性需要及由心理機能孕育道德素養的胚芽階段。因此,學校抓住時機對低學段學生進行“童蒙養正”教育尤為重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 (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課程的總目標之一是“學生能夠具有基本的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在對應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隨著學段的變化,逐步教導兒童認識并遵守班級、學校、公共場所的系列規則。這就要求教師在低學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將規則意識培養作為讓學生了解公共生活中行為規范的基點。
從古至今我們一貫重視兒童教育。兒童教育以“養正”教育為重,即重視兒童道德品質的培養,強調“童蒙養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養正教育與兒童的規則意識教育相結合是時代的應然選擇。基于此,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以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依托,開發了正武強體魄、正德育人格、正行重創新、正知明智慧、正雅有情趣的一系列養正課程,旨在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筆者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班級生活有規則》為例,探討如何以養正課程為載體,落實兒童規則意識的形成。
一、以生活為源泉,發現規則
班級是學生規則意識、習慣培養及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空間。低學段學生因其活潑、好奇的天性,往往難以適應班級規則的要求,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行為有時已經違反了班級規則。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規則,進而形成主動構建知識、內化知識的能力。
例如,《班級生活有規則》一課以“班級生活放大鏡”為話題,請學生尋找班級生活中講文明、守規則的現象,積極發現班級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的現象。在學生初步感知班級日常生活規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他們分組去尋找班級里、校園中有實物“規則”的地方,并記錄下來。在接下來的討論展示中,同學們踴躍分享自己的發現:教室四周的墻上張貼著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等標語;清潔間衛生角張貼著衛生用品放置順序小口訣;樓道走廊的墻上懸掛著有關規則的名言諺語;綠化帶中豎立著“愛護花草,人人有責”小木牌;洗手間的水池上方張貼著“洗手七步法”;每周一校園電子宣傳屏會滾動播放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此時,教師結合學校養正課程拋出問題,引導學生繼續發現身邊的行為規則。
師:同學們已經學過我們學校特有的“我是聲控王”“文明就餐”“文明如廁”等養正課程,請大家思考學校的相關地方有沒有張貼和規則有關的提示語呢?
生1:圖書室的桌面上張貼著“請勿大聲喧嘩”。
生2:餐廳的桌面上張貼著“粒粒皆辛苦”。
生3:衛生間里貼著“來也匆匆,去也沖沖”的提示。
……
至此,無須過多的言語說教,學生的內心已經充分認識到身邊處處有規則。班級生活正是有了這些規則,大家才能更好地在學校里學習和相處。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出發,為學生補充必要的養正課程實踐經驗,以幫助學生發現規則,進而正確認識、把握和遵守規則。
二、以課程為依托,知曉規則
學生從踏進校園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學習系統化的規則體系,這是建立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基礎,也是學生進入公共生活的基礎。如何讓低學段學生全面且有效地學習所有守則、規范、校規校訓,成為學校亟須解決的問題。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不可能針對具體學校制訂相應的規則,因此我們基于校情,從兒童的已有認知及生活經驗出發,開發了系列養正課程,如“我是聲控王”“我有禮貌”“愛護公物”“課間安全”“文明就餐,文明就寢”“文明如廁,從我做起”等。這些校本養正課程不但為學生知曉規則提供了具體而明確的抓手,而且彌補了低學段學生因年齡小和閱歷不足而產生的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理解阻礙。
在《班級生活有規則》一課的教學中,學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班級規則,如對待老師和同學有禮貌、課間不能打鬧、課后不能在走廊上跳繩等。基于他們發現的規則,教師適時結合養正課程進行補充,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知曉規則。例如,在“我是聲控王”養正課程中,教師首先將聲音分成四個等級:零級、一級、二級、三級。然后,對于每一級聲音的所適合使用的區域、場景做了具體的指引,如零級聲音適用于傾聽、看書、看視頻等,一級聲音適用于小組合作需要協商及課間休息等,二級聲音適用于課堂討論等,三級聲音適用于發言、匯報等。接著,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們校園的各個區域的劃分嗎?在不同的區域分別用幾級音量?”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不同場域中“我”應該使用的音量。最后,教師設計“連連看”游戲,左邊列出學校里的常見區域,右邊列出零級至三級音量,請學生完成游戲,以此加深對校園內不同區域應當使用不同音量這一規則的了解。
教學樓:教學區
操 場:運動區 ? ? ? ? ? ? 零級音量
食 堂:就餐區 ? ? ? ? ? ? 一級音量
宿 舍:就寢區 ? ? ? ? ? ? 二級音量
圖書館:閱讀區 ? ? ? ? ? ? 三級音量
東 門:放學點
我校系列養正課程基于道德與法治教材,將教材重新整合、融合、升級,將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落實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課程引導學生深度觀察校園生活,了解校園(課堂)號令及規則、踐行校園(課堂)號令及規則、遵守校園規則,并延伸到校園其他地方的規則。這樣的實施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總結自己發現和知曉的校園規則,為今后參與制訂合理的班級規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以體驗為途徑,理解規則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熟知了一些學校養正課程所涉及的規則,但學校規則有很多條,低學段學生由于年齡小,想要記住這么多規則是非常困難的。對此,只有將課堂所學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在真實情境中體驗規則,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規則,并逐步加深規則意識,直到自覺踐行規則。
新課標指出,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盡可能多地開發與設計多層次、有梯度的實踐體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規則。教材《班級生活有規則》中列舉了一些規則,教師需要對制訂規則的原因進行闡釋,如課間為什么不能打鬧、課后為什么不能在走廊上跳繩等,并與學校“課間安全”養正課程聯結。比如,設計課間安全小游戲詞語魔方、英語生詞飛行棋、小沙包抓旗子等,讓學生在游戲體驗中深入理解規則,同時學會站在安全的角度審視游戲,強化課間安全意識。
教師還將具身性實踐體驗活動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設計了“交通安全,快樂體驗”的養正課程。學校將擔任交警的某同學爸爸請進校園,為每個班級培養了一位“小交警”,實行每日輪值制,每天在上學和放學時間段,他們就會到指定區域開展校園的“交通疏導”工作。同時,每個低學段學生在學校“交通安全體驗場”親自參與一節交通安全體驗課,在課程中學會觀看交警叔叔的手勢指揮信號、紅綠燈和喇叭聲等交通信號,學習行人與非機動車的正確行走路線等交通知識,以及如何安全過馬路等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規則。教師還指導學生認識不遵守交通規則可能帶來的危害,及時給予做得好的學生以獎勵。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從體驗中獲得肯定和快樂,還幫助他們快速理解規則,促進規則意識的建立和發展。
四、以參與為契機,制定規則
小學班級的班規,尤其是低學段班級的班規幾乎由班主任制定,且大多為禁止性規定,這就使得學生在執行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它們。要想促進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穩定、持久的規則習慣,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自主參與班規制定,強化他們對規則的認同感。這有助于學生理解班規的意義,提升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時更利于他們積極踐行規則,共同維護和建設和諧的班級生活環境。
教師在教學《班級生活有規則》時,將“大家一起來約定”教材板塊與真實的生活情境有機整合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從教材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實踐。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制定班級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學校養正課程的切入點與結合點。可以先將日常生活所涉及的規則合理分類,從上課、衛生、同學交往、課間游戲、上下樓梯等方面制定規則。然后,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方面進行討論,組員共同商議并制定相關的規則。接著,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隨后征集其他小組的建議,自主參與規則的補充和完善。最后,經民主投票表決,形成全面且全班同學能夠共同遵守的規則。待《課間安全班級公約》形成后,教師將之張貼上墻。這樣,學生在課間休息時就有“約”可依,他們能時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也監督他人的言行,最終讓規則意識深入人心,達成井然有序的班級生活。經過學生自主研究并制定的規則符合他們的實際需要,蘊含著他們獨特而深刻的理解與領悟,也使得他們能發自內心地擁護、遵守這些規則。
五、以評價為導向,踐行規則
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除了讓學生參與制定規則外,還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在積極踐行規則的過程中有統一的參照標準。教師應及時樹立行為模范,引領其他學生進入良好的熏陶環境,給予行為規則以正強化作用。同時,和學生共同制定多元評價規則,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增強學生對規則的敬畏意識,促進具有主觀意愿且能自覺遵守的規則意識的形成。
例如,在《班級生活有規則》“把‘約定做成文明棋”板塊的學習中,通過下棋這種游戲方式,將學生自主制定規則、踐行規則融合在一起。遵守規則進格,違反規則退格,簡單的獎懲措施體現了生生互評的標準。在踐行中體驗規則,審視新規則的合理性,并做出適切的調整。如此,學生執行規則的能力于無形中得到了提高,規則意識也得到了強化。“文明就餐,文明就寢”養正課程的踐行中,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了“我是文明小使者”評價卡,按天進行評價,一周統計一次,一個月評比選出“最佳小使者”。
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相比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更應關注課后與校外的習慣養成。為此,師生共同設計了踐行評價表,周一至周五由學生之間對在校的就餐、就寢等文明習慣進行評價,周六、周日由家長在家對學生的文明習慣進行評價,每個月由教師根據統計情況,進行綜合性總結和評價。這種主體多元化的評價,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指導、督促、評價、反饋、改進學生在生活中踐行規則的行為。規則意識也在此過程中悄然植入,慢慢生根、發芽,最終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幫助學生成長為遵紀守法和具備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性主體。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何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本,充分發揮養正課程補充優勢,以多元化主體評價為導向,落實知行合一,從而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對規則的內在需要并體驗到滿足的快樂,值得我們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江萍萍.剛性規則,柔性落地:例談小學低年級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Z1).
[2]沈芳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J].教育界,2020(26).
[3]蘇俊.小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教學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