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
在“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體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多元化,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數學課程學習的輕松和愉悅。因此,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可通過設計數學特色作業的方式,來展現作業形式的多樣性,保證學生在不斷激發創新意識的同時,凸顯其在整個數學課程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反思性作業
教師設計反思性作業主要是通過學生易錯題進行的。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建立錯題本,搜集一些日常學習中容易出錯的問題,并做好分類歸納。學生通過對錯題進行分析和探究,實事求是地發現自己出錯的原因,這樣可以避免在以后的學習中犯同樣的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錯題本,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分析和思考方式,將出錯的原因認真記下來,適時體會、深刻感悟,最終形成相關的記憶。學生則可以在做題的過程中將做錯的題重新做一遍,還可以搜集同一類型的題并試著做一下,最終完全理解錯題,確保自己完全掌握。
操作性作業
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特色作業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特色作業設計中。例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設計操作性作業,增強數學課程的實踐性。學生通過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對于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達到靈活運用的基本目的。
例如,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習“自行車中的數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研究自行車的結構和組成零件,這樣不但能使學生對自行車大小齒輪與行駛速度之間的關系理解得更為透徹,而且能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又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時候,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切、拼時表面積增加或減少的知識不能很好理解,教師就可以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切一切、拼一拼,通過親身實踐得出問題的答案。
調查性作業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在設計特色作業時,還應根據教材內容的變化,融入一部分調查性的作業內容,讓學生能夠在參與調查過程中對數學基本原理形成個性化認知,增強學生對于數字的敏感度。例如,在學習“合理存款”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一下身邊同學的壓歲錢是多少,怎么保管的,存進銀行有什么優點等。通過調查實踐,小學生不但對金錢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還激發了自身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綜合性作業
數學不是題海,而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教師可設計一些綜合性作業,凸顯數學特色作業的優勢,這樣學生能夠對于所學數學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還能強化學科之間的聯系,更能充分展現數學課程內容所包含的綜合性特征。例如,思維本身是無法被看到的,可孩子們卻將數學知識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出來,使思維得以顯現。
一樣的作業,不一樣的精彩。“雙減”背景下的數學特色作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數學思維得到了拓展,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體會到知識與生活的深度融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及探索世界的欲望。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喜愛數學、享受數學,教師要設計數學特色作業,進一步推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和數學學習能力的良性發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動力,使之愿意參與到教師所設計的多元化數學特色作業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為后期數學課程的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