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燦 楊美君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廣大中等職業教育工作者要在過去改革的基礎上,在豐富而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課程實施水平,不斷深化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為此,我們以“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優化中職語文教學,提高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當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新的教學觀念落實不夠深入
中職語文教學觀念應該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的教學觀念需要不斷深入落實。一般而言,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依靠多年來積累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對新的教學觀念落實不夠深入;中年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雖然或多或少地學習了新的教學觀念,但要把新的觀念切實應用于實際教學還需不斷努力;青年教師有激情,有學識,更需要深入學習并扎實落實新的教學觀念,提高業務能力。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那樣,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能力。
(二)課堂教學動態生成不足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充滿動態生成的鮮活生動的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堂多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完成教學設計為出發點,以預設課堂為主。一些教師只是將自己的思維復制給學生,少有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內化。一些教師依然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不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學生只關注“教師認為里面有什么”,不關心“我從里面能發現什么”。所謂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成了:教學參考書、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引導教師,教師又來引導學生;課堂只有預設,沒有動態生成。如此教學,自然難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三)信息化手段使用不恰當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恰當使用信息化手段可以為課堂助力,通過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從視覺、聽覺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開闊學生視野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語文教學實效。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雖在課堂上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卻沒有對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篩選,只是簡單地復制教學課件,而不是為解決教學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而巧妙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甚至還有一些教師在課前、課后基本不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內化學習,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更別提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教學評價有待全程落實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教學評價十分必要。正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言:教師要立足學生發展,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和評價對象,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要整合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評價方式單一,以教師評為主,僅重視課中評價,忽視課前評價和課后評價,教學評價片面化且得不到全程落實。
二、中職語文“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的運用
所謂中職語文“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即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以課前確定目標、課中落實目標、課后拓展目標為重心進行教學。中職語文“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通過深入落實新的教學觀念、動態生成課堂教學、恰當使用信息化手段、全程落實教學評價四個方面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深入落實新的教學觀念
中職語文“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以《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為導向,以“一核三目標”為起點,重在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具體來說,其一,中職學校要組織開展校本培訓和校本研究,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落實《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師要深入研讀《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并將其應用于教育教學。其二,中職學校要定期邀請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來校進行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專題講座、上示范課,定期開展關于教學方面的讀書活動,組織教師參加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教學案例比賽等。其三,教師要自主閱讀教育理論專著,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
(二)動態生成課堂教學
中職語文“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需要教師進行課前動態性一次備課、課中生成性二次備課、課后反思性三次備課。
課前動態性一次備課,即教師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專業、學情等編制課前自主學習任務書,要求學生進行課前自主測評,使學生利用課前自主測評的結果總結學習困惑,提交自主學習任務書。課中生成性二次備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進行二次備課,通過課中的訓練反饋及時發現、記錄學生的新問題并進行調節處理,為課后反思性三次備課奠定基礎。課后反思性三次備課,是對前兩次備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的過程,是讓學生深入內化課堂知識的過程,是對學生課后作業情況進行有效梳理和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提升自我、形成教學成果的過程。
(三)恰當使用信息化手段
中職語文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觀念,注重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努力實現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采用恰當的信息技術手段來呈現教學內容,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選取學生難學難懂的知識點,將其制作成微課,在課前、課中引導學生通過微課進行學習,課后檢測學習成效。這樣既解決了學生課前不預習、課中不認真、課后不復習的問題,又為課堂學習贏得時間,使教師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此外,教師還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關注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四)全程落實教學評價
中職語文“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需要教師合理設計教學評價,根據“一核三目標”進行課前診斷性評價、課中形成性評價、課后終結性評價三個階段的教學評價。這是師生教學相長的一個重要環節。
課前診斷性評價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任務書測評展開。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診斷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教師根據對學生的課前診斷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制訂有針對性的課中教學方案,做到有的放矢。課中形成性評價可以用來解決課中師生學習時的疑難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課中學習情況,并根據教與學的實際情況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益的調節。課后終結性評價通過為學生布置階梯式作業來進行,一方面可以檢測教師教學成效和學生學習成效,另一方面根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提供反饋,確定下一課的教學起點,為下一課教學設計的制訂提供依據,做到承前啟后。
總之,中職語文“一核三目標”課堂教學策略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在深入落實新的教學觀念、動態生成課堂教學、恰當使用信息化手段、全程落實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高語文教學實效,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愛國情感和文化自信。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