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劍
摘? 要:
概括本質上是從輸入到解析再到輸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可以立足這三個階段,有側重地進行訓練。輸入階段,大量捕獲信息并提煉核心內容;解析階段,體悟核心內容背后傳遞的情感;輸出階段,以簡潔的語言或文字進行精準表達。
關鍵詞:小學語文;概括能力;輸入;解析;輸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第二階段閱讀與鑒賞目標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1],在第三階段閱讀與鑒賞目標中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閱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2]。這些要求均指向學生語文概括能力的培養。
所謂概括,就是用語言表達結論或觀點,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指簡明、扼要地重述,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就能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將學習分為具體經驗學習、表征或符號學習及抽象學習三個層次[3],概括處于抽象學習的層次。如果對這個過程進行具象的描述,即:根據學習目標捕獲信息,經過思維的加工實現知識的更新、迭代,最終形成系統化的表達。因此,概括本質上是閱讀理解、總結和表達的綜合,是從輸入到解析再到輸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可以立足這三個階段,有側重地進行訓練。
一、輸入階段:大量捕獲信息并提煉核心內容
輸入是學生在閱讀中大量捕獲信息并對其進行理解的階段。捕獲信息,其實就是處理、抽象不同類型的客觀現象,形成符合自己思維體系的形式,方便進行思維處理。因此,這個過程不僅要獲得信息,還要經歷一系列的思維過程,從中提煉出核心內容。具體可以從文章結構和典型信息兩個方面入手。
(一)提煉文章結構
蘭瑟姆認為,結構是文章的邏輯線索和概要,其給予感性資料以秩序和方向,始終把握著文本的整體方向。[4]提煉文章結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結構較為簡單,主要有并列結構、總分結構和遞進結構。
以課文《東方之珠》為例,通讀全文后,不難看出,第一段為統領段,最后一段為總結段,中間的四段分別描寫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繁華的鬧市和夜晚的街景,并且,分述的四段中,每一段的第一句均為該段的中心句。據此就可以把握文章的結構,順利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
(二)提煉典型信息
文章的標題、重點詞句等典型信息,對于理解文章內容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可用以下幾個策略引導學生提煉典型信息:
1.詮釋標題
許多文章的標題就是文章的中心,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文段的內容對標題進行擴句,從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標題已經將人物與事件說得很清楚了。學生在通讀全文以后,可以結合標題,通過增加一些自己的語言,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
2.找重要句段
多數文章都會有一些與主題或作者創作意圖密切相關的重要句段,如總起段(句)、過渡段(句)、中心段(句)和總結段(句)等。將這些句段連接起來,往往就能抓住主要內容。
如課文《煙臺的海》,作者按冬、春、夏、秋的順序分段描寫了煙臺的海,并在每個段落中穿插了煙臺人的生活。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提取出每個季節煙臺的海的特點,再輔以煙臺的風土人情即可。即:課文主要描寫了煙臺大海四季不同的景觀,“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輕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遠”,同時通過對煙臺人民勞動生活的描寫,展現了煙臺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
又如課文《四季之美》,作者也是按一年四季的順序,用細致的筆觸描寫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時間的景致,營造了美的氛圍。從時間上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黎明”“早晨”“夜晚”和“黃昏”四個時間段,并找準描寫四個時間段主要特點的語句。從結構上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同樣的句式,如四個自然段都用“……最美……”的句式開頭,齊齊整整,后文描寫則或長或短,錯落有致。
二、解析階段:體悟核心內容背后傳遞的情感
解析是概括的關鍵。學生要將上一階段提煉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加工,體悟主要內容背后傳遞的情感,從而為下一階段的表達輸出做好準備。
小學階段的課文主要可以分為敘事類、寫人類、寫景類、狀物類等。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閱讀題材,從不同角度進行引導。
敘事類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展開,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個要素,就能在提煉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其中,起因和結果較易準確找出,而經過往往是一波三折的,尋找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
例如,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起因是周瑜忌妒諸葛亮的才能,要求諸葛亮“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謀害他;經過為諸葛亮趁江上大霧,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用妙計向曹操“借箭”;結果為諸葛亮成功挫敗了周瑜的暗算。作者通過刻畫諸葛亮如何完成“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贊賞之情。
寫人的文章是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樹立人物形象并借此贊揚或者鼓勵我們學習人物的美好品質。此類文章的落腳點應回到人物的典型事例上,通過主要人物的描繪(動作、語言、表情等細節)對人物品質進行概括。
例如,五年級下冊《軍神》一文的主要內容是:劉伯承因眼部受重傷,在一家德國人開設的診所做眼部手術,因拒絕使用麻醉劑,被為他做手術的沃克醫生稱為“軍神”。文章通過對劉伯承做手術過程的刻畫,贊揚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
寫景類文章通常選擇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景點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并寄情于景,情景交織。閱讀此類文章時,應從景物、順序、特點及情感入手。
例如,五年級下冊《牧場之國》一文,主要描繪了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夜晚的祥和寂靜,表達了作者對荷蘭牧場風光的由衷贊美。
狀物類的文章則是把事物的形狀、顏色、性能等,用生動形象的句子表述出來,并借物言志。
例如,五年級上冊《松鼠》一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馴良的性格、乖巧的行為和生活習性等,突出了松鼠討人喜歡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在體悟主題情感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風格的角度進行輔助鑒賞。
例如,《牧場之國》的語言恬淡悠然,《金字塔》的語言充滿神秘感,《威尼斯的小艇》的語言則舒緩明亮,風格雖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異域風情”。又如,課文《匆匆》中,“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者采用排比句式渲染了日子匆匆流逝的特點;“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這樣的排比疑問句式對于傳遞情感無疑是大有幫助的。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關注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借以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三、輸出階段:以簡潔的語言或文字進行精準表達
概括不僅要歸納主旨要義,最終還需要以簡潔的語言或文字進行有條理的精準表達[5]。學生語言的豐富程度及靈活運用的熟練程度,是制約其表達準確性的關鍵因素。表達力弱,就會出現“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尷尬局面。可見,表達是使概括精準抵達的重要保障。在積累字詞句段的基礎上,進行縮句刪冗和錘煉辨析的訓練,力求簡潔與精準,是促進表達的關鍵。
(一)縮句刪冗,追求簡潔表達
簡潔的表達是指盡量用極少的文字準確表達完整、豐富的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縮句能力,通過反復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簡潔表達的能力。教學中常用的縮句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保留簡潔的動詞和名詞,刪掉意義不大的成分。簡單的句子一般由“主語+謂語+賓語”或“主語+謂語+補語”的形式構成。在簡單的句子中再加入定語、狀語等成分,可以使句子豐滿,但理解起來就更困難,很多學生經常受到句中定語和句中狀語的干擾而抓不住句子的重點。而縮句可以把比較復雜的句子縮減成簡單的句子,從而更容易正確理解意思。
二是使用合并同類項法避免啰唆。在縮句時,我們可以將句子中的同類項進行合并,讓句子變得比較簡潔。例如,“他喜歡跑步、打球、游泳、拳擊、跆拳道等各種體育活動”可以縮減為“他喜歡各種體育活動”。
三是使用省略號減少冗余。在有些句子中,太多的列舉往往使句子顯得冗長,這時可以用省略號進行縮句。例如,“他的書桌上擺滿了書本、鉛筆、水杯、飯盒、蘋果……”,不需要把桌上的所有東西都列出,縮句以便更加簡潔地傳達信息。
教師可引導學生參照上述方法,訓練簡潔表達的能力。但切忌簡單的生搬硬套,而應在透徹理解句子原本意思的基礎上,入情入理地縮句。如:可愛的小演員差點兒在舞臺上滑倒。若不仔細地理解句子原意,可能會縮成“小演員滑倒”,而原句的本來意思是“差點兒”滑倒,即并沒有真正“滑倒”。這里,“差點兒”雖是修飾成分,但絕對不能省略。因此,正確的縮句應該是:小演員差點兒滑倒。
(二)錘煉辨析,追求精準表達
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需要在積累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辨品質。語文中的辨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感情色彩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有褒義、貶義和中性,例如善良、卑鄙、可愛。二是范圍大小辨析。在同一類詞中,有的詞包含另一個詞。例如戰役和戰爭,戰爭包含戰役。三是程度輕重辨析。同一類詞語中,有些詞的意思相近,但表示的程度卻不同,有輕有重。例如“喜愛”和“酷愛”,兩者都表示“愛”,但從愛的程度來說,“酷愛”比“喜愛”更深。四是運用對象辨析。意思相近的詞語的使用對象往往是不同的。例如“親愛”和“敬愛”,“親愛”用于平輩,而“敬愛”用于長輩和前輩。五是語體色彩辨析。一般情況下,語體分為口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口語經常使用非正式用詞,而書面語中用詞會更加正式。例如,“爺們”主要用于口語,在書面語中則多用“男子漢”。
我們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對幫助學生精準表達,提升概括能力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長期反復的詞語辨析訓練,學生就能較好地辨析詞語在語句中的含義,精準地抓住詞義、句義和文義,做到精準表達。
參考文獻: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10,12.
[3] 薛法根.為言語智能而教——薛法根與語文組塊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8.
[4] 約翰·克勞·蘭色姆.新批評[M].王臘寶,張哲,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0.
[5] 蔡敏.批判性閱讀:賦能語言表達力的提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