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晶,陳玉芬
(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9)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問題,讓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使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1]。課程思政成為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倡導的重要方向,各高校開展了大量教學改革活動,相關研究主要圍繞課程思政的價值、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具體專業課程思政建設3個方面展開。其中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案例分析,以單門課程或單個精品課程項目為主,呈點狀分布在各專業領域,雖產生了一批研究論文,但以思想史類相關課程為主題的研究論文還相對較少。思想史類課程作為許多社會科學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富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對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政治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也是許多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通識課程,配套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我國高校課程建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因此,“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批判性地借鑒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課程根本目標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培養目標除了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外,還涉及“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具體到“中國政治思想史”這門課程,其課程建設目標的思政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政治思想史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孕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土壤。針對如何構建政治秩序,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政以德、禮法兼施、王道、大同、小康等治國主張,積淀了中華民族的政治追求和對美好政治生活的向往。這些思想和實踐為解決群體生活困境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讓學生了解中國政治思想所包含的政治關懷、政治思維、政治智慧,有助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看作自身的使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找準定位,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追求做學問與做人的統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天下一體之仁,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特色。天人合一,仁者愛人,禮、義、廉、恥、孝、悌,中庸等是中國古代規范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理念。“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報國情懷、“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的犧牲精神,這些價值理念對于規范當今社會生活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淵源。“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的學習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沖突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幫助學生自覺接受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治思想史內含經世致用取向,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往往也都是想要在政治生活中施展抱負的政治家。他們著書立說,渴望入世資政,為國家與社會治理獻計獻策,實現“匡世濟民”的政治理想。從先秦起,諸子百家爭論的焦點就是如何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終極目標是構建良好的政治秩序。而每當社會秩序失序,讖緯思想、清談之風或宗教出世思想盛行時,“實學”思潮、“經世”思潮便會大盛。可見,經世致用始終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特質。培養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為國家造就經邦治世之才,是“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
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后,“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教學需要解決的就是“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內容在時間跨度上主要從先秦時期到五四時期,涉及的學派及思想家眾多,但課程學時有限,所以在課程內容安排上要突出重點[2]。“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對良好政治生活的追求與美好生活的實現為重心。在先秦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什么是良善的政治生活、如何實現良善的政治生活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家政治思考和政治主張的重點。儒家將道德引入政治,主張踐行“仁”與“禮”,希望通過強化教化,構建理想社會。墨家則帶有濃重的功利主義色彩,渴望以“兼愛”實現“交相利”的理想社會。道家以強烈的復古主義傾向,主張人們退回到原始的蒙昧時代,以此避免社會沖突,尋找“無何有之鄉”。法家以強烈的現實主義取向,突出律法的強制性與懲罰性,通過強化君權求強求富,實現社會穩定。天與人、君與國、君與民、性善與性惡、禮與法、義與利、德與才等,是貫穿中國古代兩千多年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疇和命題,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延續至今。
漢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主體,逐漸融合釋、道等新思想。明清時期,黃宗羲等思想家開始對傳統政治思想進行反思。可見,秦漢之后的主要政治思想都是對先秦思想家所開創的對理想社會建設的豐富和完善。近代民族危機爆發,實現良善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選擇成為這個時期的主線,在孫中山、李大釗等政治思想的闡述中有切實的體現。因此,結合思政元素挖掘重心,課程內容重點應放在先秦時期與近代,其他時期的政治思想可以適當壓縮學時。
受課程學時限制,在結合思政主題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的同時,為保障整個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對于不能詳細展開講授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專題開發的形式進行講解,突出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映射點[3]。比如,“人文主義”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就與西方語境下的“人文主義”有很大不同。教師可以圍繞“人文”這個主線,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關系”進行解讀,即從西周初年人倫道德被引入政治領域成為判斷“天命”轉移的依據,到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將神秘主義懸置起來,再到董仲舒雖然論證“君權神授”,但其核心要旨仍是以“天”約束君主權力。在這種人文思想的解讀與西方宗教傳統的對比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就會彰顯出來。
比如,貫穿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始終的“民本”思想。從周公“敬天保民”,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再到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充分證明養民、保民始終是君主最重要的職責,是判斷“王道與霸道”的根本。以此,揭示中國傳統“民本”思想與“民主”思想的異同,使學生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對于正確認識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再如,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富含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樸素的辯證思維。在解釋世界起源時,如“五行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人之蘊,一氣而已”等,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思考政治問題時將問題放在對立統一的框架下,如居安思危、德主刑輔、禮治與法治、寬猛相繼等。這些傳統思想和思維方式對于理解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辯證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生正確地看待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公平與效率、發展與穩定等問題,更好地探索中國之治,正確認識并積極看待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思政不只是學生的思政,是參與課程的所有人共同的思政。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思政教學的主體,在雙主體的合作、互動之中,呈現對思政元素的理解與把握,而不僅僅是將思政元素的發掘及表達的權利交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不斷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通過分組學習、課堂辯論等形式增加學生的課程參與感。比如,在有關近代救國道路的選擇問題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不同的小組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別,如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等,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課堂辯論,從多個角度對革命與改革的選擇及建國方案的選擇進行辨析。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為什么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作為指導,構建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民主共和國?我們今天強調的美好生活的實現與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到底是什么關系?
教師可以以現實社會中的實例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運用傳統政治思想中的政治理論和政治思維分析現實問題。比如,基層社會治理中經常出現的鄰里沖突、高空拋物、養狗等問題,利用傳統思維進行解讀就可以歸納為禮治與法治問題。現代化法治國家建設,法治是基礎,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性保障,但在現實生活中傳統的禮治思想中包含的“守望相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則更有利于節約社會成本,從源頭上避免矛盾的出現。
同時,“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內容跨越政治學、哲學、歷史學等學科,因此,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政治學學科、哲學學科、歷史學學科的研究角度切入問題,并將多學科方法相融合,以開放的態度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4]。“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研究的知識取向,就是要不斷挖掘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理論價值、現代價值和現代意義。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從傳統政治思想中汲取治世智慧,體悟傳統政治思想的魅力和生命力,鍛煉學生的政治思維能力。
“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的跨學科屬性,使課程的講授和學習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支持。課程內容講授對教師專業能力、理論能力及授課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沒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授課經驗很難勝任。同時,學生學習該門課程也需要具備基本的學術素養,才有可能學有所得。此外,“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內容理論多、實踐少,存在科研項目申請難、論文寫作發表難,以及當前就業市場需求少等問題,狹隘的功利主義思想致使教師不愿對課程投入更多精力。學生中也蔓延著學習該門課程無用的想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致使課程思政建設實效性不足。
因此,高校應切實通過加強制度建設,保障課程思政建設,消解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給課程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首先,應充分調動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給予課程思政建設立項支持,優先保障課程目標中思政性更強的課程;組建教師團隊,讓教師集中精力深入鉆研自己擅長的授課內容,提高每個專題的授課質量;以多種方式鼓勵教師圍繞授課內容發表學術性論文或教學改革論文;提供經費支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政治學和中國政治思想史學術年會和相關會議,了解學界最新研究進展;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教學效果的考評機制,科學準確評價教師授課效果并給予相應物質和精神獎勵;強化全員育人氛圍,通過教師培訓制度、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及輔導員定期交流制度,引導教師明確自身責任和使命。其次,對于學生課程學習的實用主義態度,高校可以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結合起來,從課程考評方面引導學生參與課程學習,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由教師來提高教學質量,引導學生重視“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的價值,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做學問與做人的道理。
總之,“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課程內容為如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積極的思想資源和歷史經驗,與學生如何正確認識傳統政治文化、思考如何改進我們的政治生活等息息相關。深入挖掘“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課程有更高價值的支點;課程思政內容以專業課程為載體,使思政元素有厚重的支撐。通過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融相通,才能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思政回歸生活、反映人性、引領價值、構筑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