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李俠 郭雅心
摘?要:從新加坡建國至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加坡華人的身份認同以及語言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代際之間的特征各不相同。本文通過對一位新加坡華裔三代的世代語言流動的問卷,剖析該問卷對象的身份認同以及語言結構,了解目前新加坡華人第三代的相關特征,并結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19年發表的國慶演講,簡述未來新加坡雙語人才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加坡華裔;身份認同;語言結構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20
1?身份認同基本理論概述
身份認同是當代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領域的重要概念,最早緣于哲學和邏輯學范疇,譯為“同一性”或“統一性”,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多維界說和解讀。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痹谏鐣W者看來,身份認同主要有個體(主體)和社會(集體)兩個層面的含義,認同研究大體沿著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兩條主線展開,自我認同強調個體的心理和生理體驗,以自我為核心,社會認同則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個人對其所屬的社會類別或群體的意識?!?總體來看,身份認同具有歸屬感和一致性等內涵,其基本含義是“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p>
2?新加坡華人身份認同的基本情況
在東南亞,新加坡是一個長期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而至今仍然以華人占優勢的城市國家。最早居住在新加坡者,是原始馬來人的后裔。由于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成為控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國際大洋航線的樞紐。因此,起碼在公元10世紀以前,這里已經由荒涼的漁村變成了熱鬧的商業港口。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種族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雖然其人口組成以華人為多數,但非單一民族國家,而是與馬來人及印度人等所組成的移民國家。新加坡華人占總人口的74%左右,是新加坡的主體民族。新加坡是除中國以外,華人最多的國家,這使得一些中國人對新加坡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他們自認為華人與中國人同根同源,同文同宗,理應有如親人一般的感情。但對于事物的看法,我們應該客觀理性的去看待與分析,如若參雜主觀的感情因素,往往導致結論不符合客觀事實。
為了讓新加坡華人能更好的傳遞他們的母語文化,政府也有實際政策安排,首先便是在新加坡華校內保留中文教學,基本上所有華人在新加坡學習華文已經習以慣之。新加坡的母語指代與海外的母語指代存在些許差異,他們的民族與或第二語言才被成為母語。華文雖在新加坡作為第二語言,也背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小時候就開始培養1.5-6歲的幼兒。但是從目前來看只有少數人在新加坡能夠完全流利的使用中文進行交際和書寫。華文詞匯的缺失影響大多數華語者的日常表達。生活中,多數人使用中英混雜的句式進行交流不成影響,但是在正式場合這種表達方式卻有些不合時宜。新加坡建國之初,實施“母語為體,英語為用”的雙語政策,以母語作為第一語言,英語為第二語言。在不斷教育改革下,自1987年開始,新加坡中、小學施行了統一源流的教學,以英語為第一教學用語,以“民族語”為第二教學用語。經過新加坡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斷發展,新加坡華人的國別認同以及語言形態也隨之產生變化。
例如:第一代移民是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遠離家鄉,下南洋謀生,在文化歸屬和民族身份方面他們對中國有著強烈的認同,衣食住行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一代移民大多知識水平不高,語言形態主要以方言為主;與第一代移民相比較第二代移民對中國的文化和身份認同明顯弱化,他們雖然認為自己的祖先父輩來自中國,但對于中國人的身份、文化認同感沒那么強,生活習慣兼具東西方特色,語言形態雖以華語為主,但由于長期在新加坡生活,英語水平也大大提升;到了華三代身上,他們對中國的身份文化認同已經不明顯,除了外表與中國人相似外,其他方面都體現出濃濃的新加坡特色,其語言形態以英語為主導語言,華語成為第二語言。如果就這樣形勢繼續發展的話,新加坡華裔四代、五代很可能從雙語向單語形態發展。
3?問卷調查個案分析
本人通過新加坡世代語言流動問卷調查得到反饋信息,以此作為典型個案進行分析,作為華三代其國家和民族認同以及語言形態如何,從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新加坡華族第三代的民族和文化認同,同時以此典型個案推理只新加坡整個華族第三代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整體的相關特征。
3.1?家庭教育背景
參與此次問卷調查的被試者的基本情況:被試者今年22歲,就讀于新加披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二年級,其母親的教育背景為新加坡傳統華校畢業,父親是新加坡國民型學校畢業,家庭常用語為英語。該對象的華語水平中等偏上,在筆者所接觸的新加披華人第三代中,其聽說能力較好。對于他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他的選項都是“非常好”,可見其對英語水平是很有信心的;但他對自己華語水平沒那么自信,聽、說、讀他的選擇都是“很好”,寫作能力只是“好”。這是華三代的典型語言形態,即英文為主導語言,華語作為族裔語,屬于第二語言。
被試者自身語言偏好為英語,其次為華語。在語言使用對象方面,與父母、親友交流他選擇的是英語優先,其次是華語;關于培養下一代語言選擇方面,他認為英語和華語同樣重要。在觀看電視節目或電影時,英語或者華語他認為二者皆可,就閱讀書刊來說,他優先選擇英語,華語刊物對他來說有一定挑戰性。
3.2?身份認同分析
“身份”一詞揭示的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拔幕J同”回答的問題是:我從哪里來?“身份認同”則回答:我是誰?曼紐爾·卡斯特認為身份認同可以看做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對所歸屬群體的認知以及所伴隨的情感體驗及行為模式進行整合的心理歷程。參與調查的被試者除了非常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之外,在華人身份選擇的方面都是“非常同意”。語言方面,他非常認同華人或者中國人都應該會中文,華人應該了解一定的中華文化和歷史;對于華人是否應該實踐華人的價值觀他的選項是“不同意”,對于中國人是否應該實踐中國人的價值觀,他的選擇是“同意”,這也是華人第三代的典型特征,由于受英式教育的影響,他們對于價值觀方面,更傾向西方。對于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感到驕傲方面他的選擇是“很同意”,為新加坡享有很高國際聲望而驕傲的選項,他的選擇為“非常同意”,由此看出,他對于新加坡國家影響力的認同感更強烈。對于新加坡與中國的比賽,他的態度很鮮明,非常肯定地支持新加坡;他也同意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會提高在世界的地位;對于中文將成為第二全球語言以及中國永遠是華人溫馨的“娘家”,這兩項選擇都是“很同意”,態度有一定的保留。對于交友方面,無論是新加坡出生的華人、本地其他族裔或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港澳地區的中國人,他都不排斥,這是新加坡華三代一大特征,他們習慣與不同的種族交流,沒有刻意疏遠其他族群,同時也樂意交中國朋友。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已由全球最大的貿易市場,向主導國際貿易合作方向轉變。在此形勢下,新加坡華裔三代跟隨時代發展的新趨勢了解中華文化,學習中文。增強華文能力。
3.3?語言認同與使用
語言是人們獲取知識所需的技能,盡管掌握雙語未必就能在人生中取勝,但卻能讓人享有巨大優勢。根據問卷反饋得知,被試者專業為醫學,他所接觸的病人大多為華人,不難看出在新加坡學好華語是很有必要的。在回答調查問卷的“華人不能說華語是否不合情有不合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根據環境而定,如果在英語為主導的國家生活,自然使用華人的頻率就較低,英語水平就比中文高;對于“華人與外國人或者中國人交流時被發現不會華語,是否會感到尷尬?”,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對話的人會對他能說華語有所期待;而同樣的問題出現在本地華人中,他不認為有問題,同為本地華人,他們可能有同樣的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新加坡雖然華族是主體民族但主導語是英語,所以英語是他們的第一語言,作為族裔語的華語只能作為第二語言,對其來說他的語言形態為“英語為體,華語為用”。
綜合以上問題的答案可以看出,如果這位調查對象的身份的認同的程度進行排序的話應該是:新加坡人>新加坡華族>新加坡籍華人>海外華人>華人;語言形態是以英語為主,華文為輔,即英語作為第一語言,華文作為第二語言。就針對此對象的語言的選擇來看,被試者是一個務實主義者,會根據自己實際所需選擇語言。新加坡以英語為主導,華語作為華族身份認同而存在,但此問卷對象具有明確的華語使用的目標人群即他所說的醫院里的病人。對其而言,未來的工作中,華語為其所用可以順利與工作對象交流。被試者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目標,不僅幫助他在未來的工作方向中明確定位,而且充分利用語言優勢來促進職業發展,這是難能可貴的。
4?分析新加坡華裔新生代人才的培養方向
新加坡作為世界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卻一直因教育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新加坡眾多的教育優勢中,更凸顯了雙語教育的地位。
李光耀先生曾說道,能使新加坡自如的與世界大市場進行對話的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政府采用獨特的雙語政策。從問卷以及相關的研究中發現,新加坡華人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感不斷加強的同時,英語已逐漸他們主導語言,而他們華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不斷弱化。此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新加坡華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除需照顧本國社會語言生態環境改變的事實外也須關注國際新形勢對本土華文教育所造成的沖擊與挑戰。
新加坡華文教育在發展的進程中須肩負兩大使命:保留華族的語言文化、提高國際新形勢下華裔國民的競爭能力。此外,“英文至上”的語言政策造成華文的社會地位不高,并促使年輕一代的華族家庭迅速往“脫華入英”的方向發展。因此,講華語的人口急速下降,講英語或以英語為主、華文為輔的雙語家庭數目驟升,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華文的態度與看法。對許多學生而言華文己成了一門在課堂上才學習的考試語言。在現代全球化的時代,單純的母語教育是無法讓學生適應時代的變化和需求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全球化的時代需求,是必須的。因此對雙語人才,特別是中文與英文精通的人才,才具有競爭優勢的。在新加坡這個以華人居多的現代化國家里學習華文的環境正在逐漸消失。這也將影響新加坡在國際社會中的竟爭能力。
2019年8月1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發表演講。演講中李顯龍總理強調自華族先輩在新加坡安家立業以來,他們都成為“開埠一代”為新加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華族先輩與自己的祖國保持密切的聯系。自二戰結束,新中國成立,海外華人身份認同模糊,但他們仍身在南洋,心在中國。自新加坡走向獨立以來,華族組織也和政府深入合作,積極推動新加坡社會和經濟發展。新加坡華族經歷兩百多年才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在這一演講內容中李顯龍總理一方面肯定了建國前新加坡華人對祖國(中國)的情感認同與經濟人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表達了這種感情也發生了變化,與過去不同了。
5?結語
中國國際地位以及影響力不斷提升,如李顯龍總理提到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勢不可擋,中國是新加坡最大的出口國,而且中國的市場巨大,新中雙邊貿易貿易關系密切。未來,精通英語以及中文的雙語人才必然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比如,本次問卷的被試對象,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容易脫穎而出。就目前新加坡的語言政策以及語言教育發展形式來看,對于新加坡人或者新加坡華人新生代來說,要把握未來的發展機遇,在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同時,使用華語也是必然的選擇。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帶來不僅有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有巨大的商業利益。隨著進一步的經濟發展,華文成為新加坡人的通用語言雖然不太現實,但是也會在一定程度引起政府的重視。從華文的歷史發展和未來走向來說,它作為新加坡人的民族語在新加坡的社會發展中不會消失,未來一定能獲得適宜自己生長的沃土。
參考文獻
[1]車文博.車文博文集(第6卷):弗洛伊德主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75.
[2]周曉虹.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J]社會科學,2008,(04):50.
[3]陶家俊.身份認同導論[J].外國文學,2004,(02):3738.
[4]吳英成,邵洪亮.華裔漢語學習者解讀:新加坡視角[J].世界漢語教學,2014,28(02):261.
[5]劉燕南,王亞寧.華裔新生代受眾的三維建構:媒介時空、代際關系、身份認同——基于華語電視國際傳播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4):61.
[6]周慶生.語言與認同國內研究綜述[J].語言戰略研究,2016,1(0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