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
摘?要: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是加強學生對現實社會產業經濟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等。本文結合產業經濟學日常教學的開展情況,分析了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課程思政建設思路、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利用大數據產業發展案例分析了課程思政的意義,最后總結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和教學反思,旨在提高學生對產業經濟學的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79
0?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各課程的培養作用,提高大學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是貫徹上述會議和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
《產業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也是德育元素非常多的課程。這些內容很多都可以嵌入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例如十九大關于“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內容的闡述,與產業經濟學課程的許多內容密切相關。作為一門經濟學專業核心課程,受眾面非常廣,通過“課程思政”讓學生深刻體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產業經濟學中的引領和創新作用,強化學生在認識和研究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會責任。
1?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1.1?知識目標
通過對產業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對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活動有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掌握產業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和大致結構,使學生對產業組織、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的基本關系有明確的認識,并學會運用產業組織與產業發展的相關理論和相關思考分析看待產業的各種現實問題,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研究我國的產業問題。
1.2?能力目標
通過產業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產業組織的基本概念,能夠對現實經濟中存在的大量產業組織現象、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產業演變規律和產業政策等進行深入的經濟學分析。除了掌握理論框架和分析范式外,還可以從專業的角度解釋和評價現實產業經濟學的實踐問題和現實政策。
1.3?思政目標
產業經濟學思政目標,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結合時政熱點問題,了解國家產業的基本情況,尤其是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程度,讓學生不僅只學習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把思政元素融入理論知識的講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了解國家大事,國家產業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學習問題,要把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國家各種產業政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僅“專業成才”還要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新時代青年。
2?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首先,梳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各類文件精神和學校相關要求。分析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讓學生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行,共同育人,是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其次,重構《產業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從產業經濟學教學目標的調整、教學設計的重構、教學方法的轉變、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融合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探索適合開展《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課程思政》結合思政內容和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專題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熱點,運用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政策的認同感。
最后,挖掘出“課程思政”元素,并以適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將一些能夠充分體現十九大精神的音視頻、圖片、網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德育元素嵌入教學課件中,多角度深入“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
3?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產業經濟學主要采用課堂講授、討論及探究式教學方法,產業經濟學課程以講授為主,輔助多媒體演示,該課程理論性強,因此在教學中應多舉例子,注重引導多思考。要重視對教材內容各知識點的理解,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突出教材內容所體現的專業思想、方法,增強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綜合能力。要加強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提出問題、答疑互動。主要教學方法有:教師講授,主要以PPT講授為主,講授過程中,注重思維啟發;課堂案例分析討論,分別組成不同小組對產業經濟學案例進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并在小組間進行討論;學生講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4?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緒論部分介紹旅游業、餐飲業、房地產等行業受新冠疫情影響的程度,加強學生對“行業動態”的理解,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使學生在學校和課堂上與畢業后的工作銜接,掌握行業和企業的動態。產業組織部分引入中國民航業發展歷程、公共企業和鐵路改革、石油產業SCP分析等案例,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了解我國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觀。產業結構部分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1949-2019)產業結構演進、奧運產業關聯、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粵港澳灣區產業分工與合作等實例,培養學生“國家大勢”思路,了解國家發展趨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讓學生了解“區域規劃”意識,讓學生獲取行業和產業的區域規劃信息。
產業管理部介紹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農業的產業政策分析,加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我國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力支持。產業發展部分介紹貴陽貴安新區大數據產業集聚案例,培養學生了解和熟悉行業信息、學習到的知識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為就業和發展提供信息支持,進而培養學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思維和方法。
5?案例展示
5.1?大數據產業發展案例介紹
大數據產業是指大數據的產業集群、產業園區,涵蓋由大數據技術產品研發、工業大數據、行業大數據、大數據產業主體、大數據安全保障、大數據產業服務體系等組成的大數據工業園區。貴安新區的崛起離不開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貴陽貴安是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的核心區,是全國乃至世界大數據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和創新試驗田,享有“中國數谷”的美稱。
目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以及華為、騰訊、蘋果等國際知名龍頭企業在貴安新區搶先布局。貴安新區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主要效應:一是大型核心數據中心的快速集成。二是電子信息制造業建設不斷加快。三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持續增長。目前,貴安新區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隨著大數據中心的集聚,將帶來數字經濟、大數據、AR/VR、數據分析等產業鏈,數字經濟活力將進一步激發,為貴州省“強省會”五年行動注入強大動力。
5.2?案例解讀
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類似,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產業發展理論主要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客觀規律、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產業的演進和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產業發展規律主要要求一個產業在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各個階段的條件和所處的環境,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措施予以讓產業更好的發展。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升級和應用的普及,社會和行業信息化不斷發展,全球數據爆炸性增長,大數據所蘊含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被稱為“新型經濟資產”。
貴州省貴安新區大數據基地將以大數據上、中、下游產業為核心,引進、培育、孵化相關行業企業,豐富和完善產業鏈,形成集聚式發展。園區已引進中科院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FAST天文大數據中心、貴州超級計算機中心等示范引領型項目,以及高通、蘋果、華為等龍頭企業。無論是構建整個技術鏈、構建數據中心,還是聚焦行業應用,都可以從不同的切入點找到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機會。相信隨著大數據產業的不斷發展,大數據賦與所有經濟社會和城市的發展,各地方都能從中找到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機遇。
5.3?課程思政意義
近幾年,大數據產業發展取得良好成績,得益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融合產業發展理論和大數據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起步早、發展快,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逐漸縮小。讓學生了解我國科研人員的深耕傳承,在先進專業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是我們師生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民族責任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擔當,新擔當需要新作為。面對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年輕人需要跟上時代步伐,繼續學習,勇于創新,勇于承擔實現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的時代責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科技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人類對自然的支配能力大大提高,科學作為一種革命力量不斷改變著世界和社會關系,地位越來越重要。大數據產業作為一種新技術的出現,近幾年取得的成就很大,離不開一代科學家的探索和付出。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科技成果的積累和科學精神的傳承。所以我們同學要好好學習經濟學理論知識,然后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
6?結束語
6.1?教學效果
《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效果比較顯著,學生會主動關注國家產業發展情況,積極主動討論交流自己家鄉的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產業經濟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課程思政內容的良好契合、通過細致講解、研究性引導、討論式互動、雨課堂課后衍生等,使課堂活躍度提供、學生課題參與度提高,學習效果也得到了良好提高。
6.2?教學反思
(1)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學習產業發展過程。講授產業發展部分,通過新聞圖片、視頻材料和產業發展理論內容讓學生們思考大數據產業發展各階段的特點,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響,我們能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做出什么樣的貢獻?如何提高我們的能力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等。
(2)互動形式多樣化。利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產業經濟學課程資源與雨課堂平臺講授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學生可以在慕課平臺上回答提問,老師也可以在雨課堂平臺上發表一些討論題供學生討論,通過QQ群、微信群等形式開展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討論。通過雨課堂平臺讓學生討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進而討論我們自己能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做出怎樣的貢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庭情感,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好。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學習、學以致用能力提高,潤物無聲的思政育人功能充分顯現。一些學生自發整理和分享互聯網上的產業經濟素材。許多學生自發地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部分學生對產業經濟學表現出濃厚興趣,產業經濟學成為部分學生考研的專業方向。
參考文獻
[1]蔡志奇.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熱點與展望[J].高教論壇,2019,(12):13,20.
[2]曾光.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2,8(03):188192.
[3]陳娟,齊瑋.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以“產業經濟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06):121124.
[4]陳芳,周筠.“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1,7(20):4547.
[5]曹瑾.“大思政”視域下《產業經濟學》立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21,37(1):124128.
[6]陳和平,韓永彩.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梧州學院學報,2020,(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