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需要將思政融入課程,以達到在“啟智增慧”的過程中“培根鑄魂”的目的。革命文化作品作為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在開展革命文化類名著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進行閱讀資源的結構化整合,確定主題,設計體驗性強的情境化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實現厚植愛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群書閱讀;家國情懷;革命文化作品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全學科視閾下的中學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1267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籍歡歡(1983—),女,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教育發展研究院。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長期以來,如何將德育與智育融合推進一直是教育界不斷探索的問題。“課程思政”這一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出,為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課程思政”不是一門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在具體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要提煉學科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生動、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培養關鍵能力,涵養品格,形成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內容”中指出:“閱讀革命文學作品,如《革命烈士詩抄》《紅巖》《紅星照耀中國》等,體會、評析革命領袖、革命英雄的愛國精神和人格魅力。”[1]33這是7—9年級語文提出的課程思政的重要文本載體,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落實應該根據“新課標”的“教學提示”,做好革命文化作品閱讀活動的設計,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題內容、載體形式、學段要求和學科安排等,做了統籌設計和科學安排,強調素養導向、系統規劃和全學科覆蓋。以上均是課程思政理念落地的具體路徑。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必讀名著《紅星照耀中國》能很好地承擔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繼承和弘揚優秀革命文化的課程思政任務。本文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主,聯合自主閱讀推薦書目《長征》、獻禮“二十大”紅色詩歌集《孩子心中那一抹紅》,以任務為驅動,力求在情境活動中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并理解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里的英雄事跡、革命信仰,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對偉大祖國的強烈認同感,進一步堅定青少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
一、整合閱讀資料,確定閱讀主題
《紅星照耀中國》《長征》《孩子心中那一抹紅》均是革命文化作品,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教師在挖掘思政元素的時候,需要考慮內容的整合,確定一個聚焦性的主題。其中,《紅星照耀中國》《長征》在內容上均有關于“長征”這一主題的內容紀實,兩者互為補充,可以讓學生對長征的歷史背景以及長征過程中的人物、事件有更全面的認識。《孩子心中那一抹紅》中同樣收錄了長征過程中革命志士的詩歌作品,學生通過吟詠詩歌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質。
八年級學生基本具備了梳理故事結構、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內涵等能力。本課主要難點在于涉及大量中國革命史實及背景知識,雖然八年級學生在歷史課中已經開始接觸中國近現代史,但普遍對這一歷史時期缺乏理性認識和情感聯結。教師需要找到符合學生現階段認知結構的閱讀驅動點,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從而為課程思政的落實做好準備。
教師可以根據學情整合閱讀資料,在群書閱讀開展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閃閃紅星耀中國,漫漫長征啟鴻途”這一主題進行聚焦性閱讀,重點閱讀這三本著作中與長征有關的內容。同時,要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為目標,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等維度挖掘思政元素。《紅星照耀中國》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艱苦奮斗、樂觀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長征》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個人與民族命運融為一體的家國情懷;《孩子心中那一抹紅》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英勇無畏、信仰堅定的革命豪情。
二、勾連教材內容,建構體驗活動
自“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進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之后,一線教師就開始思考如何開展閱讀活動。在教材中,12本必讀名著均有讀書方法的指導和專題探究活動的設計。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教材中給出了閱讀紀實作品的基本方法,以及“領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關于長征”“信仰與精神”三個專題探究。從教材內容可以看出編者的編排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紀實作品的閱讀方法以及提升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傳承精神、涵養品格。因為教材沒有具體的探究活動設計,一線教師在探究活動設計過程中往往重梳理、交流思辨,輕體驗、精神內化,從而導致這類作品的思政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整本書閱讀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此,教師可以結合閱讀規劃,分為初讀、聯讀、深讀三個階段,逐步聚焦到“閃閃紅星耀中國,漫漫長征啟鴻途”這一主題上,在閱讀活動的設計上突出學生的個人閱讀體驗。
(一)初讀:以主題為引領,趣味泛讀
新課標指出:“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1]33學生在初讀階段的目標是讀進去、讀下來。以主題為引領的泛讀,旨在為整本書閱讀做“減法”。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
情境:八年級暑假期間開展“閱讀紅色經典,汲取精神力量”主題閱讀活動,請同學們積極參與。
活動一:請在《孩子心中那一抹紅》中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一首詩,配樂錄制朗誦視頻,參與學校公眾號“誦紅色詩詞,敬革命志士”欄目的作品遴選。
活動二:請自主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開始閱讀的“長征之旅”,記錄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同時聯系現實生活提出疑問。
活動三:請閱讀《紅星照耀中國》中“長征”部分的內容,根據自身興趣自主選擇繪制長征路線圖、戰線圖或地形圖。
在活動一中,學生往往是通過朗讀、誦讀來理解詩歌內容,從而認識詩人,理解詩心。通過詩歌朗誦的參與度、朗誦文本的選擇以及朗誦效果,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從學生的參與度上可以看出,學生比較喜歡朗讀毛澤東的詩詞,從學生的朗讀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毛澤東的敬仰之情。
在活動二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精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是斯諾帶著問題來到中國,進行一系列采訪和觀察,最后得出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然能取得勝利的結論。因此,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記錄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同時聯系當下提出問題。我們發現學生在閱讀中感興趣的三個主題為:(1)個性特色鮮明的紅軍領袖和士兵;(2)長征途中的精彩故事;(3)紅區的生活。而學生的困惑在于為何當時的男女老少對于革命理想如此的忠心信賴,尤其是看到年輕的紅軍犧牲或者本來有好生活的人拋棄現有條件加入紅軍時,學生就會經常提及“是否值得”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其實恰好觸及了紅色經典作品閱讀的思想內核——信仰與精神。我們是否理解革命志士的信仰,今日又能否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呢?
在活動三中,整本書閱讀的難點在于學生比較難把握文章脈絡,對此,教師常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整本書的結構。設計繪圖任務的目的是突出跨學科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聯讀:以體驗為目的,讀寫融合
《紅星照耀中國》中關于“長征”途中的紀實只是本書內容的一部分,根據主題,我們選擇王樹增的《長征》作為補充,有助于學生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理解“長征精神”。結合學生已學的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探究單元),可以設置與新聞寫作有關的讀寫任務,促使學生的閱讀“入情入境”。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
情境:國慶期間,學校將開展“講紅色故事,承紅色精神”主題學習活動,八年級學生結合所學開展以下讀寫實踐活動,優秀作品將刊登到學校微信公眾號。
活動一:讀《長征》,同時觀看《百家講壇》節目中有關“長征”的視頻,自由撰寫觀后感、評論或發布感想至微信朋友圈,擇期開展故事分享會。
活動二:化身記者,撰寫長征途中的要聞,并在課前演講環節進行新聞播報。
活動三: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寫作長征的重大節點事件,從消息寫作的結構要求和事件報道的完整度上進行修改、優化。
活動四:為自己最欽佩或印象最深刻的紅軍人物創作一篇文章。
以上情境活動將教材所學和整本書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體驗、領悟,進而走進長征,領悟長征精神。學生在寫作時分成六個小組,即血戰湘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過大草地,每個小組成員在該事件內選擇一個最欽佩或印象最深刻的紅軍人物進行寫作,最后匯總成人物故事集。為了避免重復,學生會充分挖掘《長征》以及其他相關書籍中的內容來進行輔助創作。在完成這些讀寫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基本能夠理解并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那個時代的人為什么能做到奮不顧身?個別學生會就這一問題結合時事,與教師進行深入的探討,最終對家國情懷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深讀:以感悟為目的,成果輸出
一般情況下,整本書閱讀結束后均有一個閱讀成果展示,以此對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行評價。課程思政特色閱讀成果展示突出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的深度參與、共同感悟。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
情境:讓我們化身戰地記者,一起穿越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一起重走長征路。
活動一:前線戰報,概括長征事件。
展示學生畫的長征路線圖,截取重要事件節點,讓學生以消息播報的方式對長征史實進行概括。
活動二:人物特寫,探究革命信仰。
小組合作,修改文章《長征路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并回答紅軍為什么能夠克服千難萬險取得長征的勝利。
活動三:續寫詩歌,展望嶄新征途。
長征是一條遙遙的路,那些故去的人用生命點亮今日的盛世,照耀了今日你我的清朗人間。請大家結合閱讀感受和今日的交流所得,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聯詩:
你是 ,我是 (提示:比喻句,找尋先輩與“我”之間的聯系)
你愿人間再沒有 (提示:過去的社會環境)
唯有 (提示:現在的社會環境)
天邊的月,心中的念。
我用詩篇,與你相約。
我不會忘記 (提示:長征中最動人的場景)
我要用 (提示:對先烈們的誓言)
實現你愿的 (提示:千萬中華兒女肩負與傳承的使命)
以上三個活動,均是閱讀成果輸出活動,與“聯讀”環節的活動形成照應和進階,三個活動統攝在一個情境中,能夠引領學生入情入境。
其中,活動三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堅定信仰,傳承精神。從學生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經過三個階段的群書閱讀,對“長征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下是其中一位學生的當堂創作:
你是明月清風,我是你照拂的夢。
你愿人間再沒有悲慘的童年和無措的流年。
唯有安靜的書桌和孩子的笑顏。
天邊的月,心中的念。
我用詩篇,與你相約。
我不會忘記湘江水邊的冰冷、主席憔悴的臉和少年慷慨赴死前的誓言,
我要用最美的語言、在最明亮的講堂遍遍述說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故事,
實現你愿的星火代代相接。
三、總結
課程思政要凸顯課程的育人價值,要引導學生透過知識了解其背后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因此,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要融入思政元素,突出“以學為中心”,重“學生體驗”,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構建全課程育人環境,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育人方式的拓展[2]。革命文化作品的閱讀突出朗讀、聽讀,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去認同革命先烈的精神追求;在閱讀活動設計上突出情境性,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認定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