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2年度金華市社科聯立項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B2022104);2022年度義烏市社科聯立項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D22032);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規劃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XJDJ2022010)。
作者簡介:洪彩貝(1995-),男,浙江義烏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新時代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承攀升至新高度,著力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育人價值,是對堅定文化自信與建設文化強國的有益探索,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抓手,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含的慎獨寡欲、自省謙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傳統美德,為新時代育人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也為新時代文化育人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弄懂為什么樣的時代培養人才,以及培養什么樣的時代新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效用,深入研究其蘊含的傳統美德,使之服務于新時代,煥發時代魅力。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修身;處世;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b)-0074-05
Research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elf Cultivation and Conduct Oneself
HONG Caibei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Jinhua Zhejiang, 322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have reached a new height. We should focus on the education value of traditional virtu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build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gripper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inner impetus to realize great rejuven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ich in the traditional virtue like "ethical self-cultivation and ascetic", "introspection and modest", "roughly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 "gentleness, courtesy, courtesy thriftiness and modest". They all provide rich material for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era of cultural education. Basing on understanding what kind of era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what kind of new people to cultivate, we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make best use of its cultivating value and deeply studies its traditional virtues, so that it can serve the new era and glow the charm of The Times.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virtue; Self cultivation; Conduct oneself; Culture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的育人作用日益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育人的“中流砥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古往今來中華兒女的智慧,其傳統美德是新時代加強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承的命脈所在。在5 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理想[2];這都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育人價值作出的高度評價。新時代,著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傳統美德育人的研究恰逢時宜,必須讓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慎獨寡欲、自省謙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傳統美德,在新時代充分彰顯其育人價值。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身之道與處世之道
修身處世之道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修身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君子的行為準則,至今仍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中華傳統文化倡導修身養性,認為這是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必由之路,也是對君子人格實踐的基本要求。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一個人要成就偉業,首先必須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養性。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使得修身具有開放性特征。在原則上,修身不限制于特定的人群,而是世人皆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是以修身作為立世之本。修身要“慎獨寡欲”“自省謙虛”。
處世之道,儒家思想的重要價值觀念,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深遠漫長的。儒家的處世之道一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展,是指導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相處的一門高深學問。“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作為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也是新時代人們為人處世應當遵循的重要行為準則。儒家為人處世之道需要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去創造,持續更新,不能因為現實存在的很多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就否定儒家處世之道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儒家為人處世之道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每一個人將其視為一種“常道”來踐行。
修身處世不僅在個人,也與國家民族相關聯。國家長治久安是以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作為根基的。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更要積極參悟優秀傳統文化的修身處世之道,使其綻放時代光芒。
2 修身之道育人
修身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孔子認為每個人只要通過不斷學習,保持自我修行,都可以成為君子。其蘊含的“慎獨寡欲”與“自省謙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效。
2.1 慎獨寡欲
“慎獨”最早出自《禮記·大學》《禮記·中庸》,指的是,在無人監視或監督的情況下,行為謹慎,符合道義;獨處時周圍無人也能謹慎自重,不違禮法[3]。“慎”是一種修養、境界和謹言慎行的內在要求。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4]告誡人們,道是片刻也不能離開的,如果片刻能離開的就不是道了。有德行的人在沒有人看得見的地方也能謹慎行事,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也會心存敬畏。再隱蔽也會被發現,再細微也會看得見。因此,君子獨處時一定要謹慎。慎獨是指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要有高度的自覺性,要根據社會道德規范行為處事,不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而做有違道德和原則的事。
《禮記·曲禮上》記載,“敖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告誡人們,傲慢的念頭要學會抑制,邪惡的欲望要學會控制,求善的志向要積極弘揚,享樂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多去親近那些有賢能的人,既要敬畏賢人也要愛慕賢人。對于所愛之人要敢于指出其做得不好的地方,對于所惡之人要善于發現其身上可取之處。要會積聚財富,也要會分享財富,造福于人。既要能安于富貴,也要能安于窮苦。當與他人發生意見不合時,要善于理解他人,懂得換位思考問題,不能一味想取勝。分東西時不能求多,不明白的事,不妄下定論,已經知道的事,也不要自夸自己已經知曉。
在儒家看來,慎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式,也是評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關鍵所在。慎獨不僅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更體現在無人監督和管理的其他時間段。要做到慎獨,則要求人們做人應當寡欲。所謂養心莫善于寡欲,便是如此。當前社會誘惑頗多,一個人應當堅持清心寡欲,減少欲望,經得起清凈,守得住寂寞,慎獨寡欲,才能實現自我提升。
新時代隨著文化多樣化發展,社會思潮交錯縱橫,只有做到慎獨寡欲才能保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慎獨”思想,以“慎獨”來強調黨員干部的自律。欲望是人之天性,但個人必須學會對欲望的控制,要做到自重、自律、自警,注重修身養性,潔身自好。
2.2 自省謙虛
慎獨自律、養心節欲以后,人還要做到自省謙虛。自省謙虛一直是衡量中國人道德修養的標準之一。古來先賢在修身養性時,十分注重自省的力量,在日復一日的自省中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通過自省可以達到“立己”“達人”。
《荀子·修身》載“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5]。告誡人們,當看到別人的善行時,要自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舉;當看到不善的行為時,一定要保持警惕,要自我反省,是否也做過這樣不善之舉。做人一定要固守住自己的善良,去除不善的觀念和思想。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告誡人們,自我損害的人,不可以跟他談論有價值的話題;自我放棄的人,不可以和他做有價值的事情。說話有違禮義,是自我損害的表現;自己認為守不住仁義,是自我放棄的表現。
《禮記·表記》載,“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處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6]。告誡人們,君子不自我贊賞和夸大自己做過的事,不自己到處宣傳自己的功勞,那便是有了超常的道德修養,同時也不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路走,主要在于維持自己謙虛厚德的品行。去表揚別人的善舉,稱贊別人的功勞,在于能夠尊敬有賢能的人。
《楚辭·卜居》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7]。告誡人們,尺有它的短處,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也有它不明白的地方,卦也有它算不到的地方,神明也有不顯靈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東西,應當學會揚長避短,與別人互相補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正是如此,應當學會看到別人的長處,要知道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告誡人們,自省是一種能力,它通過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來實現自我提升。新時代文化育人,強調自省,在于傳承弘揚“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立足于社會中,人們應當善于自省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道德品格、言談舉止等,在不斷自省中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從思想上自省,要時刻不忘加強對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從崗位責任上自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用好手中的權力;從為人處世上自省,先做人,后做事;從日常生活上自省,從小事、細節做起,潔身自好,防微杜漸。并且,為人要謙虛,不做自夸自己做過的事,不到處宣傳自己的功勞,也不求別人和自己一樣,保持忠厚謙虛的品行。這樣才能更受人尊敬。
3 處世之道育人
處世之道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其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思想具有豐富的育人成效。
3.1 仁義禮智信
孟子將“仁義禮智”比作一個人的四肢,每個完備的人都應當具有四端。董仲舒在“仁義禮智”的基礎上加上了“信”。“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五常”,即一個人日常生活中所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主要包含愛心、公正、禮儀、才智和信用。儒家“五常”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守的,仁義禮智信,不能混亂。
孟子將“仁義禮智”視為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孟子曰:“君子所行,仁義禮智,根于心。”[8]告誡人們,作為一個君子,“仁義禮智”四者要植根于心中,由心而發。
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9]這是儒家提倡的“三達德”。“仁”為“五常”的核心,告誡人們要尊重人道,相信人與人之間能達到一種心靈上的溝通與契合,待人要如同待己,要有同情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學會包容,不恃強凌弱。“義”寓意為人要有義氣,大義凜然,公正、正義,不能見利忘義。“禮”寓意謙讓、禮讓,做人做事要遵循禮節,克己復禮。“禮”和“義”都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約束人們的言行,使人具有適宜自己身份的言行。“禮義”的內涵比“禮”和“義”更為厚重。“智”寓意格物致知,在實踐過程中要秉持仁德,擇善去惡。“信”寓意誠實守信,旨在教導人們做人要講誠信、表里如一。
“仁”是“五常”之根本。仁者是人之心也,是人人皆有之者也;義者是人之路也,是人人皆得而行之者也。仁是本心,而義則是仁德具體表現。仁是內容,義是形式。仁決定義,沒有仁就沒有義。而禮是實現仁的具體形式,孔子曾說道,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禮不僅是仁的形式,也是義的形式。孔子認為禮是表現仁的一種必要形式,卻不能流于形式。他所講的禮包含多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君子修身的禮;第二個層次是禮節,“食不語、寢不言、居不客”等都是禮節的表現;第三個層次是禮治,他認為禮是治國的第一要素。智和仁是表和里的關系,智是外在條件,仁是內在根本。信在今天的含義是誠實、坦蕩、有信用。在孔子看來,人要是沒有信,就不能稱之為仁。孔子強調,人要少說話,多做事,這就是信。“自古皆有死,而民無信不立”,如何做到信,與仁有一定關系,一個人要從內心深處敬重,只有言出于衷,誠心誠意,才能做到信。
新時代在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堅持“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然而“仁義禮智信”既有積極進步之處,也有消極落后的地方。“傳承是擇善而從的繼承與弘揚,它能夠推動儒學走向復興,卻不能使儒學獲得更新發展。”[10]在傳承與弘揚“仁義禮智信”時應做好價值評估,揚長避短,實現現代化話語和行為的轉換,進而推動新時代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
3.2 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是關于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論述”是孔子弟子贊頌孔子的5種道德情操,即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
“溫,和厚也。”許多表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詞都帶有“和”字,如:和睦相處、和藹可親、和顏悅色等。通常“和”字用來指代平穩安定的景象。為人要溫和、敦厚,這是一種品格高尚的表現,這樣便能和身邊人保持關系融洽。
“良,易直也。”古人說的直,一般指正直,也作善良正直。為人正直,而不盛氣凌人,寬宏大量,別人才能愿意與自己相處。但是一個人只是一腔正直,而無一顆善良之心,那就不是真正的良,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二者相統一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善良”之人。
“恭,莊敬也。”為人要恭敬而不能傲慢,遇大事莊重嚴肅而不輕浮,達到“兄友弟恭”便能廣結善友。“恭”是一個人由內而外的行為習慣,為人不卑不亢,對他人恭敬有禮,不阿諛奉承,既注重外在的禮節,又注重內心的質樸,才能視為“恭”。
“儉,節制也。”節制應當理解為“約束、節制”。一個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當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感情和欲望。同時,也寓意一個人要保持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成由勤儉破由奢”“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名言,都告誡人們勤儉節約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丟棄的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曾數次提到“餐飲浪費”這一現象,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崇儉戒奢的民族,要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追溯歷史,大到整個國家、小到家庭,都因勤儉節約而興盛,過于沉醉奢侈糜爛的生活就會衰敗。中華民族崇儉戒奢的傳統美德,對新時代黨和國家倡導的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讓,謙遜也。”“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等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即謙虛使人更容易成功。謙虛既不是盲目夸大自己,更不是自負,而是一種自信。謙讓、謙虛不僅體現的是人的格局與氣度,還體現了一個人高瞻遠矚、豁達大度的處世之道。
新時代弘揚“溫良恭儉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們行為準則的規范,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組成要素。“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對于調節今天社會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對培養擔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現實世界紛繁復雜,誘惑頗多,一個人應當學會約束自己,對欲望要加以克制。
4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至今的重要精神支柱、精神標識。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修身之道與處世之道的民族,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修身之道與處世之道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在新時代文化育人上,修身之道與處世之道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新時代培育承擔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人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16(4):3-10.
[2]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中國社會報,2019-03-19(1).
[3] 丁士虎.《庭訓格言》的修身處世思想及評析[J].民主與科學,2018(6):64-65.
[4] (春秋)曾子,子思,著.大學·中庸 儒家經典[M].楊靖,李昆侖,王明霞,編.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5:9.
[5] 廖名春,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 荀子[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6.
[6] 史靖妍,著.禮記·尚書:典藏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9.
[7] 趙逵夫,解讀,袁行霈,主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 楚辭[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6.
[8] 梁濤,解讀,袁行霈,主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 孟子[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9.
[9] 錢遜解讀,袁行霈,主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 論語[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9.
[10]王鈞林.儒學的傳承與創新[J].孔子研究,2017(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