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燕
在家校共育視角下,小學班主任開展家庭與學校合作育人需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做好工作準備。
家校共育是時代發展下為保證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而形成的一個課題,也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在小學教學工作開展中,學校是開展教育的主陣地,只有保證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才能與學校教育同步,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班主任是實現維系家庭和學校的關鍵人物,在家校共育視角下,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開展應從設計好家校溝通方案入手,從教學、生活、日常管理、課后輔導、校內活動等方面分層設計家校共育方案,確保家校共育能夠貫穿整個學校教育環節。
家校共育視角下,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方向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家長角度共育
讓家長感受到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家長才會積極與班主任進行溝通,使班主任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使家校之間的溝通壁壘被攻破。班主任要明確對小學生的教育要以關愛為基礎,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公平、公正為根本,對每個學生都給予應有的愛護。
2.學生角度共育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明確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性,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在班主任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3.班主任自身角度
班主任要善于總結工作成果,厘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更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理念,提升家校共育工作開展的質量,使各項活動的開展更具專業性,使家長認可教師,這樣才能使家校共育應有的作用發揮出來。
【驅動問題】如何做好角色分工,打造高質量的家校聯合教育體系?
【教師工作】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時班主任處理問題的態度,以及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情況。在遇到緊急事情時,教師要第一時間通知家長,使家長能盡快趕到學校。
【事件經過】一名學生在數學課上腹痛不止,學科教師向班主任反映后,班主任立即將學生送到醫務室,并給家長打了電話,待家長到校后陪同家長將孩子送到醫院。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后告知家長,孩子在恢復期間可以看繪本,但要注意休息,不要看的時間過長,落下的功課可以回到學校后來補,不要著急過早讓孩子投入學習中。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突發情況的問題,以及講述班主任如何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讓家長認知到家校聯合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長能夠理解開展家校聯合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讓班主任及時聯系到本人的關鍵性。)
【驅動問題】學生在學校與在家庭中的表現有所不同,因此應以家訪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習慣、個性特征等進行綜合考察,以制訂更為嚴密的家校聯合教育方案。
【教師工作】班主任要定期對學生開展家訪活動,這種工作方式既是將學生在校的日常生活等進行家庭反饋,又是教育的一種延伸,是家校共育的一種方式。班主任應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學生家庭中,通過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背景,明確學生的動向,從而調整在校教學的方式。家訪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距離,強化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效果。
【事件經過】有一名男學生在五年級下半學期時一直吵著要退學,在校輔導期間進行了心理干預和行為干預,但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是進行了家訪。教師在家訪中發現,這名學生是一名獨生子,父母在外打工,常年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十分溺愛孩子,該生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沉溺于玩游戲。現在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任由班主任如何勸阻,他卻始終堅持退學。
【解決方式】班主任將此問題反映給了該生的父母。這名學生的父母及時趕了回來,但是怎么與他交流都無濟于事。最后,班主任將學生叫到一個房間,安撫他的情緒,待學生情緒穩定后,班主任又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從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到如何在家庭中指導并教育學生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學生家長意識到他們不能長期在外,也不能放任爺爺、奶奶溺愛孩子,最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在一個月的跟蹤走訪調查下,通過與家長進行聯系,指導家庭教育,這名學生逐漸戒掉了游戲,也不再有厭學的情緒。
(設計意圖:由于班級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班主任應對這部分學生格外關注,與其監護人保持聯系,必要情況下應與學生父母取得聯系,以此從家校共育角度與家長共同守護學生,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驅動問題】如何提高家校聯合育人效果,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環境?
【教師引導】班主任應在家校視域下開展親子主題游戲活動,設計親子活動內容,做好親子活動小組安排,做好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邀請家長參與到親子活動中,激發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提高家長的責任心。
【活動過程】
親子活動(1):“我是小小文明標兵”,班主任邀請家長到學校與學生共同創作。學生主要進行繪畫,而家長則指導學生填寫內容,如遇到長輩要及時問好、要幫助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見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給予幫助等。這樣既能強化親子之間的互動效果,又能使親子間的氛圍變得更好。這種家校共育的方式能有序推進班主任工作的開展,也能為學生品德修養的提高做好保障。
親子活動(2):親子運動會。班主任可以設計親子運動會主題內容,如“親子跳大繩”“二人三足”“搶凳子”“穿針引線”“原地投擲”等活動,每個活動都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這樣既能在無形中強化親子關系,也能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更可以鍛煉學生的體能。
親子活動(3):親子音樂會。班主任可以結合不同節日設計親子音樂會主題內容,如國慶節設計“我和我的祖國”親子音樂會,端午節設計“粽情端午”親子音樂會。這種與節日融合的親子主題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又給家長與學生在音樂交流方面提供了舞臺。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班主任的工作量大且涉及范圍廣,因此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難免會由于種種因素而導致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實有疏漏。對此,通過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管理與建設中,并布置適宜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不僅能使家校共育得到順利推進,也可以借由活動的開展使家長理解教育工作的開展要由學校和家庭同步落實,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合力。在家校共育背景下,親子活動的定期開展可以使班主任工作得到家長的支持與認可,同時深化教育工作的落實。)
【驅動問題】如何幫助家長樹立家校共育觀念?
【問題描述】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家庭教育常被忽略,絕大多數班主任在教育教學工作的落實上,主要以班級管理為基礎,實現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等進行管理。班主任雖然會與家長進行一定的聯系,但都是基于學生的在校表現或者是學生學業上的問題,部分班主任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有小動作,或者是在學習中喜歡干擾他人,主要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使學生的行為受到了影響,家長要承擔主要責任。類似的觀念也存在于小學家長中,很多家長認為,學生只要到了學校,所有的教育、管理等都要由學校完成,家長并不需要承擔教育的責任。這些錯誤的觀念就會導致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實受到阻礙。
【教師引導】在家校共育視角下,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只有讓家長看到班主任的專業性,才能通過教師的影響,使家長對家校共育有全面的認知,并影響家長的行動。班主任要明確自身除了要具備教學素養、管理素養以外,更要具備家校共育應有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班主任只有在家校共育活動的開展中,以日常化處理,使家校的互動更全面、更專業,才能使家長對班主任的工作給予最大的支持。
【活動方式】
方式1:建立微信群增加與家長的互動機會
班主任邀請家長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可以調動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家校雙方的合作得到有效的推進。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長豐富的教育資源,使家長參與到小學教育中。如分享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法律知識,分享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使學生從小學會尊重勞動者,尊重每一種職業,這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方式2:必要情況下電話溝通提高學生的生活、學習能力
班主任布置日常作業以及需要家長完成的事項,主要是以班級群留言的方式進行告知。雖然學生也會自己記作業,但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常記不清,丟三落四,以此方法既可以做到預防,又可以幫助家長知道孩子的作業有沒有完成。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聯系時,要如實反映學生的情況。此外,班主任要根據家長的工作類型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溝通,一些家長的工作要求不可以在上班期間接聽電話,而有一些家長的工作則是在夜晚,只有提前弄清才能在合適的時間段與家長進行聯系。
方式3:家長走進校園分享育人經驗
班主任要想使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并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邀請家長到學校分享育人經驗。如分享如何使小學生在家中保持良好的習慣,引導家長通過學習來改善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班主任還可以制作小學生問卷調查,讓家長根據學生在家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寫。如學生的日常作息習慣、每天的預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家庭勞動情況、文明用語使用情況等,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日常的管理工作內容。
學校開展家校共育的同時,需要對家校共育的開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評價在家校共育中需要改進的方面,又要詳細評價各項家校共育開展的不足,以總結性評價的方式評論家校共育的開展方向。
在家校共育工作開展中,小學班主任要經常進行反思,做好總結,將工作中的疏漏一一列舉出來,這樣才能通過改變家校共育的方式使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確保家校共育的開展能為學生的長期健康成長做出保障。
班主任自主反思。班主任應及時地自我反思,如對學生開展家訪應做到全面性、覆蓋班級所有學生,并做好跟蹤訪問記錄,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家長參與家校共育情況反思。一部分家長會不配合學校家校共育的開展,認為家庭教育只是錦上添花,學生的成績始終由學校的教師負責。針對家長的這種片面認知,教師要耐心地疏導,使家長能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強化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
針對家庭教育理論培訓工作的開展,有時會因家長工作等,導致家長不能次次參加。對此,學校除了要加大宣傳的力度,還要進行有效滲透,使家長能參加至少兩次,這樣才能使家庭教育變得越來越好。教師要整理好家庭教育的內容,將相關資料發給沒有來參加的家長,以電話溝通或家訪的形式進行強化滲透。班主任要及時向家長科普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使家長走出誤區,使家校共育的開展變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