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亞
摘 要:革命文化類課文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重要地位。學生通過閱讀革命文化類課文,可以在習得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革命精神、遠大理想、傳統文化等的熏陶,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文章以革命文化類課文的育人價值為根據,以日常教學為依托,以革命文化類課文為對象,闡述教學策略,以期在落實語文要素的同時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類課文;育人價值;實現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4-0017-03
革命文化中的精神財富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契合,具有極強的育人價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要求將革命傳統融入教材中,發揮革命傳統的育人價值。在此指導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類課文的占比增加,成為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助力。然而,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革命文化類課文的育人價值,仍將語文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重點。要想改變此現狀,小學語文教師要正視革命文化類課文的育人價值,以日常教學為依托,運用適當的策略進行滲透,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育人價值。
一、革命文化類課文的育人價值
(一)文化浸潤,堅定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特殊時期積淀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與傳承,具有極強的滋養人心的作用,可以使學生建立文化感悟,堅定文化自信[1]。革命文化類課文是革命文化的承載,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艱苦奮斗的年代,促使學生“親身”經歷各民族人民艱苦奮斗的歷程,潛移默化地受到其中蘊含的革命精神的熏陶。在心靈受到良好滋養的情況下,學生會主動地肩負起傳承革命文化的重任,用實際行動來詮釋美好的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
(二)立德樹人,提升思想意識
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幫助學生發展聽、說、讀、寫技能,更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革命文化類課文是習得知識、發展技能的重要載體,更是學生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生長思想意識的“沃土”,有利于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生根[2]。如在閱讀革命文化類課文時,學生會“穿越時空”,與革命先輩們同呼吸、共命運,感受他們身上的大無畏精神,自覺地將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在學習此類課文的同時,學生會審視當下,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以美育人,培養審美素養
革命文化類課文是美育重要的素材,具有美育功能[3]。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部分革命文化類課文配備了相應的插圖。有的插圖展現出了革命先烈們高大的形象,有的插圖描繪出了革命先烈們無私奉獻的場景。學生通過欣賞插圖,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和動人場景,體會革命先烈們鞠躬盡瘁、艱苦奮斗的美好精神品質,切實地受到精神美的熏陶。
又如,大部分革命文化類課文用真摯、動人的語言描繪了場景。學生可以邊品讀邊想象,在腦海中勾勒出畫面,了解革命先烈們的所作所為,感受革命先烈們的美好精神品質,同時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由此可見,在閱讀革命文化類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知美、體驗美、理解美、創造美,增強審美素養發展水平。
(四)培根鑄魂,樹立遠大理想
革命文化類課文中不乏理想信念內容。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少年周恩來深感中華不振,樹立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在《少年中國說(節選)》中,梁啟超面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勢,發出“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聲音,激勵青少年樹立為祖國繁榮昌盛而不懈奮斗的遠大理想。在閱讀這些課文時,學生可以與革命先烈們“對話”,感受他們身上的遠大抱負,自覺地樹立遠大理想,堅定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
(五)學習語言,發展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的基本職責,是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革命文化類課文也應重視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在學習革命文化類課文的過程中,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使用文本細讀法、批注式閱讀、有目的的閱讀等策略品味語言文字,理解語言內容,豐富語言儲備,發展語用能力。同時,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思考,走進文字背后內容,感悟其中蘊含的情和思,洗滌心靈,提升思維發展水平和審美創造水平。學生還可以從文字、革命精神等方面體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學習革命文化類課文可以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革命文化類課文育人價值的實踐策略
(一)聚焦語言,落實以文育人
語言學習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活動。盡管革命文化類課文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價值,但是其教學仍需要以語言文字賞析為基礎,讓學生在賞析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悟美好的革命精神、遠大理想、傳統文化等。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采用雙線并行的方式編排各個單元。其中,語文要素指明了閱讀、寫作方向,助力教師引導學生有方法、有策略地品讀人文主題[4]。教師可以緊抓語文要素,選用適宜的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賞析語言文字,落實以文育人。
以《手術臺就是陣地》為例,這篇課文講述了中國人民的好伙伴白求恩同志在齊會戰斗中將手術臺作為陣地,堅持為傷員做手術的故事,贊揚了白求恩同志對工作高度負責的品質,以及“將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的國際主義精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意思。教師在此指導下,以展現白求恩同志高尚品質和美好精神的語句為重點,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默讀。如教師提問:“從哪些句子你可以感受到白求恩對工作高度負責?圈畫出來,重點默讀。”學生讀思結合,圈畫重點語句,反復默讀,建立個性感悟,并主動地展現自己的默讀成果。如有的學生說道:“突然,幾發炮彈落在小廟前的空地上……站在手術臺前。”教師順勢發問:“幾發炮彈落在小廟前的空地上,這說明了什么?”“炮彈落在小廟前的空地上是怎樣的情形?”“在這樣的環境下,白求恩是怎樣工作的?”“‘仍然是什么意思?結合上文內容,你可以體會到什么?”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繼續默讀、思考,品味關鍵字詞的深刻內涵,體會白求恩同志對工作高度負責的品質。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還掌握了語言知識,鍛煉了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
(二)補充資料,走進革命年代
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類課文描述的場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距離。尤其,每篇課文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環境下寫出來的,凸顯了特定的環境和心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意義建構離不開學習者的已有經驗。在學生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視頻等補充歷史資料,將學生帶入革命年代,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以《一個粗瓷大碗》為例,趙一曼的一生很短暫,但她卻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奉獻給了革命事業。學生通過閱讀這篇課文認識了趙一曼,卻很難深刻地感受到她身上的革命精神。于是,教師在課堂結束前,利用電子白板展現趙一曼英勇就義前的照片和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將學生帶入真實場景中。在學生閱讀這封信之前,教師向他們提問:“趙一曼是為什么犧牲的?”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默讀,注意到了“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教師趁機追問:“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趙一曼為什么要說這句話?”學生設想當時的場景,感受趙一曼的良苦用心——希望兒子在長大后也能報效祖國。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搜集趙一曼兒子的資料,看看他是如何報效祖國的。如此教學,不但落實了語文要素,還使學生開闊了視野,進一步地感悟了革命先烈身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三)動情朗讀,體會真摯情思
朗讀是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想象場景,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感悟到主人公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理解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思[5]。在教學革命文化類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單元語文要素的指引下,緊抓關鍵字詞、語句,利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朗讀。
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為例,本單元語文要素要求學生關注人物的外貌、神態、言行描寫,體會人物品質。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描述董存瑞的語言、神態、動作,刻畫出了仇恨敵人、勇敢戰斗、勇于獻身的英雄形象。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董存瑞的語言、神態、動作描寫作為重點,引導學生朗讀。如在講到
“他跑到連長身邊,堅決地說:‘連長,我去炸掉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朗讀,并選擇學生代表朗讀。在學生代表未能讀出堅決的態度時,教師可以引導全體學生思考:“董存瑞是怎樣向連長說出這句話的?”學生會誦讀語句,找出關鍵信息——“堅決”。基于此,教師可追問:“董存瑞為什么會堅決地提出這個請求?難道他不怕犧牲嗎?”學生會聯系上文內容進行思考,感受到董存瑞對敵人的仇恨。教師趁機鼓勵學生繼續朗讀。在此次朗讀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可以遷移閱讀感受,讀出堅決的態度,深刻地體會董存瑞對敵人的仇恨,感受到董存瑞的大無畏精神。
(四)連接生活,喚醒情感體驗
革命文化類課文中描述的人、事、物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相距甚遠。教材設置革命文化類課文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習得語言技能,更是為了讓學生品味其中的革命精神,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積極地反映到現實生活。因此,在教學革命文化類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同時,指導他們連接生活,自覺地將閱讀收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少年中國說(節選)》為例,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找、整理資料,大致理解了文意。基于學生的閱讀情況,教師以課文中的象征手法為重點,圍繞重點語句,呈現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探究“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了解少年中國的光輝前程以及中國少年建設少年中國的歷史重任。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應當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閱讀成果,組織“作為中國少年,我能為少年中國建設做什么”主題討論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會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遷移生活經驗,聯想各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踴躍作答。如“學好文化課,提高自身素質,減少不良行為,不給社會和國家抹黑”“盡最大努力地學好每一學科,用學到的知識服務生活、服務社會”“利用空閑時間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奉獻自我”等。基于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教師選擇一些方法,組織相關活動,引導學生從語文課堂走進現實生活,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彰顯美好的品質,升華美好的情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類課文具有極強的育人價值,是不可多得的育人載體。有效實施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可以在落實語文要素的同時,促使學生扎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革命精神,樹立遠大理想,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審美素養,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文道統一”,提高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胡琳娜.大單元教學視域下革命文化內容價值教育的“語·文”落地: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J].江西教育,2023(26):35-38.
劉曉瑩.革命文化植少年心 情感教育鑄中華魂:淺談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關于“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實踐[J].吉林教育,2023(15):38-40.
陳坤霞.鑄紅色革命之魂,探學科育人之法:中高年級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探究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3(12):24-25.
李春霞.語文課程視野下“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建議[J].基礎教育參考,2022(10):65-67.
管冬梅.弘揚革命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小學語文“革命文化”任務群教學的實踐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22(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