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清 袁威 黃煒丹
【摘要】當前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面臨著學校發展內生力不足、辦學脫離實際、過度依賴外部支持等發展困境。推進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高質量發展,需要樹立內生發展理念增強學校發展內生意識、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學校建設、立足鄉土和民族文化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內援外援融合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走一條適合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新路子。
【關鍵詞】民族地區 鄉村小規模學校 內生發展 困境 路徑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1-0009-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旋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明確指出要“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是學生人數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學點,主要分布在邊遠鄉村地區,具有學生少、班級少和教師少等基本特征。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為民族地區鄉村孩子提供高質量教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加大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政策扶持力度,推進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標準化建設,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受城鎮化、教育布局調整和人口政策等影響,一些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存在著生源快速萎縮、辦學缺乏活力、辦學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基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困境,探尋適宜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的新路徑,以期促進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的困境
(一)自主缺失: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內生力不足
學校發展內生力缺失是學校薄弱的重要原因。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內生力是產生于小規模學校內部并促使學校發展的力量,在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中極易被忽視。實際上,薄弱學校之弱勢不僅在于辦學條件差、生源不足、教學質量不佳,更在于實踐主體的缺位、自我認可意識的缺乏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的不足。
目前,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缺乏主動尋求內生發展理念。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內生式發展首先應該是自主性發展,但鄉村小規模學校從校長到教師再到家長都普遍缺乏自主內生發展的意識。二是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主體單一。多元主體參與學校辦學,在充分調動利益相關者積極性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社會、學校、教師等共同參與教育公共事務管理,并承擔相應責任,能夠實現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不少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中,除了校長和少數的學校管理人員,大部分教師、學生家長及鄉村社區組織都沒有參與到學校管理中,鄉村小規模學校利益相關主體的辦學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三是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主體能力不足。校長和教師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重要主體。目前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校長和教師普遍缺乏自主發展能力。從校長方面來看,民族地區多數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校長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僅滿足于學校不出安全事故。從教師方面來看,受編制政策影響,往往一位教師需要兼顧多學科教學任務,由于精力不足,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很難產生主動參與學校發展的意識。再加上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校長及教師參加的培訓大都是學科教學培訓,培訓內容很少涉及學校如何發展,這導致校長及教師推動學校自主發展的能力不強。四是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缺少辦學自主權。一方面,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普遍實行的是鄉鎮中心校垂直管理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模式。鄉鎮中心校負責管理所屬范圍內的鄉村小規模學校,使得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自主發展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多數鄉村小規模學校沒有獨立法人資格。鄉村小規模學校包括在校生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學點,其中教學點占比很高。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廣西鄉村小規模學校有6 271所,其中小學教學點5 610個,占廣西鄉村小規模學校總數的89.5%。鄉村小規模學校沒有獨立法人資格,沒有人事和財務控制等辦學自主權。
(二)被動剝離:鄉村小規模學校脫離辦學實際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城鎮的繁榮給鄉村的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教育方面表現為鄉村學校生源減少、教師流失及農村學校撤并或自然消亡等。為了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國家及時提出通過城鄉一體化建設來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雖然城鄉一體化打破了城市和鄉村相對封閉的狀態,促進了城市與鄉村的融合,但它同時給農村教育特別是鄉村小規模學校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受城市文化影響,民族地區鄉村教育不管是在價值取向上,還是在教育內容的選擇、課程的設計,乃至教育方法的運用上,都越來越脫離農村實際。很多鄉村小規模學校往往被動接受城市優質學校的灌輸,不顧自身的現實基礎,甚至拋棄自身的“小校”“農校”等特色,完全按照城市學校的發展模式辦學。調查表明,僅有少數鄉村小規模學校在校園文化、特色課程方面有些成效,絕大多數農村學校辦學存在“去本土化”和“同質化”現象。民族地區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具有其獨特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屬性,如果忽視文化差異和現實條件,一味地仿效城市學校,就容易失去鄉村學校原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優勢。因此,照搬城市學校的管理模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可能取得一些辦學效果,但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
(三)外力依附:鄉村小規模學校過度依賴外部支持
當前,不少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逐漸脫離本土實際、喪失民族特色,這固然與“城市取向”教育模式沖擊不無關系,屬于鄉村小規模學校在無意識狀態下被動進行,但深層原因是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對外部支持的過度依賴。有研究認為,鄉村小規模學校如果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就很容易走向惡性循環,導致弱者更弱。因此,民族地區采用了對口幫扶、學區化管理、捆綁發展等辦學模式,大力推動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幫扶學校和受援學校(即鄉村小規模學校)未能正確處理好受援學校內生發展的問題,容易出現提供支援和幫扶的城市學校或優質教育機構為了體現幫扶效率,提供過度的資源支持或干預的現象,而不少被幫扶的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往往安于現狀,習慣性地依賴支援學校輸血式幫扶,久而久之便對外部支持產生了過度依賴,走不出“等、靠、要”的怪圈,導致鄉村小規模學校喪失自主提升的動力和能力。有研究表明,由于鄉村小規模學校長期處于被支援的狀態,教育管理部門和優勢學校過于偏重對鄉村小規模學校外部資源的投入,忽視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導致鄉村小規模學校對外界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力變得相對低下。因此,無論是提供幫扶的一方還是接受幫扶的一方,雖然都樂于用最簡單的外援發展方式取得短平快的效果,但這種“外生驅動”方式不利于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的路徑探索
(一)樹立內生發展理念,增強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內生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認識的偏差,主觀地認為鄉村教育資源匱乏、教育發展水平低下,使得人們對推動鄉村教育發展,尤其是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積極性和期望值不高。城鎮學校由于規模較大且資源集中,逐漸成為“優質學校”的代表;而鄉村小規模學校被視為“小而弱”,在整個學校系統中處于弱勢地位,其發展理念具有城市依附性。這種長期存在的發展理念,很大程度上成為限制鄉村小規模學校主動發展和內生發展的思維桎梏。因此,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樹立主動尋求內生發展的理念。只有樹立正確的內生發展理念,才能推動鄉村小規模學校立足自身發展需要,盡早停止照搬照抄城市學校發展樣態的做法,避免過度依賴外部資源輸血式幫扶的被動發展,積極探索鄉村小規模學校自主發展模式,借助“小而優”達標學校和示范學校創建載體,加快實現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轉型發展,實現學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到“小而美、小而優”的轉變。
(二)多元主體參與辦學,激發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活力
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內生發展,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這些主體主要包括學校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及教師等。多元主體在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進程中,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動其高質量發展。
第一,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明確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存在的獨特意義,尤其是在保障偏遠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兒童享受高質量教育方面所發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規模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的發展,但正是這種“小”使得其發展更具靈活性。推動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高質量發展,教育行政部門不能只寄希望于對口幫扶等發展形式,而應該從長遠出發重視其內生發展。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為學校的內生發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給予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更多的自主權,鼓勵、支持鄉村小規模學校結合學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依托本地資源創新發展思路,而非照搬照抄對口幫扶學校的發展模式。
第二,學校校長要加強統籌規劃,積極推動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校長首先要增強主體意識和內生發展意識,主動作為,摒棄等待外援、依靠外援的思想,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校的內生發展中,要深入一線,廣開言路,盡可能多地傾聽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校辦學的實際情況,不斷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從而激發辦學活力。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只有充分考慮到教師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才能激發教師和學生參與學校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作為推動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重要力量的教師,不應該做“被動的執行者”,而應該做學校發展的“當家人”。教師是否能積極參與學校建設,直接影響著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以外,還應該善于發現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適時向學校領導反映相關情況,并提出改進建議,把自己融入學校的發展中。
(三)立足鄉土和民族文化,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特色發展
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必須立足鄉土和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推進學校特色發展。鄉土文化是推動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的有利資源。擁有豐富鄉土資源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應靈活開展社區化、生活化、鄉土化的教育。例如,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鄉村是一個天然的勞動場域,依托鄉村場地開展勞動教育是當下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方式。鄉村自然環境、農業生產更方便學生接觸自然、體驗勞動,是鄉村小規模學校重要的勞動課程資源。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擁有的獨特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著燦爛、獨具特色的文化。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如何辦才能獨具特色?將學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融入學校發展便是一條可行路徑。民族文化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主要載體有舞蹈、歌謠、民間工藝品等。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常常面臨著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尤其是由于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缺乏而導致音、體、美課程不能開齊開足。而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發民族文化課程,不僅可以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還能解決學校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從而推進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特色發展。
(四)重視內援外援融合,促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可持續發展
合理配置資源是實現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內生型”的均衡發展方式并不排斥外援,但它是以外援為輔助,以內部發掘和內生發展為主導。強調內生發展的重要性,不是否定外援的作用,更不是主張放棄外援。外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燃眉之急,緩解了其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從長遠來看,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若想擁有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必須做到外援內化,即將外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合理轉化,從而推動其內生發展。
新時代有新的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和鄉村人口持續向城鎮轉移、群眾追求高質量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探索適合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的新路徑是非常必要的。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高度關注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在持續從外生發展方面給予鄉村小規模學校特殊政策和豐富資源支持的同時,還應注重引導鄉村小規模學校以內生發展為出發點,用好民族鄉村資源,增強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生機和活力,提升學校自主發展能力,構建校際協作、家校協作、高校援助和社會資助等多元主體協作互助發展機制,營造鄉村小規模學校自主發展的良好氛圍,切實引導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勇擔教育使命,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葉飛.從“外源型”均衡走向“內生型”均衡:論城鄉教師資源均衡發展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4):29-32.
[2]姚永強,范先佐.內生發展:薄弱學校改造路徑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3(4):37-40.
[3]黃靜,陳國華.鄉村小規模學校內生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科學,2020(11):73-79.
[4]黃傳慧,鮑傳友,葉鋮壘.多元主體參與下的學區治理困境與突破:一個案例的研究[J].教育學報,2019,15(3):104-112.
[5]宋瑩瑩.農村小規模學校內生發展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1.
[6]楊衛安,鄔志輝.城鎮化背景下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路向選擇[J].社會科學戰線,2015(10):239-246.
[7]尹浩宇,趙丹.依附理論視域下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1):28-33.
[8]姚永強.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式轉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9]尹浩宇,趙丹.依附理論視域下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1):28-33.
[10]陳國華,袁桂林.學校聯盟: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新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6(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