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滿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新文科”概念正式提出。2019年4月,以“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召開為標志,“新文科”建設全面開啟。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應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眾所周知,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在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課程建設作為高校內涵發展的核心環節,抓住“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發展機遇,已經成為各高校當前面臨的重大事項[1]。目前,新文科建設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已在全國高校課程建設中得以深入貫徹,但實施效果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體系檢驗,所以構建有效評價體系對教育改革推進及教學效果提升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使用CIPP評價模型,初步構建了一套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客觀評價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CIPP評價模型亦稱決策導向或改良導向評價模型,是美國教育評價家斯塔弗爾比姆倡導的課程評價模型。CIPP評價模型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 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部分構成。背景評價是在教學準備階段進行的,主要診斷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授課對象需求。輸入評價主要對教學條件、可選用教學方法及教學資源進行評價。過程評價指方案實施過程中是否持續落實了監督、檢查和反饋機制。結果評價是對課程教學目標達到程度所做的評價。該評價模式不僅注重結果,同時也注重過程,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進。由此可見,CIPP 評價模式具有過程性、反饋性和全覆蓋3個顯著特征,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活動的評價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綜合評價的關鍵,本文借助CIPP評價模型,從教學背景、教學投入、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4個方面,結合新文科理念,創建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參考文獻及教學評價實踐,由本文作者、同行教師、教學督導、教務工作人員先后多次討論,形成評價指標體系終稿[6]。該評價指標體系分為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及22個三級指標(表1)。
表1 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AHP)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進而分解為多指標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各層次權重的方法[8]。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邀請多名同行專家填寫問卷表,采用Santy的1-9標度方法構建判斷矩陣,專家對同一層次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給出判斷數據,為了保證數據合理性及公平性,判斷數據采用專家打分的均值。以表1中一級指標為例,通過AHP軟件綜合運算確定指標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2。
表2 一級指標判斷矩陣、權重及檢驗
同理,得出二級指標與三級指標的權重,結果如表3。
表3 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評價指標權重
由表3得出,一級指標中權重占比從大到小排序為教學結果、教學過程、教學投入與教學背景。教學結果最為重要,成為評價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過程次之,這也體現了教學評價需要教學結果與教學過程的統一;教學背景雖然所占權重值較低,但是對課程教學發展的作用不可或缺[2]。二級指標中,教師教學與課程效果權重占比較大,以此得出,教師增強課程建設的意識和提升課程建設的能力是新文科建設與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只有育人意識、育人角度、育人能力三者協同,共同提升,才能更好發揮育人效果。同理,從三級指標權重排序可以得出,課程效益及示范作用是綜合評價一門課程的核心。課程效益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專業課程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二者之間的潛在聯系,使課程建設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復合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才能符合社會需求。示范作用是課程改革,經過不斷調整趨于完善,成功的經驗對其他課程教學改革起到借鑒與指導作用。
運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對某應用型高校“金融學”課程建設進行了實證檢驗。針對22個三級指標,采用四級梯度計分法,具體劃分為優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0~59分),如表4所示。
表4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學”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為了對該校“金融學”課程進行有效評價,邀請兩名教學督導及本文作者任課班級57名學生組成評價小組[7],教學督導評分占比30%,學生評分占比70%。總體評價公式為:
ZP=DP×30%+XP×70%
其中,DP表示教學督導最終評分,XP表示學生最終評分,Ci表示三級指標中第i項權重系數,X1、X2表示兩名教學督導對三級指標項評分,Y1、Y2......表示57名學生對三級指標評分。
通過“問卷星”對兩名教學督導及57名學生發放問卷,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圖1為兩名教學督導三級指標評分均值情況,圖2為57名學生三級指標評分均值情況。通過總體評價公式得出“金融學”課程最終得分為93.8,總體評價為優秀。綜合教學督導和學生三級指標評分發現,“有相應的實驗實訓平臺或合作基地(C7)”“課程思政目標實現(C20)”“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緊密結合,有潤物細無聲效果(C13)”3個指標的評分較低,在后續課程建設過程中應予以重視并改進,以更好地提高“金融學”課程教學質量。
圖1 教學督導三級指標評分均值
圖2 學生三級指標評分均值
本文基于CIPP評價模式構建了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覆蓋面較廣,既關注了過程評價,又關注了結果評價,具有較好的適用性。同時使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判斷矩陣確定指標權重,并進行了一致性檢驗。運用該評價指標體系對某高校“金融學”課程建設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金融學”課程綜合評價雖為優秀,但還存在理論教育與實踐脫節、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專業授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本校“金融投資實驗室”,對“金融學”課程涉及到的證券、期貨、外匯、銀行、保險等知識開展仿真與實訓演練。同時,再次深入挖掘“金融學”課程的思政元素,實現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顯性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
本指標體系由本文作者、同行教師、教學督導、教務工作人員討論得出,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偏差,后期還需課程思政專家批評指正;層次分析法本身存在定量數據較少、定性成分多的缺點,指標權重系數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