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而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合理的排解壓力的方法,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并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中生接觸的事物更加復雜多樣,但由于缺乏人生閱歷和判斷力,因此其心理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為了幫助高中生排解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判斷力,教師要重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基于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構建高效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指出了互聯網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分析了互聯網對高中生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并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作者簡介:李輝(1980—),女,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
“互聯網+”是指借助互聯網平臺,讓傳統行業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從而促進傳統行業高效發展的新業態。“互聯網+教育”是指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互聯網與教育行業的深度發展。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教育部門和社會大眾的關注。高中階段,學生要學習大量的文化知識,面臨著高考的壓力,這導致高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并且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高中生接觸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背景下,高中生容易受到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要重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效率[1]。
一、互聯網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
(一)互聯網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學校往往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種集體式的教育活動有時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輔導需求。同時,高中生的隱私心理和自尊心較強,這導致在集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學生難以敞開心扉,也難以積極配合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比如,在集體活動中,當心理健康教師詢問學生有哪些心理問題或心理困惑時,學生羞于啟齒。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師難以了解到學生的實際心理發展狀態,導致教師難以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但通過互聯網,教師可以創建線上心理輔導室、線上心理熱線。在線上心理輔導室中,學生可以以匿名的形式和教師聊天,闡述自己的心理問題,而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效率[2]。
(二)互聯網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各所學校也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調查發現,部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沒有獲得預期成效,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較低。部分學生較為排斥集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較為排斥在同伴面前表明自己存在心理問題。同時,部分學生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他們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并不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3]。
部分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枯燥,難以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和方式,將互聯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互聯網對高中生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互聯網使學生的現實交際能力逐漸降低
利用互聯網技術,高中生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和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同時,在互聯網上,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想要交往的對象,久而久之,學生十分依賴這種不見面也能進行深入交流的方式,這會讓學生逐漸逃避面對面的交流。在互聯網上,學生可以通過和陌生人交流獲得心理安慰,但長此以往,學生的性格會變得越來越孤僻,最終導致學生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4]。
(二)互聯網會對學生三觀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網絡世界復雜多樣,而高中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已經形成自己的思維,但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在這一階段若不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學生很有可能憑借自己的想法做出錯誤的決斷,這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5]。
(三)互聯網容易讓學生出現情感迷失問題
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并且情感體驗也越來越豐富。在這一階段,學生的情感具有沖動性。尤其隨著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快速發展,他們具有表達情感的生理需要。但在成長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學會表達,還需要學會接受。學生只有和現實生活中的人進行長期的交往溝通,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在反思、進步中完善自身的情感體系。但在互聯網平臺,學生表達情感、接收情感都是依靠文字或符號,這與現實生活的情感交流有較大的區別。僅依靠文字或符號,會讓學生陷入情感表達和接受的誤區中,最終可能出現情感迷失的問題。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互聯網平臺是資源共享的平臺,網絡上儲存著豐富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這些資源和實際教學情況進行結合,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前,要先設計教育內容、制作課件。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拓展教育資源,選擇符合高中生認知發展情況及興趣愛好的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較為貼近的真實案例,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新環境? 新生活”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先挖掘本課中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本課提到了學生在新環境中如何交朋友,而這也是令很多剛步入高中階段的學生時常感到苦惱的問題。部分學生在初中有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到了高中階段,這些朋友可能和他們不在一個班級或不在一個學校,導致部分學生會因為對朋友的想念而不愿意交新朋友,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出現孤僻、不合群的情況。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在網上選取與在校園內交朋友相關的真實案例,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教師可以選擇正反兩個案例。正面的案例:某一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后,積極地參與班級活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和班上的同學建立了友誼,成為班級的“社交王”。反面案例:一名學生在進入高中后,不愿意交新朋友,不愿意和同學溝通交流。他因為不合群而感到苦惱,久而久之,被確診為抑郁癥。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相關的視頻,幫助學生更詳細地了解這些案例,并為學生提供相關建議,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除了在網絡上搜集教育資源,教師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搜集教育資源。調查顯示,近年來高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呈上升趨勢。教師要在尊重學生隱私的基礎上,收集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的資料。教師可以將學生存在的問題、所經歷的真實事件加工成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資料和學生產生共鳴,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利用互聯網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在部分高中生的思想觀念中,心理問題屬于精神問題,這一觀念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負擔。部分出現了心理問題的高中生,不愿意承認自己存在心理問題,認為這是一件非常丟臉且難以啟齒的事情。所以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后,不敢告訴同伴、家長和教師,只能自己承受。高中生思想還不夠成熟,且生活經驗不夠豐富,他們還不具備自主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若這一情況不能得到改善,將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學生不愿意面對面和他人闡述自己的心理問題的情況,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在互聯網上,學生可以匿名和教師交流,這樣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就可以沒有心理負擔地尋求幫助。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構建網絡心理輔導平臺。在網絡心理輔導平臺中,教師要設計不同的功能板塊,如一對一心理輔導板塊、心理問題咨詢板塊、留言板塊。若學生想要實時和心理健康教師進行溝通,則可以選擇一對一心理輔導板塊。在進入這一板塊后,學生可以預約輔導時間、輔導教師。學生預約完成后,教師可以從后臺系統上獲取學生的預約數據,但此數據僅包含學生所預約的時間,不顯示學生的身份信息。在預約時間段內,學生可以匿名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闡述自己的心理問題,而教師也要認真聆聽學生的問題,并基于學生的問題給出相應的建議。
此外,如果學生同意,教師可以和學生在線下見面,以更好地展開心理輔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打開心扉,有助于高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若學生只是想要得到教師的部分建議,則可以進入心理咨詢板塊和留言板塊,講述自己近期遇到的事情和自己的苦惱。而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留言,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若教師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則可以讓學生預約線上一對一輔導,以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三)建立電子檔案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高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學生并不是突然出現心理問題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定期對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監測。但由于學生較多,教師難以及時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也難以通過紙質記錄學生長期的心理變化。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構建電子檔案,通過電子檔案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軌跡。基于“互聯網+”技術,教師可以把大數據分析系統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以構建系統、完善的電子檔案。
例如,教師基于“跟上變化的步伐”這一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可以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高中學習的期望以及學生的高中生活現狀。又如,在“我的自畫像”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下對自己的評價、對生活的看法等,然后將其錄入大數據系統。基于大數據系統,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如學生的心理狀態是積極、良好還是悲觀、低沉。心理健康教師要在課堂上設計數據搜集環節,以有效構建學生電子檔案。
建立電子檔案后,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系統對電子檔案進行實時監測。當某一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生變化后,大數據分析系統會給出提示,教師則要找到相應的學生,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對于已經出現心理問題,并參與過心理輔導的學生,教師要利用大數據系統,搜集學生的心理問題、治療手段、治療效果等,這可以為教師選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提供數據支撐。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學校要基于現代教育要求,在校園內打造高水平、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這對預防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打造教師隊伍的過程中,學校要讓教師對“互聯網+”技術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基于“互聯網+”技術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將“互聯網+”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高度融合。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心理健康教師構建教研小組,通過教研小組整合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并基于高中生的心理問題設計專題課程。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除了相關理論的培訓和研究,學校還可以讓教師在互聯網上幫助他人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以積累教學經驗。
例如,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小紅書等平臺幫別人解決心理問題,從而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積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經驗,還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激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情。當然,學校也可以通過構建學校官方心理網站的方式來為教師構建比較科學、系統、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在這一平臺中,教師能夠了解到更多更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和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結語
互聯網為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撐,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展開學習,以健康的心理更好地生活。
[參考文獻]
許英鶯.“互聯網+”視域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J].求知導刊,2021(45):11-13.
張尚瓊.信息技術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0(4):49-50.
全旭彬.利用信息技術推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發展[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4):224.
魏金榮.利用信息技術推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9-10.
尹岱文.信息技術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實踐研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9(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