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要設計跨學科的主題教學活動,以增強小學科學課程的實踐性。文章從素養視角、知識視角、價值視角三個角度闡述了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內涵,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了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內容組織策略、知識建構策略和生活引入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
作者簡介:張慧瑩(1989—),女,江蘇省徐州市碧水灣小學。
跨學科教學能打破傳統的分科教學制的限制,幫助小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滿足他們的科學發展需求。因此,深入理解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內涵,了解目前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的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策略很有必要[1]。
一、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內涵
小學科學是一門能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學科。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具有跨學科教學的基礎。
(一)素養視角下的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
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通過設置跨學科的主題教學活動,增強小學科學課程的實踐性。同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四個跨學科概念,并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圍繞小學科學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進行教學設計。教師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提高知識的結構性與層次性,最終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2]。
(二)知識視角下的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方法與價值意義維度的知識學習。教師通過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能夠讓學生學會交叉學習、整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將碎片化、不連貫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由此可知,跨學科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還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
(三)價值視角下的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能充分彰顯小學科學教學的價值。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要能夠促進小學生的思維探究和實踐開展。在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演繹、推理等方法,對知識進行歸納與反思,對生活現象進行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在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學生能夠打開思路,廣泛思考,通過知識遷移、演繹推理等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
二、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筆者以小學科學教師的基本情況為自變量,以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情況為因變量進行了問卷調查,并結合調查數據,分析了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調查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個人信息,例如性別、教學年級、教齡等;第二部分為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存在問題的相關題項,包括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課程融合理解、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課程融合規劃、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課程融合實施、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課程融合評價、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課程融合保障五個維度。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法,數值表示符合程度,數值越高,符合程度越高[3]。調查問卷第二部分的相關內容見表1。
(二)問卷發放
問卷發放采用線上方式進行,共有211名小學科學教師參與了問卷調查,其中男教師91人,女教師120人。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有效率約為95%。
(三)數據分析
通過問卷數據的分析結果(見表2),筆者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課程融合理解的認同度平均值達到了4.0以上,這說明教師對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認同度較高。
第二,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課程融合規劃、融合實施、融合評價、融合保障維度的認同度平均值均在3—4之間,這表明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實踐情況不夠理想。
總體而言,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開展情況是向好的趨勢發展的,教師的認同度較高,能夠積極主動落實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但是,在具體實踐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實施不充分、評價不統一、保障不充足、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雖然教師對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表示認同,但是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開展情況并不如人意。學校需要提高對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重視程度,給予相應的支持,以推動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開展。
三、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策略
(一)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內容組織策略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而這些復雜的內容也是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出發點與融合點。對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教師能從內容組織的角度找到跨學科融合的方式。內容組織方式有如下四種。
第一種是將同內容的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整合。例如,在“測試反應快慢”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數學知識與物理知識。
第二種是將不同領域的內容組織到一節課中,引導學生串聯多學科的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動物的一生”一課的教學中,我們要為蠶寶寶設計一個“家”。本課不僅需要學生掌握蠶生存的基本條件,明確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內容,還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工程設計能力,了解常見材料的性能,能綜合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相應的設計。
第三種是“跨學科概念”的教學實踐,在該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的不同進行跨學科教學。例如,在“物質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日常生活現象,結合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引導學生感受穩定與變化的區別。
第四種是跨“科學”,與STEM理念相契合。例如,在“植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葉子,對比植物葉子的形狀、面積等,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并加深對植物葉子的認識,這充分彰顯了跨學科教學的價值[4]。
(二)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知識建構策略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跨學科教學時要重視知識建構的問題,通過合理的導學環節,引導小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活動中,進而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正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回顧,分析現象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尋找小學科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以“種子發芽實驗”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講解種子生長環境的有關知識時,小學科學教師可制作導學教案,通過導學案讓學生提前了解相應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小學科學教師可以根據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的特點,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種子發芽需要什么條件?”“我們要為種子發芽創造什么條件?如何創造這些條件?”等問題。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能提升學生的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生活引入策略
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時要注重生活元素的引入,構建生活化課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將生活元素引入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優化教學方法、創設實踐活動、布置生活化作業。
在優化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入生活現象,鼓勵學生仔細觀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奧秘。教師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法、多媒體綜合應用教學法、故事演繹法等開展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以“食物鏈和食物網”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植物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了解食物鏈的結構,并對日常生活形成基本的認知。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游戲為載體進行教學,可以用紙板為學生制作草、兔子等頭套,然后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
在創設實踐活動方面,教師要針對小學科學的特點進行跨學科教學的科學實踐活動的創設。教師設計合理的科學實踐活動,既能有效挖掘生活素材,又能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土壤里有什么”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空地觀察土壤,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操作、觀察和討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延伸式提問,讓學生思考土壤中的水、腐殖質等物質的來源以及這些物質有什么作用。這樣將課堂進行一步步延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
在生活化作業布置方面,教師要發揮生活化作業的優勢,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來看,學生單純依靠課堂學習很難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布置生活化作業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我們周圍的動植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布置生活化作業,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動物和植物,并將其記錄下來,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
結語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能夠使學生形成高階思維方式,增加不同領域的知識儲備,構建更全面的知識體系,培養綜合素養。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強調以小學科學學科為基礎,整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從多個方面促進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能培養滿足新時代社會需求的人才。教師開展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能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幫助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加祥.新課標視野下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理解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2(29):61-65.
[2]賴昌偉.打造“五有”課堂 “扮靚”科學教學[J].亞太教育,2022(16):22-24.
[3]許婕.“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PCK研究[J].亞太教育,2022(15):10-13.
[4]姚益陽.小學科學課堂趣味實驗教學策略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7):252-254.
[5]唐梓蘭.讓科學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長:小學科學教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2022(1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