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楊



摘? 要:傳統手工技藝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旅順匈奴皮雕”是2020年正式申遺且成為大連市非遺項目之一,此項目的設立為大連皮雕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著積極的意義。第四代傳承人叢龍強為高校教師,長期從事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他作為主要傳承人在“旅順匈奴皮雕”項目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叢龍強在皮雕技藝發展與特點方面的研究頗深,順應時代潮流發展,走出了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以“旅順匈奴皮雕”非遺項目的發展為例,傳統技藝的傳承具有傳承有序、脈絡清晰,取長補短、包容并收,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形式多樣、多元創新的特點。
關鍵詞:手工技藝;傳承;皮雕
11至15世紀,中國和波斯就誕生了皮革手工藝技術,如壓印與雕刻技術等。此手工藝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后,在16—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與皮革工藝發生了融合。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是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樂土,馬背上的民族有著自己的喜好與文化特點,與其生活緊密相連的皮革自然就成為了傳統手工技藝中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皮雕源自皮革的加工工藝,是馬背上的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皮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這得益于皮革所具有的天然吸水性和可塑性特點,因此成為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旅順匈奴皮雕”作為2020年新增的大連市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在傳統技藝傳承中的文化特點有著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普遍性。
一、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具有傳承有序,脈絡清晰的特點
傳統手工技藝之所以能夠傳承發展至今,當然有著其傳承的方法與特點,無論是家族式傳承還是師徒式傳承,都是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重要方式,非遺項目“旅順匈奴皮雕”的傳承也是如此,能夠顯示出其傳承有序、脈絡清晰的特點。
皮雕一直伴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更迭與發展,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取得了廣泛的發展。內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壽陽等地都有皮雕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旅順匈奴皮雕項目亦是非遺皮雕項目之一。
據叢氏宗族家譜記載:匈奴叢(金)氏族人會做馬具的記載源自《史記》,西漢武帝時期,霍去病俘虜匈奴休屠王太子給漢武帝養馬,為漢武帝所賞識,因匈奴以金人祭天,所以武帝劉徹特賜其為金姓,名日磾,封為車騎將軍。因族人會做皮具,明初朱元璋定百業,命令金氏為皮盔甲和馬具制作家族,族人不得從事別的行業。在長期制作皮具過程中,祖先發現植鞣牛皮可以雕刻塑形和彩繪,因此在誕生皮雕這門傳統技藝后,金氏祖先因避捻匪戰亂改姓“叢”,族人自此以叢為姓。
旅順地區叢姓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漢族等都為匈奴金氏后人。傳承“旅順匈奴皮雕”技藝的叢氏家族是清中后期光緒年間匈奴人叢氏一支闖關東到大連旅順,并把祖輩馬具制作技術傳到旅順,此技法隨著馬具制作也逐漸發展于旅順當地。“旅順匈奴皮雕”手工技藝目前考證至少傳承四代,它源自漠北草原匈奴人,民間皮具匠人自光緒年間就在旅順當地制作加工馬鞍、馬鐙等手工藝制品。古旅順口稱為獅子口,曾是各個政權爭奪的重鎮,馬具加工制作因此一直是當地的特色,且在歷史上這里是榷場,因此皮雕技藝在這里繁榮興盛,大連漢墓出土的壁畫中就有皮雕馬鞍的身影。叢氏皮雕第一代傳人叢樹人(不詳—1923)是叢峰滋叔父,叢樹人加工的馬鞍具有獨特的帶花紋圖案,深受當地官員喜愛。二代傳人叢峰滋(1884—1966)為叢龍強之曾祖,是民間皮具匠人,三代傳人叢培青(1918—2012)是叢龍強祖父,民間皮匠、修鞋匠人、四代傳人叢龍強(1976—至今)為大連藝術學院教授、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博士、大連工藝美術大師、大連手工藝協會副會長、九三學社旅順支社主委。叢龍強自幼同爺爺叢培青加工馬鞍,但是90年代馬鞍就已沒有銷路,叢龍強印象中最后一次看爺爺做馬鞍是90年代初剛上大學,在假期的時候幫爺爺制作。馬鞍分為人騎和拉貨兩種,拉貨馬鞍早已沒有市場,人騎的馬鞍在內蒙古還有銷路,90年代的作品曾經獲得過那達慕大會二等獎,獎狀依然保留著。但是由于第三代傳人叢培青年齡增大和馬鞍銷路不好,1998年之后就沒有再做過。叢龍強父輩沒有人愿意去學做馬鞍,因為沒有市場,技藝傳承直接從祖輩到孫輩,也就是從第三代傳人叢培青傳給第四代傳人叢龍強。第五代傳承人為洪思軒(1989—? ),為大連藝術學院外聘教師,他與第四代傳人叢龍強亦師亦友,改變了前四代所具有的家族式傳承,成為師徒式傳承方式,只是這種“師徒式”的傳承具有一定的當代性,因“同事”“朋友”等關系而存在,使得“師徒”的界限變得很模糊,但這種轉變也沒有脫離開傳統手工技藝發展所具有的傳承有序、脈絡清晰的特點。據此來看,“旅順匈奴皮雕”傳承歷史脈絡清晰,具有大連地域特色,是大連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代表。
二、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具有取長補短,包容并收的特點
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之所以能夠保持數千年火種不滅且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所具有的取長補短,包容并收的特點。就“旅順匈奴皮雕”的發展來看,第一代傳人叢樹人以加工馬鞍具為生,且在當地能夠廣受歡迎是因其“具有獨特的帶花紋圖案”,只有這樣以素面為主的馬鞍具才能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廣受歡迎。這也顯示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所具有的取長補短,包容并收的特點。當然,今天的具體考證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夠一一驗證,第二代、第三代傳承在動蕩的歲月中依然能夠保持皮匠技藝的傳承亦是不易。總的來看,在歷史長河中能夠傳承延續以往傳統手工技藝的家族是不常見的,但“旅順匈奴皮雕”能夠延續發展至今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四代、第五代傳承人今天的皮雕風格受美國皮雕影響很大(如圖1),叢龍強全身心投身匈奴皮雕發展雖源于家族傳承,但在大學教學亦有著割舍不了的聯系。2013年左右,皮革藝術進入大連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原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課堂,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叢龍強對皮雕藝術的研究。當時,為了增加工藝美術(原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方向,特將原環境藝術教研室專業教師的叢龍強調入工藝美術教研室(原裝飾藝術設計),當然,這也得益于其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堅持不懈的研究。
教師具有天然的“取長補短、包容并收”的特性,彼時,受美國皮雕工藝的影響很深,叢龍強在課堂中除傳統的皮具打板、裁切、造型、縫制工藝外,美式皮面雕花、上色技法也融入課堂,很受同學們的歡迎,并幾次出版教材,將這些內容取長補短,包容并收,發揚傳播。
三、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具有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特點
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所具有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特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從技藝本身的技法表達來看還是從其作品的多樣性來看俱是如此。“旅順匈奴皮雕”的皮雕技藝第一至第三代傳人皆是其養家糊口的根本,且舊時主要以實用器為主,所以多為馬鞍、皮鞋、箱包等器物,其自是注重傳統款型與經久耐用。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旅順匈奴皮雕”的先輩們仍能夠將雕花工藝應用于馬鞍,使之能夠廣受歡迎,第三代傳人在20世紀90年代后因馬鞍在當地已經沒有銷路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銷售到內蒙古,在那達慕大會榮獲二等獎,這自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一種體現。當然,到1998年以后就再也沒有做過馬鞍,這是時代發展后的必然結果,不單是皮雕技藝,很多其他傳統的手工技藝也是日漸式微,都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大工業生產后帶來的必然性,這也正是我們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意義和責任。
到了今天,第四代和第五代傳人將美式皮革雕花雕技法與傳統金氏(叢氏)長于塑形技法相融合,結合當代皮革技法加以創新表現,使得皮雕技法重新被發掘和保護。目前在旅順博物館、旅順實驗小學、大連藝術學院等開展皮雕保護性傳承工作,成績斐然。另外,叢龍強在傳統表現題材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這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體現了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具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特點。我們從作品技法來看,傳統的皮雕長于塑形,一般是塑形后在皮面上進行彩繪。2009年,筆者和包容華老師一起帶領學生到內蒙古考察皮雕產業,所見亦是以此方式為主,彼時多以做皮酒壺和皮畫為主。但我們看到“旅順匈奴皮雕”在皮雕技法上就不僅僅是傳統的塑形和上色,還將傳統金工技藝中鏨花工藝的“踩”“抬”“壓”等技法融入其中,結合歐美皮雕技藝,將之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工藝方法。
當然,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工藝、新技法也層出不窮,數控加工技術和激光加工技術在現代加工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傳統手工藝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第四代、第五代的部分批量手工作品也出現了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因此,不墨守成規,順勢而為也是傳統手工藝發展的必經之路。
四、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具有形式多樣,多元創新的特點
作品的形式多樣、多元創新正成為當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新特點。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作品以往多以口述或紙樣形式流傳下來,2002年筆者在貴州施洞苗族采風中就發現其刺繡文化就是以口述和紙樣形式代代相傳,樣式相對固定,圖形圖案也很經典、耐看。時至今日,隨著計算機、網絡、電視、通訊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往作品傳承形式無論是作品形式、圖形圖案,還是應用場所、內涵寓意等都正朝著形式多樣、多元創新方向發生著新的變化。
“旅順匈奴皮雕”在作品形式上有生活日用品、居家裝飾品、旅游紀念品等,題材上涵蓋了書法、山水國畫、唐卡、圖案、鞋帽、箱包、籃球、馬鞍等,特別是書法、山水畫、唐卡形式的表現,使得人們突破了以往皮雕局限于腰帶、皮包、皮鞋的認知,能夠將這么多的形式加以探索創新是區別于以往傳統手工認知的重要表現,融入時代元素,正是形式多樣、多元創新的例證。
在工藝技法上,形式多樣、多元創新也是“旅順匈奴皮雕”的重要體現,在其第四代傳人作品《玉東仙緣圖》(如圖2、圖3)等國畫題材當中,工藝技法就有雕刻、壓印、洗染、踩、抬等諸多方式。這么多技法的融合,使得作品整體線條流暢、人物刻畫生動、細致。“綠度母”(如圖4)是宗教題材的唐卡作品,作品亦是細膩入微,栩栩如生。這些都得益于其工藝技法的多元融合與創新運用。其入選的“大連禮物”(如圖5)紀念品系列作品就是運用傳統的“壓印”技法。當然,其圖形圖案有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點,只是其在制作過程中運用了CNC技術將圖形制成了磨具而已。其參加省工業設計大賽獲獎的作品“鞋”則是將歐美流行的唐草紋與鞋結合起來,運用歐美的皮雕技法將唐草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圖6)。當然,諸如此類的作品其層出不窮的源動力,正是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形式多樣,多元創新特點的具體體現。
五、結語
我們的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在“旅順匈奴皮雕”這個項目上開展得比較好,這得益于傳統技藝,傳承有序,脈絡清晰;取長補短,包容并收;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形式多樣,多元創新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支撐著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生生不息。當然,傳承人有著很好的教育背景也是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執著的、不遺余力的宣傳與發揚精神是當下不少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中所欠缺或不足的,甚至造成斷代的危險,這也是我們進行非遺保護的原因之一。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手工技藝日漸式微,這緣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眼界變得更為開闊,且大機器生產讓商品日漸豐富,人們的選擇變得更自由、更寬廣。但事物所具有的兩面性使得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也必將迎來發展的新春天,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更為廣闊的市場,他們擁有的是更多的新材料,他們更容易融合更多的新文化,他們將創新出更多的新技術,也必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叢龍強.大連旅順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氏皮雕藝術探源[J].東西南北,2018(21):70.
[2]秦嶺.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