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漫
摘? 要:傳統村落在快速城鎮化以及新農村建設之中面臨著“形毀貌損”、失去特色的困境。有機更新理論原為城市更新的范式,在現今城鄉統籌發展以及學科交叉融合等趨勢下,該理論也逐漸從城市走向了鄉村人居環境的建設。文章基于有機更新理論的建設方法,以單拐村為例,從物質載體、空間格局以及該村落獨有的紅色資源為出發點,通過現狀分析、問題梳理來探討單拐村有機更新的有效途徑,致力于實現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有機更新;傳統村落;公共空間
一、有機更新理論與傳統村落
(一)有機更新理論
有機”指事物構成的各部分之間互相關連、密不可分,如同生物體一般有機聯系。“更新”則指新舊事物的更替,側重于順應事物原有樣貌和肌理。“有機更新” 理論最初是由吳良鏞院士在1979年進行什剎海的規劃設計中提出、隨后在1987年菊兒胡同的改造工程中得到實踐并取得一致好評的舊城規劃建設理論。在《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一書中,吳良鏞院士總結道:“所謂‘有機更新即采用適當規模大小、合適尺度比例,并依據改造的內容和要求,妥善處理目前與將來的關系,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進而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即能促進北京舊城的整體環境得到改善,最終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1]由此可以看出,“有機更新”理論強調更新過程的連續性,注重從整體出發,順應區域內原有的的肌理和脈絡,講究循序漸進式的保護與發展。因此,在進行“有機更新”的過程中應盡量采取低度干預、本土融合、原型調適的營建方式[2]。
(二)有機更新與傳統村落的關系
有機更新理論在城市中的應用是根據20世紀城市改造的相關背景開始流行的一種城市更新范式,但該理論應用于鄉村的建設還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我國傳統鄉村的更新、保護、發展進程遠遠慢于城市更新的速度,這又使該理論內所提到的方法和原則放之于當下傳統村落的更新和保護并不過時。因此,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明確“有機更新”理論之于鄉村建設的積極作用。首先,從整體環境看,傳統村落的聚落空間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十分緊密,在長時間與自然共同發展、抗衡的過程之中,村落與自然的聯系不斷緊密,進而形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傳統村落的這一特征符合“有機更新”改造策略的整體性原則。其次,從傳統村落的演變過程來看,傳統村落空間的內部環境類似于一個有機體,其更新進化的過程是循序漸進、有序生長的,村落中的每一個“細胞”或“組織”都要不斷地進行更新,這也體現了村落更新過程的有機性。最后,從其文化角度來說,傳統村落與地域文化一脈相傳,這種關聯也使得傳統村落依據不同時代場址的不同產生了各種場所精神,擁有豐富的的文化景觀價值,這既是時間長流中沉淀下來的瑰寶,也是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源泉[3]。
(三)鄉村改造中的常見問題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之下,當下傳統鄉村聚落更新發展尚存在著若干問題,這些問題首先表現為鄉村更新的城市化。在鄉村規劃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過程中往往更加傾向于以模擬城市的方式來建設鄉村,熱衷于在鄉村空間之中融入城市住區形式,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系列道路硬化、村子亮化、景觀綠化、居住樓房化的做法。這種做法對傳統村落的肌理和形態形成了極大的沖擊,使得傳統鄉村失去了其特有的地域特色景觀,甚至會導致地域文化的消失。其次是鄉村更新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盲目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問題。目前不少傳統村落都對村子的原始產業結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其中以發展旅游業最為常見。一些村莊為了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對傳統民居建筑和公共活動空間進行了強制性的保留和修繕,甚至耗資建起了仿古建筑,企圖運用“假古董”來模仿舊有村落的特色,最終造成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經營慘淡的效果。這種做法雖然使村莊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沒有充分考慮村民的生活和實用,從鄉村建設的宜居性來看并不能滿足當地村民的現代化生活需求。最后是設計規劃者介入鄉村建設之中的態度往往具有歧視色彩[4]。伴隨著鄉村建設的熱潮,各行業都為鄉村的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其中設計扶貧在諸多試點都取得了成效,其中不少設計師提出了“設計下鄉”的口號用于彰顯設計的作用與價值,但“下鄉”兩字所體現出的傲慢姿態,可以說是從根本上決定了這樣的設計態度介入鄉村建設難有較好的結局。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導致不少設計師把鄉村視為一個實驗基地,沒有來由地把城市中無法消化的標新立異的東西打著扶貧的旗號投放到鄉村之中。
鄉村振興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如何就當代傳統村落的發展所面臨的種種機遇與挑戰來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如何延續和傳承村落的優秀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產業,甚至達到村莊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是理論研究和鄉村實踐需要持續解決的問題。
二、單拐村現狀調研與分析
(一)單拐村的基本概況
單拐村是全國首批傳統村落,位于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該村為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紅色歷史血脈突出。在村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之下,單拐村修繕了古建筑群落,景區內現設有冀魯豫抗戰史實展館和清豐縣民俗博物館,是當代人賡續紅色血脈、了解地方民俗文化的勝地。隨著鄉村振興運動的開展,單拐村也對其村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其中該村在鄉村旅游產業方面表現突出,曾于2017年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于2021年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當地政府在《清豐縣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5)》中將單拐村所在鄉鎮的發展定位為以紅色文化旅游為主導、以農副產品加工為輔助的旅游型城鎮。由此可見,單拐村的紅色旅游產業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單拐村的現存問題
單拐村屬傳統村落,其更新改造需要從村落的歷史文脈入手,應在保護歷史建筑群、原始街巷空間以及周邊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對不合理空間、已破敗且無修復價值的建筑以及空置空間等進行保護、更新與改造。通過對單拐村的現場調研發現,村內雖然有重新修復與翻新的痕跡,但是仍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村內建筑風格混亂。單拐村內的建筑現可劃分為三大類,即景區內及零散分布在村內的傳統院落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展館、游客接待中心等現代化公共建筑(近年所建);村民自發建造的磚混民居建筑(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這三類建筑的建造時間、建筑風格、建筑材質均存在較大差異,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視覺上的突兀。第二,街巷空間區域劃分不夠明確,缺乏旅游路線的規劃,街道空間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單拐村的部分居民住宅、街巷空間與景區內部相銜接,景區范圍的界定不明確,導致古建筑以及文物展品存在安全隱患。單拐村的車輛常年存在亂停亂放的現象,街道綠化不足,缺乏地域特色的融入和標識系統。第三,村內公共活動空間較少,且運用不夠合理。鄉村的更新改造不僅是為游客帶來便利,更要為當地的村民增加福祉。單拐村內缺乏供村民溝通交流的公共場所,僅有的公共活動空間也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大部分村民的精神生活空虛,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此外,冀魯豫抗戰史實展館和民俗博物館內的展示方式為普通物品陳列、靜態場景展示及文字介紹,在當今數字化博物館的熱潮之下,這種展示方式呈現為落后狀態,缺乏吸引力,容易產生視覺疲勞。
三、單拐村的有機更新設計策略
(一)民居建筑的翻新改造
建筑風格不夠統一是單拐村的突出問題,目前村內存在多處破敗且無利用價值的建筑,有些已拆除但建筑垃圾擱置許久,有些建筑與景區無縫銜接,對景區整體風貌有所影響,故這類建筑可進行拆除和清理,進行新建,而新建民居建筑應保持小體量,形成親切的人性化建筑尺度。當地民居建筑與河南大部分地區的相同,都是以合院為主,這種院落形式在進行改造時應統一裝飾元素,注重加強地方材料的運用和建筑細部處理,使其符合傳統建筑特征形態,盡可能保持與本土建筑風貌以及當地自然景觀的協調。如繼續以院落式布局為主,一是應在形體、材質、細部等方面呼應傳統建筑并簡化創新,建筑色彩宜采用淺灰色,回應傳統民居建筑色彩[5];二是要將廢舊建筑的建筑垃圾,即被拆除的瓦片、青磚、木材等廢舊材料重新用于新項目,舊物新用,使原有建筑歷史文化得到最大化的延續。
(二)空間節點的特色創新
1.街巷空間
單拐村的周邊交通較為發達,但村內道路狀況一般,道路寬度幾乎一致,節假日游客通常會在道路兩旁直接停車,影響交通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基于單拐村規模面積適中的現狀,應依據地形地勢使道路盡可能避免穿越村莊,可以結合村邊的地形設置環繞型的道路系統,采用人車分流,集中在村口和公共空間布置停車場,同時還要規范村內的停車秩序,避免對村民的干擾。此外,為增加街道空間活力,應盡可能地豐富道路景觀,以打造主題鮮明的鄉村綠道。可以將街巷內分散布置的小塊綠地進行有機整合,增加植被覆蓋率。單拐當地有聶氏麥稈畫、柳子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利用麥稈和戲曲元素來打造主題性的公共活動空間和特色街道,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增添藝術文化內涵。
發展紅色旅游要注重社會效益,但也不能忽略市場機制的融入。愛和小鎮位于河南洛陽的洛寧縣,是洛陽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便運用6000只陶缸裝置以藝術之名賦予其海納百川的哲學理念,開啟了“陶藝村”的新篇章,同時也以三彩這一陶器品種為載體,設計出了豐富的文化衍生物和三彩環藝壁畫,為村莊帶來了商機,也為許多傳統村落的商業更新發展提供了思路。單拐村的商業特征并不明顯,景區以及民俗博物館都采取了免票制。該村所在地清豐縣,古名頓丘,頓丘酒業是當地知名度較高的產業,在單拐村的景區內還設有小型白酒生產基地。因此,可以利用這一產業優勢形成集酒文化展示、體驗等特色活動為一體的街巷商業空間,形成頓丘酒業與單拐紅色資源的聯名產品。此外,還可以利用酒瓶、酒缸來打造特色景觀小品,既扶持了地域特色產業,也達到了帶動村落經濟發展的目的。
2.廣場空間
傳統村落中的公共空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空間類型,既是村民活動交往的重要場所,又是傳承、展現本土文化的重要載體[6]。所謂更高質量的生活,必然意味著從物質走向精神,從經濟走向文化,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中國當代的文化建設已成為迫切而意義深遠的現實任務。單拐村內部空間有限,在景點局部保留有小型廣場空間,早年曾發揮其信息傳播或娛樂等功能,現僅保留了靜態展示的意義,沒能就紅色歷史文脈的傳播和當代旅游產業的發展發揮作用。該廣場旁為清豐民俗博物館,館內集民俗傳統、農耕文化和精神文明展示為一體,涉及農耕器具、陶器瓷器、婚慶喜宴、衣食住行等各種類別。若想加強整個景區的活躍氛圍,可以利用當地“柳子戲”“梅花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結合民俗博物館內的展示物品設計出相應的文化衍生物;還可以提取其地域文化元素打造主題性的廣場空間,用于舉辦傳統民俗活動和節慶演出,這樣既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播。
(三)鄉村展館
冀魯豫邊區抗戰史實展館和景點的內部展示效果較為單一,以靜態場景和單純革命歷史遺跡展示方式為主,缺乏體驗感,從而導致了該地的紅色教育引導功能大打折扣。在單拐村內生活過的烈士、將軍有百余位,其中知名的有鄧小平、宋任窮等人。若想打造出互動性好、體驗感強的數字化展館,可以根據單拐村的紅色人物原型進行動畫人物形象的創作,輔之以動畫劇本的創作,結合豐富的戰爭場景設計和視聽剪輯打造出數字化動畫藝術作品,這對于加強單拐村的宣傳力度、增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具有積極意義。此外,還可以綜合運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信息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對紅色資源中的物質形態進行信息采集、模型建造,結合相關影像聲音進行模型綁定,增強現實互動。經計算機運算、整理、合成后完成的鄉村文化中的紅色資源數字化虛擬互動設計,可以強化視覺感官效果,讓觀眾能夠更真切地體會紅色資源的文化力量[7]。
(四)自然生態的修復
不少傳統村落由于人為干預力度較大導致自然生態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環,單拐村目前也存在總體環境破敗的問題。因此,如何對村落進行系統化的綠化是首要策略,如在村落內栽植、修整植物,適當增加植被種類、豐富植被層次等。由于每年的四月份左右是槐樹和榆樹兩種本土植物的果實成熟期和花期,當地常有以此為食的習慣,常因采摘其花朵與果實導致槐樹和榆樹被大量折斷與砍伐,因此,增強村民的自然保護意識也是促進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村民日常最主要的活動場地就是庭院空間,鄉村庭院空間的綠化和美化勢在必行,比如增加實用性的果蔬植物和景觀性強的鄉土花卉,結合園藝手法進行組合搭配,營造舒適美觀的日常休閑和社交空間[8]。
四、結語
基于“有機更新”理論的傳統村落改造設計應該是有針對性地漸進式的更新方式,這樣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而言也更加具備可操作性,從而使更新改造能夠良性發展。由于意識到了盲目開發的弊端,目前人們對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的技術支持力度越來愈大,保護方式也更加科學合理,“有機更新”理論應用于鄉村研究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但是從整體來看,傳統村落的保護體系仍然處于探索的初期,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以在接下來的研究中仍需對傳統村落的更新與發展進行更多有效性的探索和驗證。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王竹,錢振瀾.鄉村人居環境有機更新理念與策略[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2):15-19.
[3]韋琦,陳家俊.基于有機更新視角的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研究——以湖南省郴州市板梁古村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2(11):127-129.
[4]方曉風.設計介入鄉村建設的倫理思考[J].裝飾,2018(4):12-15.
[5]冒亞龍,陳浩.河南中牟縣傳統民居有機更新改造設計策略研究[J].重慶建筑,2023(5):17-21.
[6]文劍鋼,戴嘉瑜.基于有機更新理論的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特色營造研究——以湖州和孚鎮荻港村為例[J].生態經濟,2018(3):230-236.
[7]陳英波,龔靜芳,李益炯.鄉村文化中的紅色資源數字化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3(8):446-451,456.
[8]王瑞琦,張云路,李雄.新時代鄉村綠化美化的美學途徑與科學導則[J].中國園林,20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