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周曉見 靳翠麗
摘 要:《藍色星球Ⅱ》作為一部治愈系的生態紀錄片,展示了海洋中美輪美奐的絕妙風景和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紀錄片在揭示海洋世界奧秘的同時,蘊藏著大量生態學知識,對于海洋生態學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藍色星球Ⅱ》;海洋生態學;教學應用
目前,隨著自然紀錄片產業化的蓬勃發展,以及高等院校多媒體設備的普及和更新,很多特殊的自然現象得以以藝術化的方式展示在課堂上[1,2]。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開始以在課堂播放紀錄片的形式進行教學,希望通過紀錄片的合理使用實現在短時間內處理較多的教學信息量,給學生更直觀的學習和感受[3]。《藍色星球Ⅱ》是英國廣播電視中心公司(BBC)出品的一套“海洋史詩”級的自然生態紀錄片,此紀錄片在揭示海洋世界美麗奧秘的同時,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學知識,對于海洋生態學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果教師能將這些知識合理地運用到海洋生態學教學中,必會為生態學課堂增光添彩[4,5]。
《藍色星球Ⅱ》首先作為一部美妙絕倫的紀錄片,生動的展示了海洋里一群可愛、智慧、美麗、頑皮的海洋生物,在鏡頭下他們上演了一部現實版的“海洋總動員”。這些畫面和故事對我們海洋生態學第二章節海洋環境與生態類群的學習非常有幫助。在介紹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播放其中的一些小片段,并提前預設幾個問題激發學生思維:海洋生物種類繁多,豐富性多樣和海洋環境的哪些特點有關呢?海洋生態類群的浮游、游泳和底棲生物各有什么特點?他們分別有哪些適應自己生活的結構和能力呢?
《藍色星球Ⅱ》第五集的鏡頭中捕捉到了北美洲沿太平洋的海獺通過捕食海膽而控制海藻場的場景,這一現象可作為海洋生態學第五章節海洋群落中關鍵種的案例。海藻場能夠為魚類等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然而海膽會對整個海藻場造成毀滅性破壞,他們橫掃海藻場,許多海藻森林都是被這樣的海膽大軍破壞殆盡的。海膽以為可以把海藻吃個精光,但吃海膽專家的海獺可以通過捕食作用遏制海膽的蔓延,因此他們是控制海藻場的關鍵種。過去人們為了獲取海獺皮毛而大量獵殺他們,致使他們瀕臨滅絕。海獺絕跡后,很多海藻場都被海膽破壞殆盡。如今海獺受到了保護,數量漸漸增多,海藻場也慢慢恢復了生機。觀看紀錄片之前教師可預設問題:哪個物種是控制海藻場群落的關鍵種?這些關鍵種對海藻場群落結構的控制主要是通過什么作用來實現的?關鍵種消失或衰退將導致海藻場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怎樣的變化?
其次《藍色星球Ⅱ》拍攝到了很多美輪美奐的海洋生態系統畫面,這些“撲面而來”的景象,比千言萬語的口頭教學更為直觀有力。這對我們介紹珊瑚礁、深海區、極地海區等生態系統章節非常有幫助。美麗夢幻的珊瑚礁世界讓我們驚嘆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如此壯觀。由章魚、羽毛星、南極磷蝦等生物組成的水下一千米的多彩南極世界更讓我們驚呼“美到窒息”。被我們認為是“不毛之地”的寧靜深海區竟然蘊含如此豐富的生物種類:擁有一大一小兩只眼睛,右眼向下看,左眼突起向上觀的斗雞眼魷魚;魚鰭特化為可以支撐身體在海床上爬行,“用腳走路”的單棘躄魚;外觀蠢萌可愛,形似外星人的烙餅章魚;“武裝到牙齒”的尖牙魚;擁有自我克隆功能、壽命接近于無限的管水母;以及存在于八千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被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最深海域的空靈獅子魚。這些眾多奇特的深海生物仿佛帶我們走進了新世界。觀看紀錄片之前教師可預設問題:這些海洋生態系統的環境特征如何?生物組成如何?生物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適應生境的?
另外《藍色星球Ⅱ》在大堡礁蜥蜴島拍攝到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珊瑚礁死亡事件。珊瑚礁被稱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是因為大約25%的海洋生物棲息于此,它是數百萬種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然而珊瑚礁白化,會迫使大量珊瑚礁生物的離開,五顏六色的世界變成了一片白茫茫的墳地,藍色星球終將變成藍色沙漠。全球變暖不僅加速珊瑚白化,也將使冰川融化。隨著北極冰川的快速消融,大西洋海象失去了它們可以休憩的家園。它們不得不去到陸地上活動,但危機四伏的陸地,隨時都有饑餓的北極熊在虎視眈眈。為了遠離危險,海象媽媽不得不帶著小海象在海上漂浮的冰塊上落腳。可要找到讓小海象休息的海冰太難了,所有浮冰都被其他海象占領。海象媽媽游過一塊又一塊浮冰,四處碰壁,沒有海象愿意接納它們母子,它的精力正慢慢耗盡。絕望的海象媽媽決定為了孩子奮力一搏,硬擠上一塊躺滿海象的浮冰,可在那一瞬間,冰塊碎了。所有海象們都失去了容身之所,都不得不再找新的可以休息的冰塊。這一幕令人心疼又心碎。另外由于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物種瀕臨滅絕。《藍色星球Ⅱ》為了拍攝深海燈籠魚,整整花費了三年時間,因為大多數燈籠魚的生存海域消失了。哥斯達黎加海域拍攝到的如海水沸騰一般捕食燈籠魚的畫面也許將是最后幸存的一幕,然后被健忘的人類拋諸腦后。觀看紀錄片之前教師可預設問題:海洋生態系統會遭受哪些污染問題?這些污染最終帶來怎樣的惡果?
因此,《藍色星球Ⅱ》這部紀錄片不僅清晰逼真、優美動感的展示了生態學知識,更拓展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課下自學和探索能力,對課堂教學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繆寧.一種在生態學教學中融入自然紀錄片的教學方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169-170.
[2]劉青,陳敏,靳翠麗,等.翻轉課堂應用于海洋生態學的教學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9:052.
[3]劉兵,周曉梅,郝錫聯,等.記錄片在《生態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家畜生態學報,2014,35(4):93-95.
[4]陳桃英,蔡生力,劉紅,李云.淺析提高“海洋生態學”教學效果之舉措[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96-197.
[5]陳清香,謝玲玲,侯慶華,黃鑫,謝輝.海洋生態學教學內容和模式的改革探索[J],大學教育,2018,7:196-198.
作者簡介:劉青(1988—),女,河南濮陽人,揚州大學講師,博士,從事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教學研究。靳翠麗(1976—),女,安徽亳州人,揚州大學副教授,博士,從事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教學研究。周曉見(1976—),男,安徽安慶人,揚州大學教授,博士,從事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