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瓊 相 寧
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 其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前途和命運。 高校作為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 理應擔當起新時代的新使命, 以紅色文化為天然教材, 充分運用好紅色文化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資源” “新思路”。[1]高等師范院校簡稱高師, 是以師范教育為主的高等院校。 高師最直接的社會需要建立在教育之上, 這直接決定著高師的辦學方向、 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內容。 以江蘇師范大學舞蹈編導專業為例, 其培養目標具體表述為: “培養舞蹈編導專業高級專門人才,為全國的專業文藝團體、 中高等藝術院校、 藝術職業學校等單位輸送從事舞蹈編導實踐與教學, 同時又具備舞蹈表演實踐與教學能力的實用型人才?!?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牢牢把握“師范性” 特色, 以培養引領基礎教育發展的舞蹈工作者為目標, 根據培養目標開設課程, 并實施教學。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若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僅憑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途徑難以企及理想狀態。 融入紅色文化, 構建科學、 系統、 完善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 在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同時, 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有效達到育人效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中國人民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 是民族發展的根系。 紅色文化是廣大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實踐中,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 彰顯國家和人民意志, 反映一定時期的文化發展要求和主流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文化。 紅色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思想、 理想信念、 價值體系等內容。 隨著紅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煥發光芒,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 積極探索紅色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路徑。 厘清專業課程與紅色文化的內在聯系、 分析紅色文化融入的可行性, 構建專業課程新的教學模式。[2]
紅色文化教育通過引領學生的價值導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教育與紅色文化教育兩者雖在教學內容上有所差異, 但都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 紅色文化教育多以傳授抽象的概念、 理論知識為主,部分理論知識具有暗喻性, 潛在的知識點極易被學生忽略。在大多數紅色文化教育中, 學生對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 舞蹈是以肢體動作傳情達意的藝術形式, 充分發揮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中的特點, 通過肢體動作將紅色文化轉換成舞蹈語言, 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觀性, 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讓學生在學習本專業內容的同時獲得紅色文化知識。
基于此,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的舞蹈編創、 作品賞析等課程, 在一定程度都上可以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以“王杰精神” 為例, 王杰, 是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年僅二十三歲, 為了十二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危, 將生命永遠留在了淮海大地。 他用生命踐行的“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精神, 穿越時空, 歷久彌新。 在舞蹈編創課程中融入“王杰精神”, 帶領學生體會王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 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奉獻精神, 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只有讓學生深刻感悟到紅色文化的內在精神, 才能使學生創作出打動人心的舞蹈作品。 作品賞析也是高師舞蹈編導專業達到育人效果的必要環節。 賞析不僅是用眼睛看、 耳朵聽,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感受舞蹈作品中的歷史底蘊、 文化精神。 例如, 通過對《白毛女》《閃閃的紅星》 《紅色娘子軍》 等紅色經典舞蹈作品進行賞析, 既能豐富舞蹈編導專業學生的藝術積累, 陶冶審美情操, 又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的指向性十分清晰, 課程教學內容多以舞蹈專業知識為主。 在紅色文化的融入的過程中, 可以對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進行規范與引導, 欲在有限的時間內, 實施更為深入的紅色文化教育。
舞蹈編導專業是以開發舞蹈動作、 編創舞蹈作品、 研究舞蹈理論為主的藝術學科, 舞蹈編導兼具 “編” 與“導”, 既是舞蹈作品的編創者, 又是舞蹈作品排練和演出過程中的領導者。 舞蹈編導專業課程除了中國古典舞、 中國民族民間舞、 現代舞、 芭蕾舞、 舞蹈史、 舞蹈概論等舞蹈類基礎課程之外, 還包括編舞基礎理論、 編舞技法、 劇目分析、 舞美理論與舞蹈編創實踐等專業課程。 紅色文化體現出勇于擔當的精神內核、 持續奮斗的精神氣質。 最大限度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功效, 將富有引導性、 啟發性的紅色文化融入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 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原則下, 對培養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環節和教學評價進行系統規劃, 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能給予學生情感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 做到教學的與時俱進。
培養目標是教學實踐預設的完成標準, 制定培養目標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第一步。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以教師預設的目標為導向, 在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專業教師需厘清專業課程協同紅色文化教育共同發展的定位, 確定每節課程具體的紅色文化教學目標, 準確把握專業課程教學的邏輯與原則, 培養高素質、 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舞蹈人才。 紅色文化融入培養目標的制定需從兩方面切入, 一是課程知識體系, 以技能練習為基礎, 掌握相關舞蹈知識。 二是歷史文化屬性, 以綜合紅色文化為基礎, 傳承優秀舞蹈文化。以小蘿卜頭精神為例, 小蘿卜頭本名宋振中, 一歲入獄,九歲被害, 他的整個生命過程, 幾乎都是在暗無天日的監獄中度過的, 吃的是霉米飯, 住的是又悶又熱的牢房。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 小蘿卜頭卻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 在舞蹈編創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蘿卜頭為原型進行舞蹈創作, 學生除了需要確定舞蹈的風格體裁, 編創舞蹈的主題動作、 舞姿造型等基本內容之外, 更需要深入了解小蘿卜頭故事背后的精神內涵。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紅色文化的挖掘, 需以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為基礎, 對現有的紅色文化進行深入探索, 并將兩者有機結合。 例如, 徐州是一座紅色之城, 蘊含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紅色文化, 有著七十余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百多處革命遺址遺跡。 其中, 淮海戰役精神是徐州為之自豪的寶貴精神財富之一, 江蘇師范大學舞蹈編導專業的師生們為弘揚淮海精神, 延續先輩們熱忱和偉大的犧牲精神, 便根據淮海戰役中感人的支前故事創作了大型舞劇《人民就是江山》, 以加強高師思想政治建設。 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文化、 積極探索歷史文化背后的思政元素, 是高師舞蹈編導專業紅色文化融入的有效途徑。 當然, 教師還需在所有適宜教學的紅色文化中進行取舍與篩選, 選擇最合適的內容進行切入, 以保證教學體系的邏輯性, 最終從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升華至價值觀念的內化。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 一方面要充分依據課程內容性質, 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 另一方面要契合課程內容, 有效進行育人。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中多涉及編舞基礎理論、 編舞技法、 劇目分析、 舞美理論、 舞蹈編創實踐等課程, 內容雖多但在課程整體編排上呈現規律性, 從基礎理論到編創實踐, 逐層展現了舞蹈作品創作需經過的歷程。 在《編舞基礎理論》 課程的教學設計環節中, 教師可以創設情境, 運用問題情境、 角色扮演情境等方法, 讓學生進行舞蹈片段的編創。 例如, 將抗戰精神貫穿于課堂,重現金戈鐵馬、 沙場練兵的壯烈場景, 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在舞蹈中引起情感共鳴, 達到肢體、 情感與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掌握。 將課程內容與紅色文化高效融合, 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 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在學習部分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時, 容易出現“學習欲望不強, 學習興趣不高” 等問題, 教師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開展教學內容,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讓學生潛移默化的領略到教學中的價值內涵。
在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的教學環節設計中, 以充實學習體驗、 提升教學效果為宗旨, 需從備課環節、 實踐環節、 評價環節三方面切入。 備課環節, 專業教師應預先設計好紅色文化教育部分的內容, 將教學實施過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預先呈現, 以確保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授課完成度, 以及紅色文化育人目標的準確性。 實踐環節, 將紅色文化融入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時, 必然會增加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教學壓力, 教師需以紅色文化與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有機融合為著力點, 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 靈活變換教學方法。 教師須實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情緒狀態, 善用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的表達是提高教學效能的重要方式, 能使教學實踐活動中乏味的紅色文化變得生動有趣, 同時也有助于提升紅色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教學效果。 評價環節, 教師要與學生多溝通、 多交流、多互動, 建立信任、 和諧的師生關系。 偶遇教學實踐突發事件時, 教師需立刻干預, 調整教學方案。
教學評價作為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最后一環, 一定程度上為本專業紅色文化的融入指明了優化方向。 教學評價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標, 經過思考分析后得出相應評價。評價標準可從教學目標出發, 貫穿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 以客觀量化指標與主觀泛化測驗相結合, 從而反映出專業知識與紅色文化的結合程度。 以教學目標為依據, 可以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有助于教學方向、 教學目標的合理把控。 鏈接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 能夠捕捉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態, 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迅速找出解決方案, 優化教學實踐活動。 小組學習記錄、教學實踐活動記錄等都可以留作過程性評價依據, 反映教學的真實效果。 通過教學目標, 過程為主、 結果為輔的評價方式, 全面展現出舞蹈編導專業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內容和價值導向上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 讓教學不在拘泥于專業知識的學習, 使得專業課程都能參與到學校育人之中, 促進了舞蹈編導專業育人功能的實現, 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俗話說: “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高校教師是推進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 教師自身要有崇高的精神風貌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塑造學生的靈魂, 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 在高師舞蹈編導專業紅色文化融入的過程中, 能讓專業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素養對于舞蹈人才的培育比舞蹈技能技巧訓練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紅色文化的融入不僅是促進專業教師政治素養與教學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更是對專業教師知識結構、 教學能力、 個人閱歷等方面的綜合考驗。 以強化專業教師育人意識, 深化專業教師對教育的理解, 最大限度轉變專業教師對理論教育的“偏見”。
為了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需要德才兼備的青年來合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長久以來舞蹈學科存在著對舞蹈技巧過度追捧, 大量舞蹈人才淪為“藝匠”的問題。 以紅色文化為導向的高師舞蹈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是一次提升舞蹈專業人才人文素養的機遇, 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擴大、 深入、 融合, 推進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良性有序的建設發展。 通過舞蹈史課程中紅色文化、 時代精神等元素的挖掘, 讓學生了解舞蹈學科、 拓展專業知識; 通過作品賞析課程中經典紅色舞蹈作品的賞析, 使學生積累創作素材, 發展興趣愛好等。 在課程教學中把對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作為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 有利于轉變大眾以往的“學舞蹈就只會跳舞” 的思想認知, 促進舞蹈編導專業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使其更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師舞蹈編導專業課程, 用科學、 深厚的理論基礎引導說服學生, 讓學生深刻認識藝術創作所要遵循的重要思想, 激發學生“共情”, 產生情感認同。 引領學生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 為人民服務的創作方向。 紅色文化的融入擴展了舞蹈編導專業的教學視野, 強化了課程教學的邏輯, 完善了專業課程的設置, 做到環環相扣、主線清晰、 鞏固提高。 這不僅是舞蹈編導專業一次擴展和超越自身的機會, 也是舞蹈學科自身發展與有所成就的必經之路, 更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動力。
綜上所述, 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時代, 高師舞蹈編導專業想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轉變“以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為主” 的思想, 達到育人要求, 融入紅色文化是有效方式之一。 在國家的正確領導下, 紅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舞蹈編導專業課程教學真正達到教與學、 感與悟的互相融合, 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 樹立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愛國愛人民的政治情懷, 從而為培養出在思想政治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