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 梁宇 萬明攀
摘要: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在傳承中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其是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教育資源。文章以貴州省“三線精神”為創新內容,結合學科優勢和課程特點,從課程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探討“三線精神”在“材料科學導論(雙語)”課程中的融入,充分發揮其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和實踐中的價值引領、素養培育及責任提升的作用,讓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互助力,充分發揮專業課教書與育人的雙重作用。
關鍵詞:高校;“材料科學導論(雙語)”;三線精神;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6-006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大學2021年省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材料科學導論(雙語)”、貴州大學2021年一流課程培育項目“材料科學導論(雙語)”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必須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將價值觀的培養植根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此推進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進程,培養更多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當前,高校在課程建設和改革中應深入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根據學科優勢、專業特色和地域實際,從材料科學所涉及的歷史、文化、地域、國家等角度深度挖掘提煉專業課程及其實踐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以實現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養培育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在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要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并將其有效融入,使思政教育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在傳承中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其形式包括圍繞人類活動形成的自然景觀,特定時空背景下形成的人文歷史空間,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總和,體現為具體生產、生活方式與文化活動中能夠代表地域文化精神特征的內容等。貴州省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一些極具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地域文化,如紅色文化、陽明文化、三線文化等。貴州省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富集,它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活動時間最長的省份之一。貴州龍場作為陽明學的起點,構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體現了中國智慧。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數十萬“三線”建設大軍奔赴磅礴烏蒙,開啟了篳路藍縷的拓荒創業,奉獻了青春。教師結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精神,可以深化和拓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資源要素,有效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時效性和鮮活度。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響應國家“三線建設”的號召,遠離故土奔赴陜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用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叭€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不斷激勵人們奮發圖強、自立進取。中宣部于2018年將“三線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抗洪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列為新時代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和奮斗精神。貴州在戰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地處三線腹地,也由此成為規模僅次于四川和陜西的“三線建設”重點省份之一,其“三線建設”主要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當前,貴州省的航空、航天、電子三大軍工基地已形成西部新興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無論是推進航空航天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等重要產業,都與材料技術問題關聯緊密。
高校“材料科學導論(雙語)”課程是筆者所在院校面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作為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的橋梁、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的紐帶,“材料科學導論(雙語)”課程以材料結構—性能—制備—應用為知識體系主線,對典型傳統材料及新材料進行解讀與剖析,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人文修養、科學思維和工程素養,提升學生專業認同度、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三全育人理念,發揮專業課育人功能,本文以“材料科學導論(雙語)”課程為例,從地域文化角度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對“三線精神”融入高校“材料科學導論(雙語)”課程教學進行探討。
1.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掘精神資源
“三線精神”由三線建設者的不同方面凝聚而成,分別是:胸襟、情懷、志向,在各處都彰顯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本質內涵。三線建設者離開繁榮的城市走進鄉村,在日夜加班中沒有一絲怨言,保持埋頭奮戰的工作狀態,創建了如同史詩一樣的奇跡,與優秀傳統文化中“大公無私、舍生取義”有著同樣的精神高度。三線建設者能夠會聚在同一個地方,有工人、知識分子以及解放軍等,共同奮戰,是對團結統一理念的落實,與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則存,分裂則亡”精神相統一。針對一些經濟落后的三線地區,三線建設者自力更生,與不好的自然環境進行斗爭,創建出無數個奇跡,體現了他們不怕艱險、勇于犧牲的精神。這些,都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掘精神資源。
2.精神彰顯初心使命,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三線精神”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容,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奮斗精神等,和我國的革命精神體系一脈相承,閃爍著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光輝。“三線精神”能引導中國人民不忘初心,在社會發展中牢記使命,體現胸懷天下的偉大格局。“三線精神”“紅船精神”“蘇區精神”之間存在區別,“三線精神”出現在血與火的革命時代,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價值追求。弘揚“三線精神”不僅能夠體現黨的發展歷程,也能體現出三線地區的特色,進一步激發更多黨員干部的集體記憶,達到情感方面的共鳴。這樣,能使人們在深刻學習和領會中感受“三線精神”的內涵,走進無私奉獻的奮斗歷程?!叭€精神”是進一步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要素,也是生動的教育案例,能夠引導更多的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等方面的調整,中國共產黨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所以,有必要弘揚“三線精神”,使人們把這一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3.回答“時代之問”,取得偉大勝利
“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保衛祖國,也是我國在經濟建設發展中實施的一次較大規模的遷移,對我國國防工業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優化了我國的生產布局,直接開啟了現代工業體系的偉大實踐。針對三線建設者而言,是頭頂天、腳踩地,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進而建立起健全的工業生產體系,使三線地區的工業水平有了迅速的提升。在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精準脫貧”政策中,相關部門采用不同的方式,使三線地區經濟取得了全新的發展。但是,我國西部的部分地區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等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并且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因此,人們要發揚“三線精神”,不斷創新,以回答“時代之問”,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取得更大的勝利。
1.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正確評價
“三線建設”重點在于發展我國的國防力量,改善我國的經濟布局,并致力于推進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但是在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重點關注就經濟論經濟、就戰爭論戰爭,缺乏對“三線建設”的整個歷史過程的了解,嚴重者還秉持質疑的態度,這是不對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這一歷史階段的過程中,要從科學的觀點入手,避免出現片面的情感,這樣才能做出正確且公正的評價。歷史在發展中有一定的規律性,教師只有從唯物主義觀點對歷史事件進行詳細分析,掌握歷史發展的趨勢,才能做出符合客觀規律變化的論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弘揚“三線精神”,將其融入歷史環境中,讓學生保持客觀、科學的態度,運用辯證思維對“三線精神”進行評價,以加深學生對“三線建設”歷史的深入理解。
2.融入課程內容
高校是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應加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融入“三線精神”。這里的“三線精神”,不僅包含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等方面的狹義“三線精神”,還包含企業文化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敬業精神等方面的廣義“三線精神”。教師要通過挖掘相關企業的文化史料及發展歷程,講好企業發展與材料、企業文化與材料、企業產品與材料以及材料科學家們的故事,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還要將課程思政元素以視頻、圖片、故事、實驗等形式呈現,作為課程內容的導入、學習困難的突破、重點知識的案例等自然融入專業教學中,以達到潤物無聲、相互助力的效果。例如,在介紹高溫合金時,教師可將師昌緒院士率領科研團隊主動請纓要求到貴州偏遠山區親自指導工人進行生產的故事作為課程內容進行導入:師昌緒院士是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他從零開始,一步步摸索,一次次實驗,經過兩年多夜以繼日的研究,終于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將中國殲擊機送上藍天。這種結合實際的例子,能促進學生學習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苦、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3.融入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程思政教學常常是以教師為主導,采用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參與度低,影響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梢?,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才能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師要積極推進三線文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創新,采取體驗式、討論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如教師可聯合地方原三線企業打造體驗式直播課堂,通過對企業歷史、企業發展、企業文化等的介紹,讓學生直觀感受“三線建設”精神,認識企業生存與發展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引入相關企業的典型產品案例,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是科學家、企業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研究和實驗,才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本案例,學習科學家、企業技術人員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自主探究,深化他們對“三線精神”蘊含的思想、價值的理解與領悟。例如,在講述鋼鐵材料時,教師可將貴州橋梁纜索鋼繩材料作為典型案例:行走在貴州省的高速公路上,一座座大橋讓人們深深震撼,它們是連接天塹的紐帶,是打開貴州大門的鑰匙,也是改變貴州人命運的超級工程。在全球已通車的前十座橋里面,最高的大橋里有五座位于貴州。貴州鋼繩廠從三線時期的“八七”廠開始,就一直不斷致力于鋼繩材料的研發,目前該企業生產的鋼繩、鋼絞線已應用于本省北盤江大橋、平塘特大橋等世界著名橋梁工程中。這樣,教師以典型產品為案例,能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國家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
4.融入實踐教學
實踐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學生能初步了解材料專業的就業領域,激發對材料專業的熱愛。因此,實踐教學是增強育人實效性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設也離不開實踐教學環節。高校在選擇實踐地點時,可選一些20世紀三線時期的重要企業,讓學生從不同維度和不同層次上深入接觸和了解“三線精神”。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解決現場工程和復雜工程中的問題,為從事相關技術工作積累經驗。高校還可讓學生通過參觀企業陳列室、與企業工作人員交流等,在實踐中深刻領會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理解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樹立服務地域企業的人生理想。例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到黎陽航空展覽館去參觀學習。在黎陽航空展覽館,不同年代的發動機、飛機、工服等一件件承載著歷史印痕和記憶的實物與圖片,會讓學生在聲、光、電和聽、說、看中,更直觀地了解當年“三線建設”的艱苦歲月,感受老一輩三線建設者的無私奉獻及他們從山溝里生產發動機來裝配戰斗機的那段艱苦創業、潛心鉆研的歷史,進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材料科學導論(雙語)”作為一門介紹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歷程、核心思想、主要方法等的引導性課程,承載了理論、實踐等綜合培養目標,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專業知識的起源、應用和發展,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將地域文化與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有機結合,能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服務于制造強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三線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一定階段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又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系。因此,高校在“材料科學導論(雙語)”課程中融入“三線精神”文化,并將其滲透到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對豐富專業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引導學生傳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田維亮,呂喜風,夏旭東,等.化工導論課程融合思政元素教學探討[J].當代化工研究,2019(13).
[2]黃瓊丹,盧光躍,陳怡君.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研究[J].教書育人,2019(09).
[3]孫翠翠,李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4).
[4]王德炎.地域文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創新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0).
[5]賈婉玉.基于地域文化探討高職院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以延邊地區高職院校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 2021(07).
[6]余恒.地域特色精神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基于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的調查[J].現代職業教育,2019(12).
[7]岳鵬珍.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析———以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為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
[8]周振君,羅偉華,孫國棟,等.《材料科學導論》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7(17).
[9]柴菁銘,張熊玲.論三線精神的歷史傳承與時代價值[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2(02).
[10]李睿,代夢.工科高校大學生對“三線精神”的認知度調查———基于H省G大學的分析[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21(03).
[11]李云,吳玉程.《材料科學導論》課程內容及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line Spirit" into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Bilingu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Rui, Liang Yu, Wan Mingpan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al tradition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still plays a role in the specific region of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content of the "three-line spirit" of Guizhou province, combining the discipline advantages and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line spirit" in the course of"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bilingual)"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role of value guidance,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promotion i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let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elp each other,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bilingual)"; three- line spirit;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