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鵬 李杰 鄭琦
摘要:高校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并且肩負著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的責任。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人才,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施過程中承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高校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對學生們知識與專業技能教育,忽視了學生們文化素養的培養。紅色文化當中蘊含著深厚、濃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人文情懷,將紅色文化滲透到高校教育工作當中,具備極大的育人功能與價值。該文針對紅色文化內涵以及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意義進行詳細分析,提出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現存問題,并為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紅色文化;文化傳承;教育創新;互聯網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148-05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d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YANG Hongpeng1, LI Jie2, ZHENG Qi1
(1.Jinz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Jinzhong Shanxi, 030800, China; 2.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gquan Shanxi, 045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venu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an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As future talents in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play a mainstay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For a long time, college education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ignor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 Red culture contains profound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It has great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values by infilt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onnot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d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proposes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d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and provides new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d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Key words: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d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ternet technology
在當前國際競爭日漸激烈的當下,文化成為世界之間競爭的重要領域,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我國社會發展與改革當中持續完善,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交融產生的結晶,并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壯大繁榮,是中國共產黨指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環境下,學生們在多樣文化思潮沖擊下,很容易產生思想與精神偏差問題。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強化德育教育水平,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技術,大力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本文將針對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相關內容進行詳細分析。
1 紅色文化內涵概述
結合當前我國學術領域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來看,紅色文化具有特殊指向性。紅色文化當中呈現出了明確的革命性、政治性、指向性,從狹義角度上來看,紅色文化是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等漫長的工作征程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凝結了各族人民的不懈奮斗和無私奉獻精神而積累出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結合當前我國學術領域對紅色文化闡述實際情況來看,從字面角度上進行闡述,紅色不單指顏色,而是指體現革命性、政治性的文化內容,紅色文化是在人類歷史長河發展中凝結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從理論與實踐角度上來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出來的精神寶藏,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形成的核心內容,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積極在高校教育當中引入紅色文化,將優秀文化內涵引入到學生們的思想意識形態當中,能讓學生們了解紅色理論、紅色歷史,深入學習紅色精神,幫助大學生們樹立起正確三觀,真正讓學生們認識到自身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和集體責任,強化學生們的文化自信。
2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意義
2.1 有利于引導學生銘記歷史
“銘記歷史、勿忘初心”是社會發展對當代人才的要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有讓學生們時時刻刻銘記當前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才能夠將中華文明命脈永續傳承[1]。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想要穩定矗立在世界之林、展現出我國的大國風貌,必須借助紅色文化引導學生們牢記使命、勿忘初心。我國歷史發展到如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從落后的狀態到如今逐步走入世界強國之林中,雖然一路坎坷波折,但是中華民族兒女仍然用自己的智慧和血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鋪出光輝道路。中國共產黨是在風雨飄搖、救國存亡的環境下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群眾創造出了紅色文化,目的便是為人民謀福利、為民族謀復興。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幫助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華夏大地上扎根,并且構建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因此,中華兒女都應該積極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之路當中,而在高校教育當中引入紅色文化,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紅色文化的基礎上,了解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保家衛國的艱辛歷程、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帶領群眾們謀求發展的自強不息。在榜樣的力量作用之下,讓學生們深刻了解當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樹立起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在紅色歷史當中感悟真理,以史為鑒、不忘初心。
2.2 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高校學生們正處于青春期重要階段,三觀正在逐步形成。尤其在當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持續發展的當下,當下大學生們屬于和互聯網技術同步成長的一代,在信息資訊如此發達的當下,很多學生們會接收到不健康的信息,導致一些學生們產生了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這對學生們的未來發展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只有幫助當代大學生們樹立起正確三觀,才能夠真正讓學生們在未來健康發展,從學生個體層次出發,學生們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也為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貢獻[2]。紅色文化當中蘊含了諸多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精神,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廣大群眾浴血奮戰、自強不息的奮斗歷史中,處處都離不開紅色文化。所以,借助互聯網新媒體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讓學生們在生動有趣的視頻、深切的氛圍之下,不僅拉進學生們和紅色文化之間距離,還讓學生可以身體力行的弘揚紅色文化,用社會主義觀念看待世界,不斷強化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精神。在當前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當下,我國的經濟、文化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并且互聯網技術為社會生產、人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變化,促使青年人的思維模式也產生變化。加大紅色文化宣傳,可以真正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有效抵御外來不良思想,讓我國青年群體在思想意識和文化層次上堅定文化自信,并且幫助學生們在紅色文化滋養之下樹立起正確三觀。
2.3 有利于踐行文化自信戰略目標
在當前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當中,已經不單單是硬實力之間的競爭,更是軟實力的競爭。為了展現出各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本國的文化風貌,經濟實力已經不再是構成國家競爭的唯一標準,文化成了國家競爭的重要標志。紅色文化作為我國先進文化當中的核心內容,其與傳統文化一同組成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紅色文化在歷史發展當中,已經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想價值觀念當中,想要真正謀求社會的穩定發展,高校必須肩負起紅色文化傳承的教育責任。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將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當中,讓學生們強化文化認同,肩負起弘揚民族精神、弘揚紅色精神的使命,增強學生們對本民族的自信,讓培養他們成長為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現代化人才,真正踐行了我國文化自信發展目標[3-5]。
3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存問題
3.1 紅色文化傳承教育制度不完善
高校在開展日常教育、育人教學時,更加關注學生們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傳授,卻忽視了德育教育內容,因此對紅色文化精神滲透也相對較弱。在當前高校教育積極創新改革之下,高校想要實現紅色文化教育創新,就應該著眼于未來發展趨勢,將紅色文化育人滲透到人才培育體系當中。但是結合當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工作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都未健全紅色文化教育體系,相應的現代化信息技術配置不足,對于紅色文化資源內容挖掘更是較為淺顯[6]。結合高校自身課程體系和內在教育整體制度來說,實現育人目標需要持續不斷調整紅色文化教育制度的各項內容,充分展現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在高校黨支部的協調整合下,實現黨支部和教學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應做好各項教育資源整合。但是當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制定完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也很難制定專門研究紅色文化的教育部門,相關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對于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支持也相對較少,導致紅色文化教育深度不足,體驗式實踐機會較少,而新媒體網絡紅色文化教育平臺未搭建完善,都直接影響了紅色文化精神與知識傳遞效率[7]。
3.2 紅色文化資源內容淺顯
我國各個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想要將紅色文化深刻傳遞給學生們,就應該結合本地區的特色,深入挖掘和本地區相契合的紅色文化內涵,并借助生動形象、創新化的方式讓學生們更加直觀的感受紅色文化。但是結合當前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內容挖掘的情況來看,一般比較淺顯,很難結合本地特色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并且對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較弱。當前大部分紅色文化教育工作開展時,更加注重史料記載的內容,很難挖掘生動、有內涵、可以拉近與學生距離的紅色文化資源內容,高校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也并未設置專項研究小組,所以造成學生們單純的抱著書本對紅色文化進行理解,造成紅色文化教育宣傳模式枯燥乏味。此外,一些教育者自身對紅色文化資源和史料研究不足,很難拓展紅色文化資源外沿。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更加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抗戰史料、發展成就等諸多紅色文化理論內容、書本內容進行教學,千篇一律的語言、淺顯的內容、刻板的教學模式,也很難讓學生們產生精神與情感上的共鳴。甚至,當前很多高校學生都認為紅色文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并且對其產生了嚴重抵觸排斥心理,這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們理解紅色文化、感知紅色文化魅力的效果。
3.3 紅色文化教育方法單一
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之下,高校對學生們德育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日漸加重,并且還加大了對紅色文化教育層面的投入,因此相關教育方法也呈現出創新態勢。但是結合當前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高校依舊沿襲傳統的理論化填鴨式教學模式,注重理論層次的知識講解,導致紅色文化教育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在互聯網和信息化時代的當下,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如果忽視了學生們的客觀愛好,信息化技術欠缺和多媒體平臺搭建不足等問題,以及在教育宣傳當中依舊借助歷史事跡介紹、人文典故、寫大字報等方式宣傳,都會很難滿足當前大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雖然一些高校認識到了互聯網環境下紅色文化教育模式創新的重要價值,但是一些高校的多媒體教育資源、信息化教育設備相對匱乏,也會很難真正讓學生們在生動、愉悅、快樂的氛圍之下,自主自覺地融入紅色文化知識學習、實踐當中。
4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策略
4.1 完善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機制
為了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備”高質量人才,高校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機制[8],并從頂層教育設計角度,確保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穩定、科學實施。其一,高校應該實事求是,制定出明確育人目標,構建出以黨委統一領導、完全貫徹責任主體、形成自上而下全面推進的高校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制度,將紅色文化內容滲透到“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當中,從上層設計角度,保障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工作穩定實施。其二,認識紅色文化的理性內涵,通過系統化整合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將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和理論層次的紅色文化緊密結合,構建出紅色文化資源調研小組,確保在弘揚紅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本地特色紅色文化資源來拉進紅色文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其三,確立黨委責任機制,展現出黨委統領全局的作用,做好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工作,穩步推進立德樹人任務,消除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認識偏差,樹立起全員參與的紅色文化教育氛圍。地方政府部門和文化部門也應該承擔起相應責任,高校也要與社會職能部門進行緊密聯系,自覺地形成“紅色文化”教育風向標,定期組織廣大教職人員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紅色文化教育方法,真正將紅色文化全面滲透到高校人才培育機制當中。其四,大力引入新媒體、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強化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力度[9]。帶動各個部門組織踐行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要求,探尋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突破口。
4.2 智能化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自身存在理論性、抽象性,很多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時,更加注重以史料、事跡文章等資源開展教學,導致學生們很難對可歌可泣的紅色事跡、紅色精神進行理解。紅色文化資源是確保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工作高質量開展的關鍵,為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跳出課本理論化的教育內容,并結合本地自身實際情況,深入挖掘本地具備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們在具備深度、具備“人情味”的紅色資源下,逐步強化紅色精神并完善人格。其一,搭建紅色資源教育內容研究平臺。教師應該在部門領導的引領之下,搭建起紅色文化教研平臺,深入研究創新紅色資源內容。在互聯網信息化平臺當中,與全國各個高校進行互動,構建出全國、全省范圍內的紅色資源教育數據庫,通過對精品紅色資源教案事例進行賞析,取長補短。定期開展紅色文化資源更新、實踐,創建研究課題項目,通過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親自開展紅色資源文化調查、研究、提取,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取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實現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雙向發展。其二,引入大數據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和智能化時代下,教師想要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深化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就應該樹立起互聯網思維,借助大數據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學習特點、學生精神需求、學生喜好等諸多信息數據進行挖掘。還要借助大數據信息挖掘技術,與本地紅色文化數據庫進行對接,提取學生們感興趣的紅色文化資源類型,為制定出精品紅色文化課程奠定扎實數據信息基礎。
4.3 持續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法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在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過程中,高校必須貫徹與時俱進原則,并結合學生們的喜好,積極實現教學模式創新,讓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更加便于學生們的理解[10]。一直以來,高校教育工作都在探尋教學創新突破口,但是在實踐層次上往往事與愿違。為了讓學生們深入感知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幫助學生們樹立起正確觀念,教師可以在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中引入新媒體技術,將圖片、視頻、虛擬技術等引入教育工作當中,真正從聽覺、視覺、感官層次上,強化學生與紅色精神之間的情感互動。其一,搭建紅色文化教育網絡平臺。在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當中搭建智能化網絡平臺,借助互聯網科學技術強大的生命力來傳遞紅色文化信息。互聯網交互平臺是新媒體教育模式最主要的陣地,為此在黨支部、團組織、教師、學生組織的協調統籌之下,應塑造出具備信息化、網絡化的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平臺。還要借助QQ群、微信群、微博、公眾號、App、網站等諸多線上互聯網紅色文化宣傳平臺,定期向學生們推送具備紅色精神、紅色文化的信息內容。互聯網具備巨量信息承載性、傳播信息速度快、資源共享、智能方便等諸多特點,在互聯網當中搭建起智能化平臺,可以動態化將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課件、視頻、英雄人物事跡電影等第一時間傳遞給廣大學生們,引導學生們通過評論、寫影評等諸多方式,實現紅色精神交互。此外,還可以在智能化互聯網平臺當中引入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們喜歡的紅色文化類型、紅色文化宣傳方式,從而有針對性地對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進行調整,真正將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滲透到學生們生活當中。其二,引入智能化技術。在互聯網新媒體發展背景之下,教師需要從創新的角度出發,在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工作當中引入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手段此外。還可以創建紅色文化傳承網站,開設互聯網自主學習課程,積極引入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實現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智能化創新。例如,可以投入VR技術,建造互聯網虛擬信息系統,讓學生們帶上VR眼鏡便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在互聯網當中參觀紅色文化紀念館、親身參與到紅色文化產業當中。切實通過借助智能化互聯網信息技術,讓學生們真正實現感同身受,從而加深學生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5 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學生們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想要讓學生們從心底產生文化自信,就應該幫助當代學生們樹立起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持續發展的當下,高校應該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將紅色文化引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當中,切實幫助學生們樹立起正確文化觀念,和擁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懷,深知當前祖國繁榮與和平來之不易,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代天喜.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版),2021(3):61-63.
[2] 張艷梅,孟芳萁,王迪.論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J].記者搖籃,2021(5):39-40.
[3] 朱兵,鄭夢霞,李思源,等.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研究 ——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10):130-132.
[4] 張佳瑋,吳昊.基于VR技術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1):94-96.
[5] 張錦.文化育人視域下山西高校紅色文化教育[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1(3):49-50.
[6] 趙君,李興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的模式與方法研究[J].青年時代,2020(4):208-209.
[7] 張穎帥.互聯網時代增強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成效性探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4):202-204.
[8] 徐煥.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路徑分析[J].安順學院學報,2019,21(4):45-51.
[9] 周軍梅,鄭庚.文化自信視角下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探析 ——以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8):126-127,133.
[10]黃先明,趙君.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的模式與方法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35):162-162,170.
基金項目: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H-220017)。
作者簡介:楊鴻鵬(1997,12-),男,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