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京
摘要:為了更精準地分析高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文章結合已有研究成果,以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發現人才培養方案整體設計薄弱,課程體系協同育人需要強化;教學過程割裂,校企雙元協同育人需要強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模糊,多元評價協同育人需要強化。回歸課程思政本質,提升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成效,需要高職院校在教學設計上構建協同育人的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推進校企雙元共促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在教學評價上踐行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協同育人。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立德樹人;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5-000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課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研究”(課題編號:XSP21YBZ057)的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課程思政”自從2014年提出到各高校如火如荼推廣實踐,在協同育人方面取得了大量經驗,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英才,核心在于不斷提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成效。因此,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非常有必要。
關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具體實施,有學者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研究。一是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頂層設計方面。高燕認為目前高校普遍忽視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問題,課程思政整體設計上規范建設和制度支撐相對薄弱,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張志俊認為高職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出現了教學目標缺乏協同性的問題,提出專業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除了專業知識的延續性以外,思政育人目標應該也有其延續性,同時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更應該構建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標。二是課程思政教學過程協同方面。楊雪琴、胡華等學者指出部分高職院校所開展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尚處于淺表階段,對學生進入企業后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統管理;部分企業從經濟利益出發,只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忽視對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培育,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很少派出德才兼備的老師傅進行德藝指導。三是課程思政評價協同育人方面。張志俊認為目前高職課程評價指標缺乏價值引領,與課程思政要求不匹配,不能通過評價功能促進課程育人。
可以看出,現有相關研究更多是從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論視角出發,而結合某一專業實際調查數據的研究還比較少。基于此,為了更精準地分析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本研究團隊結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湖南省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為例,并以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個案,基于教學整體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人才培養維度,從專業課程體系、校企雙元主體、多元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對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現狀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本研究團隊針對不同主體分類設計“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調查問卷,并進行個別訪談,共收回376份有效問卷,其中包括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師的問卷176份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問卷200份。在176份教師問卷中,51.35%來自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主講教師,31.08%來自旅游管理專業基礎課主講教師,9.46來自旅游管理專業實訓課主講教師,8.11%來自旅游管理專業拓展課主講教師。其中51.35%的教師從教年限在11年~20年,63.51%的教師是黨員教師。
1.整體教學設計薄弱,課程體系協同育人需要強化
湖南省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1個職業教育課程與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所高職院校入圍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通過對湖南省2020年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25所高職院校發布在官網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發現,所有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都對德育目標進行了定位,在素質目標中對思政元素進行了詳細描述。而且總體目標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素質”“人文素養”等育人目標高度聚合,旅游管理專業素質目標主要集中體現了總體目標。整體而言,這些高職院校均從人才培養目標入手,完善了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構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等為引領的人才培養目標鏈,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整體設計初步形成。
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在具體課程教學設計上協同育人功能比較薄弱,需要強化。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50%以上的教師認為專業課之間開展課程思政沒有形成強化效果,而且不同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的質量良莠不齊。50%的教師認為沒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相應的課程育人目標,無法實現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有的育人功能。40%以上的教師認為部分課程教學標準和教學目標只體現了課程負責人的課程思政理念,專業課主講教師不太了解其他專業課,或者只了解某一個年級的專業課,這導致專業課育人的延續性不強。整體而言,36.9%的教師認為沒有形成門門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實現專業課之間協同育人的局面。
在專業課與思政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方面,50%以上的教師認為對學生思想政治表現方面的學情分析不到位,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合理。40%的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方法生硬,沒有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30%以上的教師認為專業課教師對思政育人認知不足,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沒有融入思政元素。28.38%的教師認為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不高,教學設計沒有融入思政元素。整體而言,專業課程教師的思政素養不高、思政育人理念不足、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欠缺、教學設計和目標設計不合理,專業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協同育人需要加強。
2.教學過程割裂,校企雙元協同育人需要強化
目前,校企合作育人可以歸納為學生到企業進行跟崗和頂崗實習、企業教師到高職院校承擔實訓項目教學兩種方式。課程設置、教學過程更多的是以專業技能與行業標準對接、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為中心,這導致高素質人才合作培養不足。概括而言,就是學校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踐教學在育才上一致,在育人上存在割裂。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在校內專業課與企業實訓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方面,62.16%的教師認為校內專業課的課程思政目標與企業實訓課要求不匹配。50%的教師認為校內專業課與企業實訓課之間的課程思政促進作用沒有發揮。40%以上的教師認為校內專業課與企業實訓課的課程思政元素不一致,互補作用沒有發揮。30%以上的教師認為企業實訓課教師思想政治素養不高,課程思政理念缺失。整體而言,校企協同課程思政存在思政目標、思政元素不一致的問題,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格局需要進一步強化。
3.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模糊,多元評價協同育人需要強化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是指圍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采用常態性、階段性、總結性的評價方式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進行考核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和學生課程思政成長效果兩個方面。從教師問卷調查結果來看,70.27%的教師認為評價存在課程思政整體目標設計與具體單元目標沒有形成體系化的問題,56.76%的教師認為課程任務作品考核評價方式沒有融入思政元素。從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政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在考核評價過程中存在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多角度評價、自我評價缺失等問題。整體而言,教師課程思政評價理念和方法缺失,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單一,多元評價協同育人需要強化。
1.構建協同育人的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至少包含三個層次的內涵。第一,門門課程都要開展課程思政,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二,所有課程都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第三,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方向一致、同頻共振、步調一致,能產生1加1大于2的協同效應,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專業課程體系實現協同育人是形成整體育人聯動效應,落實“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學校不僅要注重門門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還要注重構建專業課與公共基礎課、思政課之間協同育人的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一方面要挖掘專業課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專業課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賦予知識以價值,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專業技能提升、思想政治引領三重目標,形成門門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不同類型、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課程的育人目標,達到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實訓課互補統一、循序漸進、相互強化的育人效果,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引領、專業核心課為重點、專業基礎課為輔助、綜合素質課為補充擴展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課程體系。
問卷調查顯示,68.92%的教師提倡不同專業課教師開展集體備課,64.86%的教師提倡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育人,75.68%的教師認為需要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公共基礎課育人元素,做到潤物細無聲。基于此,學校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構建協同育人的專業課程體系。第一,不同課程的專業教師、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專業教師與公共基礎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集體備課,專業課教師之間加強交流分享,形成門門課程開展思政育人的局面。第二,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課程育人目標,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協同育人的整體設計,形成“大思政”格局。第三,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強化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優化其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2.推進校企雙元共促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高職教育在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方面具有鮮明的職教特色。立足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這一辦學特色,探索構建企業深度參與的課程思政體系,發揮校外實踐環節、企業導師在專業課思政育人和價值引領方面的功能,形成校企協同育人格局,是培育德技并修的時代新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當前校企合作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校中廠、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等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模式已成為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內容。要推進校企雙元共促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就要力求從課程思政師資建設、教學資源開發、教學環境打造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形成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格局。第一,要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校企協同共行。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踐行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素質要求與課堂教學思政育人目標相結合,將課堂教學思政育人和企業實踐教學思政育人相結合,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將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相結合,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課程思政新模式。第二,要實現課程思政教師校企協同共育。一方面,要通過教師進企業掛職鍛煉、送訓到校等方式,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養高、課程思政教學水平高、職業實操能力強的校內“雙師型”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要通過企業導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企業導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過關上崗等方式,建設一支職業綜合素養高、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強的校外導師隊伍。第三,要推進課程思政資源產教校企共享。要通過校企合作將優秀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家榜樣、職業實踐機會等資源,轉換為線上教學案例、新型活頁式教材、教學視頻等,實現校企共育共享時代新人。第四,要加強課程思政環境校企共創。要在高職院校和合作企業形成全員“立德樹人”的意識,無論是思政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等校內教師,還是企業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等企業導師,都要提升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常態化校企育人理念,形成校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3.踐行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協同育人
一方面,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學”進行點評考核,發揮評價的“價值引領”作用,實現以評促學。另一方面,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可以揭示教師在課程思政目標設定、課程思政內容供給、課程思政考核方法選擇等方面的科學合理性,實現以評促教。踐行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協同育人,關鍵是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方向一致、科學有效、同頻共振,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具有協同性和一致性。第一,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工作者等評價主體在考核評價中要做到方向一致,堅持以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職業素養等的發展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把握課程思政評價的本質。第二,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要科學有效。專業課程、公共課程、思政課程考核評價應該結合各自特色、學生學情,構建凸顯課程特色、專業特色的課程評價標準,注重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等評價方法的運用,切實做到科學有效。第三,各類課程思政考核評價要做到同頻共振。要以思政課教學評價為圓心,專業課之間教學評價相互呼應加強畫圈,各類公共基礎課教學評價相互補充強化畫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同頻共振。
問卷調查顯示,72.56%的學生期待在考核評價中獲得更多鼓勵,64.65%的學生希望教師在考核評價中能夠看到其他發光點,60.47%的學生期待教師能夠多角度進行評價。基于此,推動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協同育人的關鍵是對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的改革創新。在評價標準上,要凸顯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運用層面,即能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運用融為一體,比如將學習態度、學習行為、職業實踐、課程作品等作為評價載體,將思政元素細化到學生的一言一行中。在評價方式上,要將問卷調查、個人訪談交流、教學日志、課堂鼓勵性點評、課程作品綜合評價等方式相結合,從發現學生不足、關注學生成長進步、肯定學生學習成效等多角度進行評價,實現全方位評價協同育人,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Z].2020.
[3]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 2017(15).
[4]張志俊.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6).
[5]楊雪琴.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1).
[6]胡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9(06).
[7]朱冰.高職“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意義與路徑[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Huajing
(Changsha Commerce&Tourism Colleg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1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ore accuratel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the paper combin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akes the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and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nduct research.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desig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s weak, and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separated, and the school enterprise dual cooperation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s vague, and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multiple evaluatio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Returning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ssence of the curriculum,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uild a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eaching design, promote the school enterprise dual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e to educate peopl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