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姍珊
摘 要:廣西壯族自治區具有多種題材和類型的民歌,這些民歌中承載著的民族文化,是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主要創作來源。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中體現了壯族各方面的民族特性,具體包括民族人文特性、民族風俗特性和民族歌唱特性。對這種民族特性鮮明的鋼琴曲展開教學,需要運用獨特的方法。教育者在進行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教學時,可以從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全面體會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與獨特的民族文化等方面入手。此外,教育者還可以通過教授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方法,讓學生了解如何借助鋼琴曲再現廣西的自然風光、當地民族樂器的聲音以及人們歌唱時的舞步。
關鍵詞: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民族特性;鋼琴教學
注:本文系2020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大項目“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特色課程群的建設與實踐”(2020JGZ131)、2023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跨學科融合的鋼琴+‘課程群的建設與實踐探索”研究成果。
音樂中的民族特性與民族風格,一直是人們重點關注的話題。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創作的風格各異的音樂藝術作品,使我國在文化藝術與民族特性方面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廣西壯族就是其中一種。對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中的民族特性進行分析,并探討相關的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各民族音樂元素在鋼琴創作領域中的應用,展現出我國民族音樂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一、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來源
帶有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大多是根據廣西壯族民歌改編而來的。探索廣西壯族民歌中的音樂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應用,是感受壯族文化風貌的重要方式,也是分析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重要基礎。
(一)壯族歌圩文化中的鋼琴音樂元素
音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精神與情感的表達方式。生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人們,根據生活的需要,基于情感的表達,創作了一系列以愛情、勞動、理想、生活習俗、家鄉等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不管是民俗節日中的慶?;顒樱€是勞動生活中的休閑放松,壯族人民總是會聚集在一起歌唱,因而也產生了一系列豐富的歌唱活動。在這豐富多樣的歌唱活動中,歌圩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在廣西,人們每年都會舉辦歌圩活動,并在歌圩活動上盡情歌唱,從而傳達自己的心情,表達自己的情感。歌唱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包括男女對唱、一唱一和、齊唱、帶領歌唱等。以歌圩為代表的歌唱活動,展現著富有趣味的生活方式和豐富多樣的文化傳統。歌圩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如著名鋼琴作品《歌圩》就是根據這一活動文化創作的,作品中呈現了壯族人民在歌圩活動上盡情歌唱的場景,具有濃郁的壯族特色。
(二)壯族銅鼓文化中的鋼琴音樂元素
廣西壯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率真爽朗的民族,壯族人民在歌唱時,通常會伴隨著舞蹈,進行載歌載舞的生動表演。銅鼓是古代用于戰爭和祭祀的一種重要樂器,其不僅在外觀上有著較大的體積,在聲音上也給人洪亮、富有韻味的感覺。這與壯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十分貼合,銅鼓也因此成為壯族歌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著壯族人民勇敢、豁達的性格品質。壯族人民通常會奏著銅鼓,圍著火堆進行表演,形成美觀又壯麗的場景。作曲家陸華柏的《東蘭銅鼓舞》就是在他親自觀看廣西壯族人民的銅鼓舞后,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1]。
(三)壯族山水文化中的鋼琴音樂元素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地理環境十分優越的地區。廣西人民在山清水秀的環境中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美清新、富有山水意境的歌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有關鋼琴曲的創作。比如,著名的廣西壯族風格鋼琴組曲《劉三姐》的序曲,就是以表現壯族山水景色為出發點的鋼琴作品。這種對壯族民間傳統音樂及人民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音樂再現,是壯族民族特性的重要來源與體現。
二、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中的民族特性
(一)民族人文特性
鋼琴作品作為一種音樂藝術,不能像文字或繪畫一樣將廣西壯族人文特性具體地呈現出來,但可以讓人在聽的時候根據內心的感受聯想到當時的場景,許多帶有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都具有這一藝術表現功能。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中所體現的壯族人文特性可以從自然景色、人文景觀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往往借助優美柔婉的音調來體現出廣西山水的自然清新。有不少鋼琴曲都是以廣西地區優美的自然環境為藝術表現背景創作出來的。比如,作曲家海鵬的鋼琴作品《棹游漓江春》就是借助音調與旋律來體現廣西漓江春天的美麗山水的。海鵬通過五聲調式,營造出優美柔和的旋律,使人能夠從曲中感受到漓江的延綿不絕,這種五聲調式也是帶有壯族音樂風格的一種調式。此外,海鵬還通過高音顫音的旋律和音量強弱的變化,再現漓江兩岸回音陣陣的效果,令人如臨其境。
其次,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還體現出廣西壯族地區在人文景觀方面的民族特色。廣西地區不僅有著獨特的山水風光,在人文景觀上也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其中,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的花山古壁畫就是一個典型代表?;ㄉ焦疟诋嬀哂泻甏蟮囊幠?、豐富的內容、多重的意蘊,畫上有人物、獸類、器具與樂器等多種元素,呈現的是廣西壯族先民祭祀的場景?;ㄉ焦疟诋嬕蚱浒蹴绲臍鈩莺酮毺氐捻嵨叮哂袠O強的藝術感染力,許多鋼琴作曲家都因受到這幅壁畫的影響,創作出蘊含廣西壯族特性的鋼琴音樂作品。以《觀花山壁畫有感》這首鋼琴曲為例,青年作曲家徐紀星在這首曲子中結合高胡、鋼琴與打擊樂的形式,將花山壁畫中的場景復刻般地表現出來。在具體創作上,徐紀星同樣采用了帶有壯族特色的五聲音調,同時又加入調外音的和聲,使作品整體上呈現出與銅鼓樂聲相當的音響效果,表現出了壯族常用銅鼓樂器的特色。
(二)民族風俗特性
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中體現的壯族風俗特性大致可以從歌圩習俗和節日慶典兩個方面來分析。前面在講到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來源時,就已提過有關歌圩活動與銅鼓樂的風俗特性,下面針對這兩大特性進行具體的分析。
首先,表現歌圩這一風俗活動的鋼琴作品目前已有不少,且呈現的內容與風格也是不同的。比如,倪洪進創作的鋼琴組曲《壯鄉組曲》中的《歌圩》,主要是通過壯族特有的五聲調中的四音列與多聲部旋法來展現壯族青年男女對唱時相互愛慕的美好情景。
其次,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中關于節日慶典這一民族風俗特性的體現也有不少。不僅有體現廣西壯族人民以銅鼓舞慶賀節日的《東蘭銅鼓舞》鋼琴曲,還有體現壯族特色傳統節日螞拐節的《螞拐歌》鋼琴曲,作曲者通過一系列旋律與曲調,表現了人們在節日進行的歌唱活動與對神靈的美好祝愿[2]。
(三)民族歌唱特性
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中的民族歌唱特性主要從旋律、節奏、和聲等多個角度去體現。
首先,從旋律上看,廣西壯族民歌的旋律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較為簡單,大多由三到五個樂音構成;二是以旋律上行為主;三是經常出現四五度,甚至是大七度等較大的旋律跳進[3]。作曲家在根據廣西壯族特有旋律進行改編時,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對廣西壯族歌曲旋律進行原樣移植,二是經過變化之后進行改編創作。對壯族民歌旋律的原樣移植以倪洪進的鋼琴組曲《壯鄉組曲》中的《船從遠方來》為例進行分析,該鋼琴曲在整體的主題上沿用了同名廣西傳統民歌《船從遠方來》的全部旋律,毫無保留地展現出廣西地區美麗的江河之景,以及當地居民歌唱時的壯觀景象和歡快心情,描繪出各地壯族歌手乘船前來參加歌唱活動的情景。改編形式的鋼琴曲創作則以鋼琴組曲《壯鄉組曲》中的《歌圩》《搖籃曲》《酒歌》為典型代表,既融合了創作者自身的藝術表達,又能夠體現廣西壯族的民族特色,體現了獨創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其次,從節奏上看,廣西壯族民歌歌唱的節奏具有自由性與重復性兩大特點[4]。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也體現了廣西壯族所獨有的節奏特征。以作曲者鐘峻程所作的《大山謠》為例,該鋼琴曲以壯族民歌《酒歌唱起迎太陽》為原型,作曲者在創作上沒有采用歌曲中的調式或旋律等要素,而是借鑒了歌曲中的節奏特征。這一創作方式既為后來的鋼琴融入壯族歌唱特性創造了新的途徑,又豐富了鋼琴作品中廣西壯族民族特性的體現方式。
最后,從和聲上看,廣西壯族民歌的和聲特點是常在長音處出現大二度的和聲,此外還有純四度、純一度、大三度、純五度等多種和聲處理。在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中,有不少能夠體現這一和聲特色的作品。比如,作曲者林華的鋼琴作品《蘆笙舞》就是在長音處運用了大二度和聲,完全體現了廣西壯族民歌在和聲上的處理特點。
三、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教學
(一)分析鋼琴作品中獨特的曲式結構
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是對廣西壯族民歌及其音樂元素進行改編形成的音樂藝術,其曲式結構也因廣西壯族民歌的獨有特色而呈現不同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對這些曲式結構進行深入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廣西壯族鋼琴作品中曲式結構的獨有魅力表現在調式、旋律、節奏及其所呈現的韻味等多個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鋼琴作品中的廣西壯族民歌特色和西方音樂元素特征,從中感受到廣西壯族的民族特性及鋼琴作品的綜合性。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當對作曲者的創作靈感與創作用語進行詳細介紹,并通過實際演奏和譜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獨特的曲式結構和對廣西壯族民歌的融合應用。最后,再試著讓學生親自演奏或演唱,以此來強化學生的這一認知。
(二)全面體會鋼琴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與民族文化
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中的價值與魅力,除了體現在外在的曲式結構與調式運用上,還體現在內里的情感表達與獨特的文化特色上。在教學廣西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全面且深入地體會鋼琴作品中的情感,并認識到各民族音樂中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從而產生對其他民族音樂及文化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提前對每一首廣西壯族風格鋼琴曲的創作背景、情感表達以及曲中蘊含的民族文化進行介紹,在此基礎上展開演奏教學。比如,鋼琴組曲《劉三姐》中的鋼琴曲《對歌》描繪的是劉三姐與秀才對唱的場景,其中有表現秀才因緊張而說話不流暢的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節奏和旋律的變化,仔細體會這一節點中每個細節處的節奏變化與相應的情感,并將其用拍唱的方式再現出來,最后通過不斷練習演奏的方式強化這一情感的體會[5]。
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聯想的方式來體會廣西壯族風格鋼琴曲中描繪的盛大場面。比如,在教學《船從遠方來》時,就可以先介紹這首鋼琴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在腦海中想象各地壯族歌手在霧蒙蒙的清晨緩緩乘船而來,參加歌唱活動的情景。學生在感受到具體情境之后,就能更好地把握曲中的節奏與旋律,再現其中的情感。
(三)學習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方式
對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具體作品的演奏、歌唱、情感表達與民族文化等層面,而應從更高維度去學習這些鋼琴作品中體現廣西民族特性的抽象方式。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體現民族特性的方式有三個:一是通過鋼琴曲描繪廣西壯族自治區秀美清新的自然風光,二是通過鋼琴曲模擬少數民族樂器發出的聲音,三是通過鋼琴曲來再現廣西壯族人民在歌唱時的舞步。這些創作方式都是教師在鋼琴創作教學時應該把握住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蘊含獨特的民族魅力,當地文化是鋼琴曲創作的不竭源泉。將廣西壯族的民族特色融入帶有西方技法的鋼琴曲創作與演奏,不僅能豐富我國鋼琴創作的表達,還能豐富我國保護和傳承各民族文化遺產的方式。目前部分鋼琴作曲家在創作時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挖掘廣西壯族的特色文化,融入廣西壯族的民族特性,但廣西壯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還能為鋼琴作品的創作和教學帶來更多可能,需要更多的鋼琴創作者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廖園園.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在鋼琴藝術中的體現探討[J].大觀(論壇),2021(4):49-50.
[2]譚也卓.鋼琴作品中的廣西壯族特性表現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1.
[3]張唐秋君.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的演奏與教學[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7.
[4]陳中.廣西壯族民歌的藝術特色[J].音樂創作,2014(7):155-157.
[5]賀偉.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J].藝海,2019(4):92-93.
作者單位:
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