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卉
摘 要: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短視頻可以有效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超越時空的限制,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認可度,為其保護和傳承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分析非遺短視頻在內容創新、內容質量、傳播效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注重人才培養,激發群眾生產力;創新內容形式,提升文化吸引力;打造文化名片,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傊枚桃曨l的形式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有潛力的發展方向,需要進行內容創新和文化創新,提升非遺短視頻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貢獻。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文化傳播
我國各民族文化與地域特色不斷融合發展,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世界各個民族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各自的民族文化,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屢見不鮮。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嚴峻考驗。2019年,作為短視頻行業的領軍者,抖音與快手分別推出了融合非遺文化、致力非遺傳承的短視頻項目——“非遺合伙人”計劃和“非遺帶頭人”計劃。短視頻平臺的非遺創作熱潮引起了學術界及相關部門的關注,一些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力量以非遺為內核,借助短視頻平臺,創作了大量非遺相關的短視頻作品。然而,目前學術界關于非遺短視頻的研究較少,對非遺短視頻的分析討論更是匱乏。在研究視角的選擇上,本文以內容創作和傳播效果為切入口,對非遺短視頻進行研究,分析其發展之道。
一、非遺短視頻傳播的特點
(一)傳播形式豐富多樣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形式相對較少,僅限于展覽、文藝表演、圖書、圖片等宣傳形式,在傳播范圍和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短視頻平臺呈現出多樣性,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共同形成了多平臺的傳播矩陣,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1]。多平臺運營不僅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可以使觀者在不同的平臺上獲得不同的體驗,提高了非遺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短視頻具有便捷性和時效性,可以使觀者隨時隨地、更方便快捷地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觀看短視頻。
(二)傳播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非遺文化歷史悠久,但是傳統的宣傳方式往往枯燥乏味,近些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短視頻成為展示非遺文化的新方式。相比傳統的宣傳方式,短視頻通過生動、有趣的呈現方式,更好地展現了非遺文化。短視頻貼近人們的生活,可以使觀者從中看到自己身邊的事物,從而加深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和認知[2]。通過短視頻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可以使其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同時也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新的機會,使他們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向觀者展示非遺文化,并使觀者更好地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非遺傳承人可以借助短視頻平臺,將非遺文化與當下的生活相結合,使傳統文化更加時尚、接地氣,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使非遺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三)傳播方式更具互動性
傳統的宣傳方式是單向傳播,觀者只能被動接收信息,而短視頻通過互動的方式,增加了觀者參與的機會,使觀者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非遺文化。通過點贊、分享等方式,觀者可以參與短視頻的傳播過程,促進短視頻更好地傳播。同時觀者還可以通過評論表達自己對短視頻內容的看法和感受,提出問題或提供反饋。這種互動不僅保障了觀者發言的權利,還促進了非遺短視頻與非遺傳承人和其他觀者之間的交流和討論[3]。觀者的評論可以給短視頻的創作者以反饋和啟發,幫助他們改進和完善作品,更好地滿足觀者的需求。
二、非遺短視頻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非遺短視頻傳播存在的問題
1.內容創新不足
內容創新不足是非遺短視頻傳播存在的一個問題。雖然傳統的宣傳形式局限于展覽、文藝表演、圖書、圖片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宣傳形式不具備創新性。只有在傳統宣傳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然而,在非遺短視頻的傳播中,一些視頻內容缺乏創新,只是簡單地展示非遺文化,而沒有針對當下觀者的需求和興趣進行創新。因此,為使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和接受非遺文化,需要進行更多的內容創新。
2.內容質量參差不齊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非遺短視頻制作,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非遺文化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這就導致非遺短視頻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有些視頻質量較高,有些則質量較差。此外,一些非遺傳承人和專家缺乏足夠的短視頻制作經驗,在制作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在非遺短視頻制作過程中,需要注重對視頻質量的把控,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視頻創作人員的專業素養。
3.傳播效果難以量化
盡管非遺短視頻在傳播范圍和效果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傳播效果卻難以量化。這主要是因為非遺短視頻傳播涉及的平臺和受眾群體過于廣泛。例如抖音、快手等平臺雖然受眾群體很大,但很難確定具體的觀者數量和觀看時間;微信等平臺雖然受眾群體較小,但短視頻創作者能有效接收粉絲的反饋。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傳播效果的量化。此外,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效果還受到傳播渠道和推廣手段的影響。如果沒有足夠的推廣和宣傳,即使視頻質量很高,也難以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因此,為了更好地評估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效果,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如平臺數據、觀者反饋、用戶互動等。同時,需要采用更加科學、系統的方法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以更好地評估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和價值[4]。
(二)非遺短視頻傳播存在問題的原因
1.傳播主體方面
在短視頻領域,一些大型機構和平臺在推廣非遺文化,但很多地區缺乏傳播主體,非遺短視頻的傳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應該鼓勵更多的非遺傳承人、非遺機構和文化組織參與非遺短視頻的傳播,增加非遺短視頻的曝光度[5]。同時在短視頻創作方面,相比于文化組織,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機構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相對不足,因此,應該加強對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機構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其短視頻制作的能力和水平。
2.視頻內容方面
一方面,一些短視頻內容缺乏吸引力,不夠新穎、有趣。有些視頻內容較為單一,只是簡單地展示非遺文化,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難以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從而難以提升觀者對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一些短視頻內容過于淺顯,制作質量不高,在畫面質量、聲音質量、制作水平等方面有所欠缺,這種內容難以使觀者產生良好的觀感體驗,影響其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接受度。
3.平臺運營方面
平臺運營是影響非遺短視頻傳播的重要因素。短視頻平臺需要通過算法和推薦系統,將高質量的非遺短視頻推薦給用戶,使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然而,當前很多短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偏重于流量和熱度,而忽視了非遺文化的特殊性,導致優質的非遺短視頻難以被推薦和傳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短視頻平臺需要加強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開發專門的非遺文化推薦系統,將符合非遺文化特點的短視頻進行分類和推薦。
三、非遺短視頻傳播發展策略
(一)注重人才培養,激發群眾生產力
非遺短視頻的傳播離不開高素質的團隊。這個團隊應包括專業的拍攝人員、后期制作人員和文化傳承專家等。首先,為了提高團隊的素質和能力,需要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和培訓班,使人才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和專業知識,掌握拍攝、剪輯、音效處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培訓的內容應涵蓋非遺文化的背景、內涵和傳承方式,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非遺的精髓。其次,增加實踐經驗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通過實際拍攝和制作,人才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為此,可以組織實踐活動、合作項目和實地考察等,使人才在實際操作中磨煉自己、提升經驗。除了人才的培養,廣大群眾的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應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通過社區活動、競賽等形式,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非遺短視頻的創作。群眾的參與不僅能夠豐富非遺短視頻的內容,還能夠提高非遺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創新內容形式,提升文化吸引力
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是傳播學的兩大重要分支,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人際傳播以面對面交流為主,而大眾傳播通過媒介向觀者傳達信息。作為新媒體平臺的分支,短視頻平臺的社交屬性日益凸顯,短視頻傳播方式從大眾傳播轉變為人際傳播,因此,人際傳播的特點成為短視頻傳播內容創作需要認真考慮的重要因素。如今,受眾的實時反饋至關重要,提供受眾主導、全感官參與的傳播體驗已經成為短視頻創作的必然要求[6]。
在創新內容和形式、提升文化吸引力方面,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在抖音平臺發起的“我要笑出‘國粹范”挑戰是一個非遺短視頻宣傳的案例,為非遺短視頻的內容和形式創新提供了思路。該活動邀請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珮瑜參與,吸引了受眾的關注。王珮瑜親自演示并介紹了京劇老生的不同笑法,為了方便受眾的參與,其將各種笑聲剪輯為背景音,并吸引了專業人士的參與。活動共有超過13萬人次參與,短視頻播放量超過26億次。由此可見,非遺短視頻應創新內容和形式,吸引專業人士參與,提高非遺短視頻的吸引力,從而推廣非遺文化。
(三)打造文化名片,推動非遺文化傳承
在制作非遺短視頻時,需要注重非遺文化的內涵,深挖非遺文化內涵,展現非遺文化的精髓,展現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可以通過非遺文化相關的社區活動、文化展覽等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提高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認可度。例如,可以制作一系列非遺短視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同時,還可以在社區中組織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在文化展覽等場合,可以通過展示非遺文化的照片、視頻等形式,展現非遺文化的歷史、文化內涵、技藝等,引起觀者的興趣和關注,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7]。
四、結語
在新媒體視域下,對非遺短視頻的傳播進行研究,發現一些地區的非遺短視頻傳播主要由社會力量主導,缺乏相關部門的組織和支持。在內容形式上,非遺短視頻以展示技藝過程、傳承歷史故事和展示生活場景為主要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傳播平臺以短視頻平臺為主,同時也有相關部門網站和文化傳媒機構的支持。非遺短視頻的文化功能體現在傳承、交流、創造等方面,但其在內容創新、文化創意、傳播效果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內容創新不足、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和傳播效果難以量化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對策,即注重人才培養、創新內容形式、打造文化名片。非遺短視頻在新媒體時代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傳播主體和平臺共同努力,以更好地促進非遺的傳承和推廣,同時也要注重內容創新和品牌建設,以提高非遺短視頻的文化價值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南.新媒體時代下的非遺短視頻傳播:從絨花工藝談起[J].北京觀察,2023(8):77-79.
[2]楊麗娜,薛沅田.短視頻傳播沈陽非遺文化的策略[J].新聞前哨,2023(12):60-62.
[3]崔雅靜.音樂類非遺短視頻傳播策略探究[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23-29.
[4]陳宇卿.短視頻傳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與對策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2022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書面交流摘要匯編,2022:228-229.
[5]喬彩鳳,石瑞卿.新媒體背景下非遺短視頻創作與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5):113-115.
[6]韋秋雯.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非遺短視頻的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2(9):31-33.
[7]裴昕雨,何佳偉.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傳播的創新法則、發展困境與提升路徑[J].文化產業,2023(6):53-55.
作者單位:
忻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