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瑾 雷迎春
摘? 要:核心素養要求培養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具備有效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結合教學實踐,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應該著力打造具有吸引力、思考力、內驅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物學學習習慣,獲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學;“五力”課堂
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在生物學教學中,改進課堂教學行為,創設能吸引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驅動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生命的生物學課堂,是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路徑之一。
一、提升教師素養,創設有吸引力的課堂
1. 教師具備親和力
教師具備親和力,是吸引學生專注課堂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教育教學規律,主動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口中有輕重,多微笑、多關愛、多鼓勵、多寬容,讓學生喜歡上生物學課程,做一位有親和力的生物學教師。
2. 語言富有感染力
教育教學離不開語言,教師的語言應該注意場合、時間、語氣,更要注重語言的感染力。初中階段的部分生物學知識較為抽象,課堂教學容易枯燥乏味。若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表達多些抑揚頓挫,讓聲音富有韻律和節奏;多些幽默,用輕松、風趣的語言調節課堂氣氛;多些新意,講話言之有物,有獨特的記憶方法、思考路徑和分析策略,會使單調的課堂氛圍大為改觀,讓學生獲得更多意外和驚喜。
3. 教學追求達成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融于課堂教學中。生物學課堂應該注重求實、求活、求異。求實,即學生在課堂中有真正的收獲和成就感,從而樹立對生物學學習的自信心;求活,即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關注知識的講授,更要關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興趣的激發、責任感的形成;求異,即要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學生有感、有悟、有思、有獲,才能彰顯生物學課堂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魅力。
二、活用實驗探究,創設有思考力的課堂
1. 課上重探究
探究實踐作為生物學核心素養之一,在生物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嚴謹性,還可以通過分析、比較探究實踐結果,讓學生自主得出準確的科學結論,進而認識學科本質,促進思維發展,逐步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將相關生物學素材帶進課堂,讓學生一起觀察、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發現、領悟。例如,在教學華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以下統稱“教材”)八年級上冊“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中的“心臟的結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解剖豬心,認識心臟的基本結構,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使學生深刻理解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方向。
2. 復習重提升
課后復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結構化整理,讓學生在“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學科思想下審視生物學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合與提升。在生物學綜合復習中,教師要注重以生命結構層次為脈絡,將生物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不僅重視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建構,還要重視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優化。尤其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批判性思維包含了邏輯思維的全部特點,是科學思維的高階水平。
3. 課外重觀察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進度布置一些相關的課后觀察和實驗探究活動,以克服部分實驗觀察周期長、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困難。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植物的主要類群”時,教師可以布置觀察植物的根、莖、葉的任務,讓學生觀察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根、莖、葉的區別。又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中做種子萌發實驗并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將觀察結果在課堂中與同學分享。為學生布置課外觀察任務,不僅要告訴學生觀察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厘清觀察要點和觀察重點,給出觀察提綱,同時要求學生要有觀察記錄,觀察記錄可以是文字、照片和視頻等方式。課外重觀察并非減少課堂中的觀察探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關的觀察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興趣。
三、巧用評價手段,創設有內驅力的課堂
1. 即時性評價
即時性評價的主要作用在于給學生提供關于自己學習情況的信息。初中階段的生物學知識涵蓋面較廣,需要理解、記憶的內容較多。當學生在生物學課堂中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思考交流,能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樂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時,教師即時給出指向性明確的評價,能讓學生或意識到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讓自己不斷獲得肯定和進步,或意識到存在的不足會阻礙自身發展,激發學習斗志。
2. 激勵性評價
激勵性評價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認識自己、不斷完善。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若教師多以肯定、贊賞的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予以明確的肯定、鼓勵和贊賞,學生能獲得更多自信和成功的體驗,進而獲得一種自我滿足與成就感,激發學習內驅力。
3. 多元性評價
多元性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評價主體的多元,既可以是教師評價,又可以是同學評價和自我評價;另一方面,評價角度的多維,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作用,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生物學中的很多觀點存在辯證性,多元性評價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辯證性的思維方式,還能促使學生對生命和自然的理性、客觀認識,樹立科學的生物觀。
四、搭建思維臺階,創設有創造力的課堂
1. 啟發性問題
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問題中要包含重要的知識點,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還應該考慮設計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思考,能訓練學生應用基本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領悟能力。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下冊“生物的遺傳”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在生物繁衍過程中,遺傳的是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在學習了染色體、DNA和基因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追問:控制性狀的基因是通過什么傳遞給下一代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不僅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思維活躍性,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拓展能力。
2. 遞進性問題
問題設計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層層遞進,以達到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創新意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人體的呼吸”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鏈:呼吸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人是怎樣完成呼氣和吸氣過程的?呼吸、呼吸運動、呼吸作用、氣體擴散有什么區別和聯系?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解答與辨析,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 創新性問題
教師要經常設計創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天中,什么時間鍛煉身體最好?說說你的看法。其中,關于在清晨鍛煉還是在傍晚鍛煉的問題成為學生討論的焦點。教師提出:“樹木在夜間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樹木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氧氣。經過一夜的呼吸,清晨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較高,氧氣含量相對較低。因此,日出前鍛煉身體會吸入較多的二氧化碳,對身體不利。但是,為什么很多人選擇早上鍛煉身體呢?”從而讓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
五、關注情感體驗,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
1. 知識情境化
核心素養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析、研究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水在植物體中的代謝”時,教師設問:“有人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一株玉米一生中蒸騰作用所消耗的水分為202.20千克,而它自己僅用了1.87千克。也就是說,用于它自身的水分僅有1%,而其余99%的水分都被蒸騰掉了,蒸騰那么多水分有什么意義呢?是不是太浪費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應用知識分析問題。
2. 能力多元化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和信息輸出能力。信息接收,就是聽和看的能力。聽,主要是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聽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交流,并能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還能對信息進行甄別、加工、整合、儲存;看,主要是指能獲取文本和圖片中的重要信息。信息輸出,則表現在說和寫的能力上。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要清楚、準確、規范并符合邏輯,在表達中能準確運用生物學術語進行闡釋,還要關注學生的歸納演繹、推理質疑、模型建構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3. 態度明晰化
通過學習要讓學生形成生物學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態度責任,使學生能夠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問題,能對此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給出理性解釋;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等相關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如健康生活方式的確立、和諧生態環境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議題;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關注山林植被、傳染病防治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落實態度責任的培養。
在當今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生物學教學中構建有吸引力、思考力、內驅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課堂是教師的教學追求,是將生物學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智慧活力的途徑,更是落實發展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吳成軍. 試論科學思維及其在生物學學科中的獨特性[J]. 生物學教學,2018,43(11).
[2]鐘啟泉.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 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