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福榮
[摘 要]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已成為中小學管理者和一線教師的共識。破解當下的作業困境,創新作業設計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從教材和教學內容出發,在作業的分層、形式、內容和評價上不斷創新優化,并在布置作業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層次差異,多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真正做到減負增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減負增效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明確作業管理新要求,完善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已成為中小學管理者和一線教師的共識。如何破解當下作業困境,創新作業設計,發揮作業功能,提高作業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當前中小學教研的重要課題。顯然,創新型的作業必須既能反映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能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既能體現個性化思考和多樣化背后的一致性,又能讓學生樂此不疲[1]。那么,如何進行作業創新設計?其可行性路徑又在何處?下面,筆者將以小學數學“圓的認識”為例,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小學數學作業創新設計。
一、層次創新:尊重個體差異
由于小學生的基礎能力、學習能力不同,因此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教師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完成相同的作業,勢必導致學生整體作業完成效率低下。為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教師在進行“圓的認識”作業設計時,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將作業分為A、B、C三類。A類作業一般設計兩組題目,題目指向該課時的重點。如標記圓的半徑和直徑,畫出半徑3厘米的圓等。此類題目面向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他們只要認真完成,就能掌握課堂上講授的基礎知識。由于難度不高,完成率、正確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B類作業設計難度較A類有所增加,要求在基礎知識練習之上,適當增加一些思維訓練,如設計“求圓的面積”的題目:一只掛鐘的分針長8厘米,分針一晝夜所掃過的面積是多少?這類作業主要面向中等生。學生需要通過認真審題,提取題干信息,進行邏輯推理才能求得正確答案。C類作業較前兩類作業進一步增加難度,同時又要求對課堂知識進行拓展,其面向對象是學優生。如設計研究類題目:從一個長100厘米、寬80厘米的長方形紙片上剪下半徑是10厘米的圓,一共可以剪多少個?若半徑改為20厘米,又能剪多少個?這類作業不僅考查學優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而且重在鍛煉他們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形式創新:調動學習興趣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自制力較差。因此,數學教師可以抓住這種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趣味性作業,以此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例如,在講授“圓的認識”之前,為豐富學生關于圓的感性認識,教師可提出以下幾個開放性問題:(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圓形的?(2)圓的大小跟什么有關?(3)某些特定的物體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學生通過觀察、翻閱相關書籍和上網檢索,給出了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在課堂授課時,當教師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小研究時,他們配合度很高,因為他們本就渴望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收獲。又如,在該課時授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繪制包含“圓”的圖案的作業,并鼓勵學生舉辦“圓的創意作品展”。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可以加深他們對圓的認識。
三、內容創新:培養綜合能力
當前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多以單一學科知識點為主,其中又有大量重復性的書面鞏固性練習,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一現實要求教師勇于突破一些傳統的條條框框,在作業內容設計上大膽創新,充分發揮作業功能。
在設計“組合圖形”的作業時,考慮到課程內容應用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就要注重作業的設計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例如,結合楊倩在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為中國代表隊奪得奧運首金設計如下作業:在氣步槍的資格賽階段,射手每發子彈的成績計為10環、9環、8環……以此類推,各環的面積分別是多少?10環(包括內10環)占整個標準靶面積的比例有多少?
利用運動項目的情境進行作業內容創新,不但增加了作業的趣味性,強化學生數學體驗,而且對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升數學綜合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圓的認識”的相關知識點比較多,若像傳統作業那樣兼顧所有知識點,則容易造成作業量多且乏味。此時,可以在作業內容上做一些調整,將書面練習改為用自己的方法(如數學小報或思維導圖等)整理相關知識。這種梳理知識點的作業比大量習題訓練更能幫助學生鞏固圓的相關知識點,不但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能提升他們的數學歸納能力??梢姡ㄟ^內容創新,作業變枯燥為有趣,變單一為豐富,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課堂疑難問題,還能充分彰顯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四、評價創新:激發學習內驅力
每個學生自身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班級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則存在著差異性[2]。小學是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作業在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的重要性方面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很多一線教師只重視作業的教學功能,缺乏對作業評價的深入研究,習慣于用同一標準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難以發揮作業的全部價值。因此,對作業評價方式進行創新顯得尤為必要。
作業評價的創新,可從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形式三個方面進行。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教師可定不同的作業評價標準,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成長,產生成就感[3]。這就意味著,教師要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在作業交流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
例如,在“認識扇形”授課后可設計如下作業:從一張直角邊為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鐵皮上剪下3個扇形(見圖1),求3個扇形的面積和是多少?
這道題目對于學優生或者中等生難度并不大,但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做題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增設一個階梯性的小問題:把這3個扇形拼在一起,能得到什么圖形?這樣,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在完成了增設的小問題后就能很快求得原先問題的解答。其他課后作業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將作業拆解成不同的難度梯度,在解題思路上進行引導,每解出一個梯度的答案即給予相應的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不斷進步。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業創新設計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從教材和教學內容出發,在作業的分層、形式、內容和評價上不斷創新優化,并在作業布置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層次差異,多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真正做到減負增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芳.在作業中關注學生發展 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小學數學拓展性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19(16):71-72.
[2]王晶晶.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方式的創新分析[J].寧夏教育,2020(Z1):82-83.
[3]江小琴.創新設計,讓學生作業有趣、有料[J].福建教育,2021(3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