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玲玲
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前輩智慧的結晶,彰顯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創造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適當的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民族自豪感。本文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這個研究方向,首先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融合的意義進行了多方位的探析,其次就兩者的融合路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242-03
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和責任。在小學階段進行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感受其無限魅力,加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夠拓寬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智慧,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與此同時,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能夠很好地落實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又能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不僅不會加重學生課業壓力,還能夠減輕學生負擔。
(一)豐富閱讀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節日、民俗、語言文字、琴棋書畫等都屬于傳統文化范疇。想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就需要選擇傳統文化閱讀素材,從多個方面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風采,這樣就能夠很好的豐富閱讀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層次性和多樣性的提升。
(二)提升學生理解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想要理解文化背后的內涵,感知到其中傳遞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閱讀理解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從而實現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在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學習和理解以后,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通過引經據典來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念。與此同時,學生還能夠在實踐創造中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閱讀教材內容,體會傳統文化之美
教材中有很多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找準切入點,適度、巧妙地進行文化滲透。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吸取這些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以《清明》這首古詩詞的閱讀教學為例,古詩詞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首古詩進行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如何閱讀古詩,體會古詩之美。具體而言,中國古詩之美,可以從形式美和內容美上體現出來,形式之美就體現在古詩的文字韻律上,內容之美就體現在景物描繪、道德情操、心態哲理上。在閱讀古詩時,首先就是要去感受和體會古詩的形式美,教師可以對這首古詩進行誦讀,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韻律之美。在誦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配上舒緩的背景音樂,韻律與音樂相得益彰,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感知古詩的優美。在體會到這種韻律美之后,學生就能夠對這首古詩產生向往之情,進一步體會詩句中內容之美。這首古詩表達情感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詩文的內容主要是在描寫景物和敘事,全篇只有“欲斷魂”這句話比較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但是全篇描寫的景物和環境都在烘托“欲斷魂”的情緒狀態,這就需要細細體會才能感受到。對于一些小學生而言,體會“欲斷魂”的情緒狀態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進行引導:“清明節大家要去做什么?”這時學生都會回答要掃墓祭祖,這樣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這種哀思緬懷的情緒狀態中,更好地體會這首古詩中陰雨綿綿的氛圍、凄迷紛亂的心情、余韻邈然的優雅、耐人尋味的意境。通過這一番閱讀教學,學生就能夠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精髓——意境。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大道至簡的哲理,短短四字古詩,卻能展現很多景物、人物,蘊含豐富情感和人生道理,而想要體會到這些豐富的內涵,就需要擁有較強的文化素養和理解能力。這首古詩還通過“留白”來體現了“意境”,詩的最后一句:“路人遙指杏花村”,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這句詩將全篇推向了高潮,將低落的情緒調動起來,讓人對未來有了更多期盼。中國經典名詩為什么能夠傳承下來,很多都是傳遞了一種積極進取的思想和正向的價值觀念,能夠激勵后人奮進,帶給后人希望,而這首古詩雖然表達了一種低迷憂傷的情緒,但是還是一首積極向上的詩,最后的一句詩通過留白的方式給了迷茫的人一個方向。小學生在深入理解了這首古詩以后,也能夠很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和價值取向。
(二)閱讀經典名句,積累大量寫作素材
一直以來,經典名句都是重要的寫作素材。中國傳統經典名句的形式和內容非常豐富多樣,既有抒發報國之志、愛國之情的經典名句,又有表達親情友情、清廉之心的經典名句;既有比喻擬人、一語雙關、對仗押韻的匠心獨運,又有講述哲理、傳達意境的博大精深。經典名句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說服力,語言精練,啟發性強。引用經典名句來作為點睛之筆,能夠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審美價值,提升文章的思想層次。許多古代經典文學作品中都會包含一些經典名句,這些經典名句可以轉化為極具價值的寫作素材。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和多積累經典名句,這樣不僅能夠很好的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夠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例如,《出塞》這首古詩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詩句氣勢磅礴,對勝利充滿信心,描寫了邊疆的蒼茫遼闊,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自己充沛的愛國激情。教師在進行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時,就可以找一篇引用了這句經典名句的優秀作文,讓學生對這篇作為進行賞析。讓學生體會一下,如果這篇優秀作文沒有引用這句經典名句,作文是否就如同缺失了點睛之筆,文章的表現力是否會有所下降?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師再圍繞“這篇作文是如何引用經典名句的?”這個問題,對這篇作文進行進一步的賞析,經典名句的引用需要與文章內容主題和傳遞的意境情感相吻合,需要用在恰當的地方,凸顯文章主旨,或者推進文章的情感表達。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多記錄和積累一些經典名句,有意識地在寫作過程中進行引用。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梳理一些中國傳統經典名句,讓學生學習和積累。通過這樣一番閱讀教學,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無限風光”,同時也能夠意識到這些經典名句并非“高不可攀”,是大家都可以引用,是能夠用來在寫作過程中和日常生活中表達情感、講述道理的。在學生領悟到了這些以后,教師要還有通過布置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真正落實下去,逐漸養成積累經典名句的習慣,并真正學會用正確的方式適度合理的引經據典。
(三)閱讀文化故事,感悟傳統文化價值
一篇短小的傳統文化故事就能夠蘊含深刻的道理。故事往往能夠調動人們的情感,從而引發人們思考。對于小學生來說,故事是他們理解世界的窗口,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迎合學生的這一天性,不能關閉這扇窗,而是很好地利用這扇窗,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故事來強化閱讀教學,借助故事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在進行《守株待兔》一課的閱讀教學時,這篇課文是一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完成這篇課文,并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寓意以后,一定要跟學生介紹一下這篇課文的來源。這篇課文出自《韓非子·五蠹》,由戰國末期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創作,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說,這篇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課文,在中華大地上流傳了2000多年,一直警醒著中華人民。而中華人民也通過幾千年的實踐驗證了這篇課文中展現的哲理的普適性。小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一方面能夠更加肯定不能想著不勞而獲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能夠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對于這種經過了驗證的符合現實規律的道理,就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傳承下去,讓人從小就知道這個道理,這樣就能夠早日形成正確的認知,避免浪費不必要的時間精力。通過這次閱讀教學,很多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故事的興趣能夠被很好地激發出來。在進行了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之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其他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讓學生在課后去進行廣泛的閱讀和體會,感悟傳統文化價值,吸取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四)分享閱讀心得,增強學生民族自信
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體會,這樣才能夠真正去領悟閱讀素材的文化內涵,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的思想。想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提問、小組互動等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而教師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的理解程度,是否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正確的理解,是否理解到了精髓。對于學生的問題和不足,教師要及時發現,及時給予引導和啟發。經歷了這樣一番思想的洗禮之后,學生才能夠在思維層次上更上一個臺階,更加深刻地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更加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例如,在進行《望廬山瀑布》一課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和體會,在閱讀之后問學生是否能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中國自然景觀的美妙絕倫。在獲得了學生肯定的回答以后,教師再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讀過的描繪中國大好山河的文學作品,分享一下自己親眼見過的中國美景。在學生的交流和分享之后,學生們就會發現,中國美景數不勝數、美不勝收,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并逐漸形成民族意識,培育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責任感。再如,在進行《村居》一課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圍繞“紙鳶”這個主題,為學生講一講風箏的起源。風箏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風箏,且在之后的日子里,風箏經歷了一系列的改良。學生在學習了風箏的起源和發展以后,能夠對古代的先輩產生更加強烈的敬意。想要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深度討論必不可少。因此,在介紹完風箏的起源和發展變化以后,教師需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討論,談一談還有哪些發明是古代的先輩發明的,這些發明對于社會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推動作用。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趣味選擇題,讓學生猜一猜哪些事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通過這種方式來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激活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讓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自己的祖國,對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輩產生敬意。
(五)推薦更多讀物,豐富課后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都非常豐富,僅僅依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是難以讓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知的。教師一定要向學生推薦更多讀物,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讀物分為必讀和選讀,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課后閱讀,引導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在進行讀物推薦時,教師要注意題材豐富,讀物要涉及古詩詞、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國歷史故事、名著、古代人物傳記等各類題材,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體會到其博大精深。與此同時,教師推薦的讀物需要符合小學生的偏好和特點,如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教師則可以推薦繪本類的讀物,以及《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朗朗上口、淺顯易懂的讀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興趣的驅使下堅持完成閱讀。在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領悟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明確了推薦讀物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并定期對學生進行督促和檢查,以此來保證閱讀計劃能夠落實。然而,堅持完成課外讀物的閱讀只是第一步,只有學生能夠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才能夠很好的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領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教師要通過經典詞句積累、讀后交流、寫讀后感、組織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來鞏固閱讀成果,落實文化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和保持摘抄經典語句、進行深入思考的閱讀習慣。借助一系列實踐活動,還可以讓學生將閱讀獲得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感悟分享給更多人,承擔起文化傳承的偉大使命。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融合具有豐富閱讀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理解能力、助力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通過閱讀教材內容、閱讀經典名句、閱讀文化故事、分享閱讀心得等方法和措施,來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積累寫作素材、感悟中國傳統文化價值、提升民族自信。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推薦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讀物,有效豐富學生的課后閱讀,讓學生在自主進行和開展的課后閱讀過程中學習和領悟中國傳統文化。
[1]藍挺松.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0(A3).
[2]孫楠.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滲透[J].智力, 2020(36).
[3]潘新.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滲透[J].課外語文,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