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程思
■摘 要:目前,中醫適宜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普遍存在缺乏行業名醫大家的引領指導、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研究不足、課程思政資源良莠不齊、實現質量層次不等、評價缺乏統一標準等現實問題。為了更好地提升中醫適宜技術課程思政教育所發揮的立德樹人效果,應通過有針對性地規劃發揮名醫傳承的引領作用,深挖課程的多維度思政點,強化教師的德育素養,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保障體系等實施路徑,促進中醫藥文化的良好傳承,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
■關鍵詞:中醫適宜技術;課程思政;教書育人
■課 題:本文系2023年度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研究項目“名醫傳承引領下中醫適宜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研究”(課題編號:23XJS08)的研究成果。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落實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一項重點工作。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指出,目前我國中醫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中醫藥優質醫療服務資源總體不足,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較薄弱。要加快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步伐,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在治未病、公共衛生、健康宣教等多領域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和方法試點;在醫養結合機構中大力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科室建設,力爭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加強高質量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醫適宜技術的有效推廣。國家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的藍圖已繪就,開展與之相應的課程思政教育刻不容緩。
高職醫學院校作為基層醫療服務隊伍人才培養的主力,對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影響深遠,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情懷、人文素養、個人品質的培養,價值觀的塑造,幫助其加深對行業崗位的認知、樹立文化自信、提高德育素養,成為中醫適宜技術推廣與實踐的生力軍。
(一)缺乏行業名醫大家的引領
據統計,目前全國25所高職醫學院校中已有17所開設了近30個實驗班、教改班,采取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醫藥人才培養,創新形成了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但除個別高職醫學院校成立了“名醫傳承班”外,很少出現類似教學改革的育人模式。高職學生作為基層醫療行業的主力,對基層醫療健康的保障發揮著積極作用,是中醫適宜技術在基層推廣的重要踐行者,但其中醫技能多來自院校畢業未經臨床歷練的校內教師,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不足,無法更好地傳承中醫技藝、分享臨床典型經驗,這就導致學生在體會中醫傳承文化、感知中醫技藝時不深。有關該方面的課程思政教育更是無從談起。
(二)中醫適宜技術課程思政實踐研究不足
通過對知網平臺線上檢索,輸入“中醫適宜技術課程思政”關鍵詞,檢索結果為0,因中醫適宜技術中的多數內容在刺法灸法學課程中有所涉及,檢索該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文獻,僅有2條。輸入“中醫技術課程思政”關鍵詞,檢索結果共4條,其中中醫康復1條、中醫美容1條、中醫文化1條、中醫學1條。檢索不出“中醫適宜技術課程思政”的建設情況,主要是由于該課程屬于基層臨床的特色課程,在國家高職人才培養標準中,其內容被分散至經絡腧穴學、針刺灸法技術、針灸治療技術、推拿治療技術、小兒推拿技術等多門課程中。學生實際基層臨床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被分散至各學科,不利于學生精準學習和理解。有學者對中醫學生素養進行調研,結果顯示,認為“社區醫生職業高尚”和“在國家需要的地方為衛生事業做貢獻”的學生偏少,分別只占9.9%和17.5%??梢?,國家雖大力倡導普及中醫適宜技術,但有關該方面的德育教育研究缺失,適宜技術推廣質量不高,學生德育素養急需加強。
(三)教學資源及課程思政資源良莠不齊
個別高職醫學院校雖設有中醫適宜技術在線課程,但質量普遍不高,缺乏行業專家的把關。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德育素養教育不夠深入,與行業名醫和醫療機構合作開發教學資源結合不緊密。研究進展更新慢、行業探究挖掘不徹底。部分高職醫學院校雖在中醫適宜技術的基礎上,設置了中醫技術類課程,開發了如針刺灸法技術、推拿手法技術等在線課程資源,但仍然以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為主,內容多遵從課程標準,專業性強,但臨床基層綜合實用性欠缺,與醫療行業合作共建的課程資源有限,缺乏行業專家的正確指導,無法形成實用性強、高質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引領性課程資源。這就導致中醫適宜技術課程資源和內容良莠不齊,從而使思政元素的梳理形成障礙,無法形成針對性強、普適性廣、正確科學、恰當嚴謹的課程思政資源。如此惡性循環,對進一步構建課程思政理論邏輯和多維度厘清課程思政與育人活動關系造成壁壘。課程資源的不足,直接影響課程思政建設,進而導致行業沒有統一的課程思政指南及育人標準,使其范式引領作用弱化,嚴重制約課程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環,影響基層中醫藥人才素養的提升和思政育人效果的發揮。
(四)課程思政的實現質量層次不同
隨著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提出,多數教師開始在思想上對課程思政有一定的重視,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由于沒有統一標準和實施指南,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知存在差異。對于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與專業課有機融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呈現效果因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知識儲備、眼界視野、課堂設計、教學資源的差異而出現明顯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同專業同課程教師協同合作。另外,高職醫學院校資源建設缺乏與一線臨床專家共建合作,對課程思政的挖掘和實踐停留在自產自銷階段,沒有利用好臨床醫療行業的名醫經驗,在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修養、法治意識、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修養上無法形成統一的思政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課程思政教育質量不高、普及推廣困難、發展緩慢,標志性的教學成果很少出現。
(五)課程思政評價缺乏統一標準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真實反饋。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而課程思政評價依然存在重建設、輕評價、不評價,評價體系不夠精準,量化指標不夠精細的現象,無法從根本上體現課程思政的真實教學效果。且多數高職醫學院校以論文、專利、教學成果獎、課程思政課題等作為衡量教師能力的量化指標,對教師個人的教學評價也局限于同行聽課、學生評教、教學資料檢查、考勤等方面。大多數教師在課堂評價時也多以直觀的知識點掌握、學生成績、課堂聽課效率為關注焦點,對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多停留于簡單的說教,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無法從根本上真實地衡量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和育人作用??梢哉f,關于課程思政方面的評價是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難點。
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可為基層民眾健康提供重要保障。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基層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如何提高課程思政的建設水平,值得我們深思。
(一)充分發揮名醫大家的引領作用
中醫發展靠的是薪火相傳,而中醫人才的培養靠的是師承教育。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藥院校開設中醫師承班,鼓勵名老中醫藥專家參與在校生教學,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名老中醫代表了當代中醫學術的最高水平,傳承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是促進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工作。應將行業名醫專家引入高職醫學院校開展技能課的教學,對學生的中醫適宜技術進行指導和點撥,對臨床典型案例進行分享和探討,通過拜師、奉茶等傳承儀式,樹立尊師重道、感恩謙遜的優秀傳統美德。通過背誦《大醫精誠》、誦讀中醫經典、分享大醫故事、中醫技能競賽等方式,讓學生接受中醫文化和素養的熏陶洗禮,深刻感知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古人的聰明智慧,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二)深挖課程的多維度思政點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具文化自信的寶庫。幾千年的歷史,注定中醫適宜技術所涉及的點穴、針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耳針、頭針、皮膚針、火針等多項技術不僅僅停留在課程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點上。關于各項技術的發展沿革、大醫精神、仁心仁術案例、行業大家故事、名醫傳承精神及崗位職責標準、人際交往能力技巧、人文倫理準則,乃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勞動精神、黨的二十大精神均需細致深挖、完整體現,挖掘多維度思政點,形成基層中醫適宜技術的課程思政樣板指南和統一標準。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基層服務者的責任感,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情操和道德素養。
(三)強化教師的德育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9月8日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回信中說,好教師應當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好的課程思政教育離不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學生崇高品德的養成,責任感、使命感的樹立,關鍵在教師。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必須從社會、學校、個人三方面入手。社會媒介應當發揮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大力宣傳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勞動精神,講述英雄事跡、行業大家故事,潤物細無聲地感染社會中的每個人,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學校應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多舉辦課程思政相關的培訓交流會、教師沙龍會、教學大比武、教案比賽、教學設計大賽等,創造機會,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促使教師主動研究課程,投身到課程思政教育中。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將理論學習常態化,主動關心國家教育方針及育人政策,多閱讀、多積累、多觀察、多學習、多實踐,從日常點滴中蓄積能量,厚積薄發,提高思政敏感性,打造具有特色的課程思政課堂。
(四)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保障體系
教學評價可以反映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效果。為了調動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積極性,激發教學活力,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教學督導評價部門,應當完善細化教學評價指標,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實效性評價,將思政育人效果與職稱評定、職位晉升掛鉤,深挖教師的育人魅力,適當弱化課題、論文等硬性指標。育人效果的衡量非一蹴而就,需歷久彌新。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施得好壞,主要看學生的表現和反饋。要采取措施激勵教師,讓教師將心思用在課堂,回歸到教書育人初心。另外,課程不同呈現的育人元素也各有差異,故在評價時,要針對不同的課程思政元素制定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深挖每門課程的思政元素。也可與行業企業的大師工匠聯合編制課程思政育人指南。形成范式模板后,細化條目,編寫對應的評價參數,多方協作,做好課程思政的評價工作,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發揮到極致。
要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更好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推廣中醫適宜技術,促進中醫藥文化的良好傳承。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扎實的學識知識、高超嫻熟的技藝是決定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職業教育中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教育,提煉知識點、整合關鍵技能、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形成育人特色鮮明、實用性廣、操作性強的課程資源和思政指南,對醫學人才綜合素質和基層服務質量的提升意義重大。
[1]張禮濤,王葉,周玉華,等.探索名醫傳承教育中悟性思維培養[J].貴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4).
[2]卓海燕,吳若霞,胡思,等.醫教協同背景下關于基層中醫全科人才培養現狀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1(39).
(作者單位: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