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峰
【摘要】閱讀是小學生積累知識、開闊視野的關鍵途徑之一。廣泛地引導學生閱讀各類書籍也是當前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在閱讀素材的選擇上,教師需要充分創新思維,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引入更多豐富的閱讀資源,助力學生文學素養的穩步提升。其中,繪本是廣受小學生歡迎的讀物,教師可以依托繪本資源,加強對學生閱讀意識、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繪本;綜合素養;語文教學
語文是各個學科的基礎,以培育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其中,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和語感培養。同時,豐富的閱讀經歷也為學生的寫作與表達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在提倡綜合素養培育的新時代,教學過程中應引入多類型的閱讀素材。繪本圖文結合的樣式有助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想象和思考。這不僅是簡單的故事陳述,也是在幫助學生構建精神世界,培養他們的多元智能。
一、構建優質閱讀氛圍,加強閱讀意識引導
1.以身作則,引導閱讀意識形成
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形成的黃金時期,他們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仍然依賴教師的言行指導。所以,教師需要規范好自身的行為習慣,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在對學生閱讀意識的培養上,教師應做出表率,以自身積極的閱讀行為引導學生“模仿”,學生會逐漸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魅力。加之圖文并茂的繪本讀物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吸引力,學生很容易沉浸在閱讀中,從而推動閱讀頻率的提升。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常在學生面前展現出自己閱讀的行為習慣,以積極的態度感染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教師首先要自己先閱讀大量書籍,然后從中挑選出優秀的讀物推薦給學生。在推薦讀物的時候,充分的推薦理由和內容介紹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需要表明教師是經過了認真的閱讀和分析,發現其可讀性和閱讀價值,才推薦給學生來閱讀的。例如,在進行《外公的旅行》這一繪本的推薦時,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簡述主要內容,然后以自身的閱讀體驗為基點,闡述自己的閱讀感受,如:“這一繪本故事為我們呈現了廣闊的海洋、壯觀的沙漠、喧囂的城市,五彩斑斕的圖片和生動有趣的文字相結合,再現了‘外公的所見所聞,同學們,我通過閱讀它感受到了游歷世界的樂趣,也明白了歸于故土的依戀之情,這就是書本的魅力,即使身居寒舍,也仿佛見過了大江山海。”
2.精心設計,創建優質閱讀氛圍
閱讀是一種需要結合眼、口、耳等多種感官的學習活動。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是首要的。于是,周圍的環境氛圍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作為教師,在探究學生閱讀意識的形成過程中,需要關注到客觀事物所具有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團體共勉或耳濡目染的氛圍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生進行繪本《做自己的勇氣》的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首先關注到繪本故事的主體情節和重要內容。該繪本由意大利心理治療師創作而成,講述了孩子成長過程中面對這個世界產生的疑惑和不解。在閱讀的導入環節,教師需要首先營造出思考的氛圍,以“你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煩惱是什么”“面對成績滑落或者是與朋友鬧矛盾等情況時是否會感到無措和害怕”等問題將學生帶入繪本的主體情境中。同時為了進一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要維持閱讀環境的安靜,避免雜音導致學生出現分心的情況。在學生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與周圍的同學進行討論,營造積極活躍的交流氛圍,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實現想法的互通與分享,從而實現優質的閱讀實效。
二、緊密結合綜合素養,開拓豐富閱讀資源
1.以讀促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綜合素養的培育初衷在于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順應社會發展,適應未來變化與挑戰的綜合性人才。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感知,促進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教師在引導、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意識、興趣、習慣的培養和形成之外,還要鼓勵他們活學活用,將從書本中獲取的信息進行消化、加工,最后成為自己能夠真正掌握且能夠加以利用的資源,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進行繪本《生命簡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該繪本的閱讀方法教授給學生。作為科普類的繪本,它展現了生命的起源與發展。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生命發展的時間線,同時關注到圖片中不同階段生物的基本特征,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教師還可以趁熱打鐵,鼓勵學生親手繪制生命時間線的方式來鞏固閱讀成果,同時讓他們對照自己繪制的結果來回顧自己的學習內容,從而學以致用。
2.廣泛搜集,開拓閱讀資源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成效,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對讀物的選擇。良好的閱讀資源的搜集與提供,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創新意識。每種學生讀物都有其主題思想,指向學生不同品質的培育。例如,為了進一步普及傳統節日的意義,讓學生意識到家庭的重要性,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新時代的資源,從網絡上搜集與之相關的繪本、書籍,比如《我們的樹》《奶奶來了》《一顆知道很多事的樹》等。這些讀物圍繞著相似的主題,將大自然的神奇奧秘與家人陪伴等主體要素進行了集中呈現。
除了自己的搜集和提供,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有意識地去尋找更多值得閱讀的讀物。在此過程中,適時對學生的判斷能力、總結能力等提出要求,也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有了不斷探索的意識和能力,才能進一步推動他們閱讀素養的提升。
三、創新閱讀活動,優化閱讀效果反饋
1.學思結合,創新多樣閱讀實踐
開展實踐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優化教學的重要舉措,利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自己從書中習得的理論加以驗證。教師可以通過更具吸引力和多樣化的閱讀活動來引發學生的感悟與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在閱讀過程中,加強學與思的結合也是教學不斷優化的舉措之一。例如,在帶領學生閱讀繪本《我和我的腳踏車》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圖畫創作,讓他們把自己現在最想擁有的東西畫出來。在繪畫結束后,教師再讓學生就“假如我擁有神燈,那么我有三個愿望”這一話題展開暢想,自由的想象與思考給予了學生更加豐富的體驗感。接著才正式開始閱讀,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閱讀時間,讓他們獨立完成該繪本的品讀。自主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自己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失望與希望。學生可以和同學進行交流,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這種更加自由的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感悟。
2.關注實效,鼓勵學生積極反饋
學生的反饋是教師進一步開展教學的依據,階段性的評價與測驗也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學生當下的學習情況。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閱讀實效的關注需要著眼于多個方面。首先是學生對于多個讀物的主題和內容的理解,能否感知讀物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其次是學生對關鍵信息的提取與加工能力,是否能夠對重點內容擁有敏銳的感知力和精準的定位。同時,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反饋,勇于表達自己的讀后感。例如,在閱讀完繪本《花婆婆》之后,教師可以將主導權讓給學生,讓他們首先對繪本主題進行總結,積極表達閱讀之后的想法,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例如,有些學生可能不理解“花婆婆”做這些看起來沒有意義的事情是否能夠構建起一個美好的世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對于美好事物的感知不夠強烈,那么教師就需要針對學生反饋的問題給予關注,并進行引導與解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是拓展學生視野最優質的渠道,再輔以實踐活動的實施,將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穩步提升。繪本閱讀是閱讀素材的拓展與創新,以其豐富性與多樣性為主要特點,以優質的圖片和文字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