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摘 要】逆向教學設計為教師建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程提供了理論依據。以《呼蘭河傳》為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逆向教學應當發現整本書教學價值,確定預期的學習結果;建構整本書閱讀策略,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從而推進任務驅動性學習,設計具有系統性、整合性、發展性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促進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 逆向教學設計 整本書閱讀 《呼蘭河傳》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2-49-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明確將“整本書閱讀”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從課程層面肯定了整本書閱讀的價值。“整本書閱讀能夠提供整體的、系統的學習情境,能夠很好地體現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獨特作用。”[1]然而目前小學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仍存在以下問題:其一,整本書閱讀內容紛雜,結構宏大,閱讀時間長,部分教師自身的閱讀時間不夠,驅動力不強。其二,部分教師認為教學負擔重,沒有時間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也缺乏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的能力。其三,大部分學生會閱讀教師推薦或自己感興趣的書目,但因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對整本書的閱讀呈現淺表化、碎片化。由此可見,探索整本書閱讀教學任重道遠,提高教師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設計能力十分重要。
“逆向教學設計(Backward Design)”是課程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式,這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先確定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再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最后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2]逆向教學設計將學生定位為教學活動主體,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并且建構出清晰的教學設計框架,有助于指導教師進行整本書教學設計,促進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本文以《呼蘭河傳》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探索整本書閱讀逆向教學實施路徑。
一、發現整本書教學價值,確定預期的學習結果
《呼蘭河傳》創作于1940年,是蕭紅在香港病逝前的作品。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祖父的園子》選自本書第三章,因此可以單篇課文帶動整本書閱讀。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這個時期的閱讀,正在由“情節”中心向“思想”中心過渡。[3]閱讀經典作品,不僅要感受人物形象及其所處的環境,而且要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主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陶冶性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深入解讀作家和作品,可發現整本書的教學價值:其一,語言富有藝術感染力。在《呼蘭河傳》中,蕭紅用獨具一格的語言打造出自己的文學世界,賦予景物獨特的生命力,把和祖父在一起的童年趣事寫得充滿詩意,抒發了自己在生命盡頭對祖父深沉的依戀和童年快樂自由生活的懷念。學習作家獨特的語言風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創造力。其二,環境描寫和人物命運背后蘊含的主題耐人尋味。在這本書中,蕭紅不僅描寫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還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以獨特的視角對封建思想統治下的國民劣根性進行批判。深入探究小說中人物命運的根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和高階思維能力。其三,作品有超越時代的現實意義。在重視學生心理問題的社會背景下,本書對人物命運的思考可以與學生的生命體驗發生同構性關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精神動力。基于學情考量,關注整本書的教學價值,可確定《呼蘭河傳》整本書閱讀的預期學習結果:①抓住關鍵詞句批注自己的閱讀體會,關注人物的命運,理解作品的主題,提升思維能力。②學習作家的語言表達,書寫自己的童年生活。學習用思維可視化工具形成閱讀整本書的策略,交流整本書的閱讀感悟。③思考問題,如我們從作品中受到怎樣的啟發?在生活中該如何面對別人的欺凌?看到他人受到欺凌時應該怎么辦?④了解《呼蘭河傳》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積累有新鮮感的語句。
逆向教學設計以確定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為教學目標,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突出了教學重點。整本書閱讀逆向教學設計倡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對作品的語言、人物、情境、主題等層面進行深度理解和感悟,促進對整本書的遷移運用,通過整本書閱讀與學生的生命體驗建立聯系,從閱讀中獲得精神成長。課程標準指出,整本書閱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由此可見,逆向教學設計理念與課程標準倡導的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內在一致。
二、建構整本書閱讀策略,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為了明確學生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標,以及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需要根據收集的評估證據來進行教學設計。
目標①評估證據:從內容、寫法、體會、疑問等角度進行批注閱讀;根據前兩章內容,繪制小城風俗思維導圖,感受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制作人物名片,體會人物形象;繪制人物命運圖,分析人物命運的根本原因;繪制思維導圖,找出人性麻木、冷漠、愚昧、殘忍的具體表現;小組合作交流對呼蘭河小城人性麻木、冷漠、愚昧、殘忍的理解。
目標②評估證據:感悟作者獨特的語言魅力,內化語言表達,書寫自己的童年趣事;撰寫讀后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
目標③評估證據:播放兩段視頻,結合生活實際,深度交流這本書對自己精神成長層面的啟發。
目標④評估證據: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家的人生經歷和本書的創作背景;梳理每章節的大標題、小標題,并概括每章主要內容;摘抄有新鮮感的語句。
逆向教學設計以目標統領為基本原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追求,通過表現性行為,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其中,梳理章節標題、概括主要內容考查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理解;借助思維導圖和人物名片等閱讀支架,指導學生對整本書進行理解、分析、鑒賞、創作,既能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閱讀過程,對自身閱讀進行反思和改進,又能考查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水平。通過表現性任務,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閱讀檔案,有助于促進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整本書的策略,積累閱讀經驗,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
三、推進任務驅動性學習,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
逆向教學設計倡導在確定預期的學習結果和評估證據后,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到明確的目標,通過主動思考一步步獲得相關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方法的遷移,提升核心素養。《呼蘭河傳》整本書閱讀教學以“繪小城風貌,品人生百味”為核心任務,以“為什么作者反復說我家是荒涼的?”為大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可分為五個子任務。
一是閱讀啟動課——品童年真情,話童年趣事。啟動課從學習《祖父的園子》開始,品園中景、園中事,悟園中情,體會園子和祖父帶給作者的自由和快樂,引導學生積累有新鮮感的語句,學習課文的詩意化表達,通過選取典型景物和事例,寫一寫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體會祖父的愛是作者苦難人生的精神支柱。再結合閱讀鏈接,延伸至整本書閱讀,引發學生思考作者所說的“荒涼感”從何而來,引導學生初步體會作者所說的荒涼是因為祖父的溫情、園子里的歡笑已經離她遠去,此時的作者漂泊在異鄉孤獨寂寞,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讓她覺得人生悲涼。最后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用批注、摘抄等方法進行整本書閱讀。
二是閱讀推進課——擬章節標題,講故事大意。按照每天閱讀一章節的計劃,從整體上把握全書的內容。每天利用十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堂學習,同桌交流批注內容,全班交流大標題、小標題的擬定,用任務驅動統一閱讀進度,構建閱讀場域,有效指導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持久閱讀,防止學生半途而廢,落實學習結果的達成,檢測評估證據的有效性。
三是閱讀交流課——繪小城風貌,析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圍繞小說環境、情節、人物開展評鑒式閱讀,根據第一、第二章內容,繪制小城風俗思維導圖。根據第五、第六、第七章內容繪制小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人物名片或人物命運圖。人物名片可以從年齡、身份、性格特點、人生遭遇、結局等方面來思考,試著為人物畫像。人物命運圖更關注人生遭遇,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人物命運的原因。學生展示完成的作品后,師生根據作品的完整度進行課堂評價和修改。思維導圖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結構化,人物名片或人物命運圖有利于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分析并進行有依據的表達。此項任務中,教師通過搭建閱讀支架幫助學生建構閱讀策略,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通過各種閱讀策略展示自身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分享中享受閱讀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激發閱讀的動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
四是深度探究課——品小說主題,促精神成長。小學高年級學生求知欲強,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由感性閱讀轉向理性閱讀,因此整本書閱讀要重視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此項任務是在閱讀整本書獲得閱讀感悟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探究,進一步理解《呼蘭河傳》的主題,體會作品超越時代的現實意義。首先,圍繞大問題“為什么作者反復說我家是荒涼的?”展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書中相關章節中找出描寫小城人性丑陋的具體事例,從對大泥坑的敘述,以及對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的描寫中找到依據,小組合作完成樹狀結構圖。理解小城荒涼更深層的原因是人性的麻木、冷漠、愚昧和殘忍。其次,探究第二個問題:“小說中寫小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三章的順序能否改變?為什么?”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質疑反思,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發展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在學生交流后,教師梳理總結作品的構思:小團圓媳婦的故事體現出特定時代背景下底層人物命運的巨大悲劇,有二伯的故事寫出小人物在夾縫中生存的艱難,馮歪嘴子對冷嘲熱諷不屑一顧,積極樂觀面對生活體現出作者對人生的積極態度。這樣的順序是作者的精心布局,小說的最后作者把堅強的力量和生的希望傳遞給讀者,更能升華主題,引人深思。最后,引導學生探究作品的現實意義。借助生活情境視頻,結合本書對大泥坑、小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的描寫,來談如何對待弱者,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學生在理解內容、主題的基礎上思考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自我相處,最終實現整本書閱讀的育人價值。
五是讀后分享課——交流童年趣事,分享讀后感受。學生在啟動課和探究課后,運用習得的語言和閱讀感悟,書寫童年趣事,思考整本書閱讀對自我人生的影響。通過深度探究作品的主題和現實意義,學生對《呼蘭河傳》整本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的讀后感完成質量較高。
以上任務層層推進,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在閱讀實踐中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理性思維能力,并從書中汲取精神力量,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進行《呼蘭河傳》整本書閱讀逆向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思考學生從整本書閱讀中將獲得哪些閱讀體驗、閱讀能力和閱讀價值,確定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目標;其次思考學生可以用什么證據來呈現閱讀成果、達成教學目標;最后設計出一系列具有系統性、整合性、發展性的學習活動,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有效促進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施。
整本書閱讀與單篇閱讀相比,語言更加細膩,情節更加曲折,思想更加深刻,結構更加宏大,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能夠獲得更有深度和廣度的語言學習和思維訓練。因此,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逆向教學設計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詳細闡明預期的學習結果,根據學習目標所要求的表現性行為來設計課程,指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分享交流閱讀成果,對作品的主題進行深度探究,提升思維品質,形成對整本書的意義建構,促進閱讀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吳欣歆,管賢強,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82.
[2]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9.
[3]王崧舟,王春燕.腹有詩書氣自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整本書閱讀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22(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