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面對多元化生源結構及差異化學習訴求,傳統的“同一專業標準化培養”已難以適應社會要求。本文針對信息技術產業需求,探索“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精準育人”為核心的改革,為學生創設高質量就業、學歷提升、創新創業等發展路徑,配套模塊化師資、優質實訓空間、多元化課程體系、優質教學資源及差異化評價,有利于提升培養質量。
[關鍵詞]人才培養;分類培養;精準育人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作為獨特的類型教育,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高質量、快速發展新階段。一方面,高職招生從普通高考、自主招生、中高職一貫制、學徒制,擴展到退伍軍人、下崗職工、新型農民工等類型,生源結構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化;在不同生源背景、不同發展需求、不同入學動機下,必然需要采取措施保證培養質量。另一方面,社會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層次化、差異化[1]。因而,高職院校作為技術人才供給側重要組成力量,亦迫切需要開展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對接國家戰略、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承接更多公共培訓服務職能[2]。
在多元生源背景下,傳統IT人才培養方式已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及社會多類型人才需求,“分類培養、精準育人”成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此外,當前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已經深入社會管理、經濟發展方方面面。在高等教育領域,涌現了學生學習行為分析、綜合能力評估、精準幫扶、學業預警等眾多大數據相關應用,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T技術迅猛發展,IT類人才培養亦面臨技術門類多、技術更新快、人才需求量大、就業對口率相對低等諸多問題。如何高效挖掘教育大數據、如何更好促進不同類型(層次)學習者發展成為重要研究課題。
針對當前學生學情、社會需求等重大變化,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軟件技術專業群持續推進、不斷優化“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精準育人”培養模式改革。2019年獲批廣東省大類招生試點,開展信息技術人才的分類培養研究與實踐;在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期間,學院取得豐碩成果,對高等職業院校IT人才的分類培養,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價值,內容包括:立足于當前生源多樣性現狀,根據“多元智能”教育理論,正視學生技能水平、能力素養等方面差異;踐行“因材施教”之理念,以學生“多樣化成長、多元化發展”為中心,設計高質量就業、創新創業、學歷提升等多元路徑;創新多元化課程體系,構建分類培養、精準育人模式,在校期間實施兩次學生分流;發揮各類教師專長,打造模塊化教學團隊,助力學生多元成長;建設多種類型的校內外培養基地,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基于教育大數據,開發了人才培養大數據分析平臺,為在校生推薦合適的成長路徑、推送契合的教學資源、實施差異化考核。
二、設計多元路徑,統籌專業群分類培養
“多元智能”理論研究表明:學生個體之間,在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自制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而傳統“一專業一路徑”的標準化培養,難以踐行“因材施教”,難以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質。正視學生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生源的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將成長需求劃分為不同類別,創設多樣化發展路徑:①對于多數學生,設計了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的“IT領域就業路徑”;②對具有創新意識、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了以“專創融合”為核心的“雙創路徑”,在校期間孵化創業團隊,持續支持團隊成長;③對有升學需求的學生,設計以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程序設計基礎等課程為基礎的“升學路徑”,提供學歷提升平臺,盡可能滿足高職生“專插本”“專升本”等愿望。
根據學校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需求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精準設置就業路徑:針對從事技術開發意愿強烈的學生,設計了“項目研發類”崗位;圍繞IT技術提升,著重培養學生項目研發能力;對接IT技術產業群,與行業企業共建軟件開發、移動應用開發、大數據開發、人工智能產品開發等項目班;針對有志于IT平臺(設備)運維的學生,提供了通信網絡、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大型數據庫等運維為主線的“運營維護類”崗位。各類就業路徑均以任務為導向,重點培育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三、實施兩次分流,創新異步教學組織形式
根據廣東省教育廳批復的“大類招生”文件要求,按照計算機大類統一招生;在校培養期間,實施兩次分流,創新異步式教學組織形式改革:①面對多源化的入校新生,統一分班,組成大一自然班,統一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及專業群平臺課程,掌握計算機類通用技能。②第三學期末,依據個人興趣、發展期望及崗位需求等數據,分流組成大二崗位班,專攻不同的崗位技能。③第五學期末,依據學生個性發展與企業項目需要,開展“雙向選擇”,分流組成大三項目班,承擔不同的企業項目角色,并完成相應任務[3]。
實施二次分流過程中,面臨“學生與崗位”如何匹配的問題(該問題也是決定分類培養能否成功的重要方面)。傳統的“學生與崗位”匹配,通常采用學生預先填寫個人意愿,然后教師(或輔導員)統籌安排(參照學科成績、綜合績點排名等)的方式;該方式“簡單粗暴”,雖然保證了公平性,但存在諸多問題:①部分高職學生對自己的認知不足,沒有(不能)深入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技能;②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僅憑“簡單的崗位介紹”,學生不足以正確認識各崗位,所選崗位不能很好匹配自身發展需求;③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在崗位分流過程中,部分學生盲目追求“熱門、高薪、好就業”崗位,沒有考慮自己的適應能力。此外,如按照考試成績分配崗位,人為地造成“崗位高低貴賤之分”,不利于學生、專業長期發展。
以上因素,可能導致所選崗位與“理想崗位”不符、“事后反悔”等情況的發生。為此,在“學生與崗位”匹配過程中,需要對其學習習慣、技術水平、性格愛好等因素開展綜合分析。專業群聯合教育大數據開發公司,共建了基于教育大數據分析的人才分類培養平臺。該平臺可采集全周期的教育大數據(涵蓋新生入學前數據、在校培養過程數據,以及實習就業相關數據),囊括學籍信息、性格測評數據、學習成績、課程考勤、綜合素質等;平臺亦內置“崗位推薦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每名學生的崗位選擇提供參考建議。
四、構建多元課程體系,打造分類培養模式
依據目標培養崗位群,構建“通用基礎+崗位核心+個性發展”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創新“點、線、面”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結合課程性質、學生學情與認知規律,設計多條課程思政主線,構建模塊化、思政化相融合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實行群內課程模塊互選、學分互認管理,創設多樣化的發展路徑。
在分類培養體系下,大一自然班學生,在學習IT領域通用的基礎技能、知識過程中,加強自我認知、提升職業認知能力;同步學習公共基礎課程,提升綜合素養。針對大二崗位班學生,根據就業、升學、創業、競賽等不同需求,設計高質量的5類課程包,包含:技術研發類(Java開發崗位課程包、Web前端崗位模塊課程包、大數據應用開發崗位課程包、人工智能應用開發課程包)、IT運維類(網絡管理崗位課程包、網絡安全管理崗位課程包、云計算運維崗位課程包、數據庫運維課程包)、設計與服務類(用戶界面設計崗位課程包、商務智能崗位課程包、IT產品銷售實施課程包))、創新創業類(IT新技術導論、人際關系、創新創業演練、溝通與技巧等)、升學類(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程序設計基礎、雅思等)。大三開設各類項目班、認證班、專項提升班,著眼學生專長與發展期望,助力個性化成長。通過實施模塊化、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打造分類培養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
五、建立模塊化教學團隊,發揮各類教師專長
當前,高職師資日趨多元化,為組建模塊化教學團隊提供了有利條件。開展“分類培養、精準育人”模式改革,需要激發各類教師的專業潛力與專長,需要整合、優化教師隊伍,構建模塊化、雙師型的教師團隊[4]。從企業引入“雙師型”教師及企業兼職工程師,充分發揮行業經驗,主抓專業核心課、項目實戰類課的教學,引入企業真實的研發項目、實戰資源及組織文化,開展項目化、任務驅動教學。校內高學歷教師、高職稱教師,主抓基礎性、理論性課程的教學,為學生技術發展、學歷提升奠定基礎。有企業管理經驗、創新創業經歷的教師,組建“雙創導師團”,聯合企業孵化園區,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
模塊化團隊要求打破專業界限,建立以課程模塊為單位的新型組織模式。專業群組建15個課程教學團隊(每個團隊4~6人),團隊負責人明確本團隊的方向、目標與具體工作內容。課程團隊聚焦1~2門課程,聯合行業企業開展專項調研,根據培養目標,制訂課程標準(教學標準),編寫一本教材,開發一套教學資源,建設一門在線課程,指導一個學生團隊(產品研發、技能大賽等),持續探索教育教學改革。
六、搭建豐富實踐平臺,服務人才分類培養
為適應新形勢下教學需求,專業群分類建設多類型的教學空間,包括通用基礎實訓室、崗位核心技能實訓基地、個性發展實踐基地;開發實訓基地智能化管理系統,建設智慧教室,智慧教學實訓云平臺等多樣化教學環境,形成“云實一體”的智慧教學空間,滿足多樣化人才培養。
堅持實戰導向,建設產教科融合實戰基地;聯合產業學院相關企業,共建集生產運營、實訓實戰、科研服務等于一體的數字創新工場、產業學院、工程中心等多類型項目實戰基地,以適應學生職業能力與素養培養的需要。
七、實施分類化、過程化的教學評價
開發教育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學習過程數據的自動采集、智能分析與預警;繪制學習能力畫像,加大過程性評價比重;對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推送多樣化教學資源,設計不同考核標準,實施個性化考核。針對多元生源結構,綜合考慮不同類別學生的技術水平、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學情實施分類、分層評價,促使不同類型學生均可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提升信心,激發學習內生動力。依托上述舉措,構建分類考核評價體系:①針對大一學生,側重過程性評價,由專任教師負責實施(結合教育大數據分析平臺),重點考查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思政增值程度;②針對大二崗位班學生,側重課程結果評價,將平臺測評、教師評價、小組評價相結合,考查技術技能與職業素養增值情況;③針對大三項目班學生,實施校企雙元評價,側重于結果評價(適度提升增值評價比重),考查職業能力成長情況、個人發展增值情況。
近年來,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IT人才分類培養質量不斷上升,學生多元成長成才成效顯著。專業群學生對口就業率85.19%,初次就業平均月薪5400余元;培養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就業創業典型人物等優秀畢業生;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期間,學生多樣化發展成效顯著:①技能提升方面,學生為主力軍研發軟件產品385款,獲得軟件著作權、實用新型專利等知識產權297項,技能競賽獲獎國際級2項、國家級81項、省級332項;②技術認證方面,499名在校生獲知名IT職業證書(33人獲HCIE、OCM等行業頂級證書);學生積極參加1+X認證,高級證書通過率達87.1%;③學歷提升方面,一大批學生升入本科院校;2022年,升本率達32.3%;④創新創業方面,學生獲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雙創金獎,省級雙創獎15項,孵化學生創業公司88家。
專業群立項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成國家骨干專業2個、省品牌專業一類1個、二類2個;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團隊創新能力、教學能力持續提升,軟件技術專業群獲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科研團隊6個;獲全國技術能手、國家思政教學名師、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省特支教學名師等19人;專業群建設國家級課程2門、省級11門,國家規劃教材8部;專業教師參加教學能力比賽覆蓋率83%,獲獎國家級5項、省級17項;承擔教改項目國家級2項、省級31項;開發新形態教材21部、在線實訓課57門。獲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3個,省級產業學院、創新平臺、實訓基地等11個。
結束語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軟件技術專業群,針對當前生源多樣化、學生發展需求多樣化等學情,開展“大類招生、分類培養”,設計了多元發展路徑,構建“課程+師資+實訓空間+評價”的配套體系,踐行了“人人能出彩、人人有出路”,契合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T技術的快速崛起,IT人才培養亦需要緊密對接行業需求、精準對接工作崗位與職業標準,做到動態調整、持續優化,這正是目前高職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張軍,苑占江,鄭述招.高職IT專業群“分類培養、精準育人”的創新與實踐[J].職業技術,2022,21(7):1-8.
[2]鄭述招,張軍.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新工科人才分類培養研究與實踐:以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為例[J].科教導刊,2021(8):57-60.
[3]姜建華,曾文權,龍立功,等.高水平專業群“大類招生、分類精準育人”的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29):19-23.
[4]畢麗花,袁瀟.高職擴招背景下社會生源招生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3,32(3):1-8.
作者簡介:鄭述招(1981— ),男,漢族,山東淄博人,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計算機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數據分析、企業信息化。
基金項目:廣東省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質量型擴招背景下基于教育大數據的高職IT人才分類精準培養研究”(課題編號:2021GXJK714)。
2021年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分組學習與小組評價的課堂教學共同體建構路徑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GDJG202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