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杰 李士鵬
[摘 要]紅色資源內涵豐富,具有價值引領、道德教化、情感滋養等重要功能,是高校黨史教育的“活教材”。為了將地方紅色資源合理、有效地融入高校黨史教育之中,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理論探究、實踐考察等方式,闡述了地方紅色資源的育人優勢,并以新鄉紅色資源為樣本,結合問卷調研數據,分析兩者的融合現狀,從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提升教師紅色理論素養;推動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等路徑讓新鄉紅色資源“進校園”“進課堂”,強化地方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紅色資源;高校;黨史教育;新鄉
紅色資源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各高校已紛紛開展理論和實踐相關研究,使高校黨史教育形式化多樣化,內容更加豐富。要提升高校黨史教育的成效,應積極挖掘地方紅色資源的優勢,加快課程思政改革,特別是地方高校應積極將地方紅色資源作為優質教育資源融入黨史教育之中,創新出有地方特色的黨史教育亮點,擔起紅色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重任。
一、新鄉紅色資源的黨史教育價值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廣義上的“紅色資源”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所有的重要事跡,在這些事跡中所形成的精神、物質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文化資
源[1]。紅色資源內容分為兩部分,即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而本文探究的紅色資源主要是以物質為載體、能夠展現新鄉當地紅色文化的重要資源。比如,新鄉縣的劉莊村、郭亮洞掛壁公路、裴寨社區等紅色資源。紅色資源內涵豐富,其所呈現的物質形態更加直觀和形象,對促進地方旅游業、帶動當地社會經濟效益水平提升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將其作為優質教育資源融入黨史教育之中具有重要價值。而紅色資源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則較為抽象,比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太行山精神和新鄉先進群體精神,展現效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不過鑒于“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非常豐富,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該重視這些資源的發展前景[2]。新鄉紅色資源豐富,涵蓋了革命戰爭時期以抗戰為主體,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太行精神為主體的紅色旅游資源,形成了完整的紅色文化素材,而這些資源對新時期高校黨史教育改革應用價值較為明顯。為此,高校也應當重視地方紅色資源所具備的教育價值,并將其巧妙應用于黨史教育及日常教育實踐活動之中,以便促進當代大學生優秀思想品格的養成。
(一)為高校黨史教育提供鮮活的育人素材
新鄉紅色資源內涵豐富,意蘊厚重,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和特征,對于增強高校黨史教育具有實效性。例如,以史來賀、張榮鎖、裴春亮、范海濤、申六興等先進典型為代表的新鄉先進群體精神都能夠當作高校黨史課程的重要內容,既有助于加強對地方紅色文化的繼承和宣傳,也幫助學生以革命先輩為榮建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這種紅色精神教育不僅在新鄉地區高校中起到育人作用,而且也能夠通過廣泛傳播來滿足其他高校黨史教育的基本需求。
(二)為高校黨史教育提供便利的實踐載體
新鄉紅色資源的發生地、保存地、展示地等與地方高校同在一個區域內,這將有助于為高校黨史教育提供便利的實踐載體。首先,從空間上來說,新鄉紅色資源分布廣泛,加之當地交通相對便捷,各個紅色遺址距離較近,所以新鄉當地高校應該打破空間限制,將各區域之間的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并應用到黨史教育之中,這樣受到區域交通的限制將大大縮小,而且這也有助于當地高校建立起更加集中、更加豐富的紅色資源體系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能夠確保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的核心價值和優勢,又能有效地降低高校黨史教育教學成本。其次,對于新鄉政府來說,開發利用紅色資源的同時,必然會尋求與駐地高校的深度合作,有了高層次人才的參與,就能提升新鄉紅色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3]。
(三)為高校大學生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礎
高校黨史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培養大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而新鄉當地便具備以集體精神為核心的紅色資源,比如以史來賀、張榮鎖、裴春亮、范海濤、申六興等先進典型為代表的新鄉先進群體精神,其群體均來自于基層,他們在長期扎根基層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的實踐中,堅持以建設美麗鄉村、提高村民幸福感為個人理想,和群眾打成一片,并且加深了當地人民群眾對于基層黨組織的認同感。在優化高校黨史教育和落實紅色資源應用的同時,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紅色精神,讓學生了解先進群體的事跡,聽一聽先進群體的心路歷程,親身體驗先進群體進行創業時的辛勞,確保學生深刻領悟先進群體們的親身經歷,不斷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新鄉紅色資源與高校黨史教育的融合現狀
為了了解高校教師、學生對地方紅色資源的認知度,以及高校利用新鄉紅色資源開展黨史教育的情況,采用隨機問卷調方式開展調查獲取資料,從調查結果看,部分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重視在黨史教育中融入紅色資源,且一部分學生對高校組織相應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給予基本肯定。資料顯示,實際上學生對紅色資源具有較為濃厚的興趣,而且在學習時也相對認真。從新鄉地區高校層面來講,部分高校對紅色資源在黨史教育的融入重視度較高,但所取得的效果明顯不足,缺乏創新性。從開設的課程來看,新鄉地區高校除了在本科階段設置四門基礎必修課外,還開辦了多項以紅色教育為核心的團課以及集體實踐活動。而在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很多高校也會開展參觀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社會實踐活動宣傳紅色文化,同時,通過講座、征文、紅歌競賽等校園活動,讓大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切身體會紅色文化精神內涵,以此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認知。但從調查結果來看,紅色資源的應用在當前高校黨史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相關教育者引起重視。
(一)學生不了解紅色文化內涵
根據所調查的結果來看,得知高校中很少有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價值,甚至很多學生不了解紅色文化和具體事跡內容,且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而在分析調查中我們還可以得知學生不了解紅色文化內涵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其中學校缺乏普及、教學過于單一強制、社會思想變革等因素影響了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播,相應地,學生就對紅色文化內涵就不太了解。
(二)教師紅色理論素養不足
當前很多教師只關注自身課程的教育教學,缺乏對紅色資源更深層次的認識,且理論知識的相關應用能力相對有限,缺乏深層次的探究以及教學能力,因此,教學效果難以滿足高校教學所提出的要求。在調查問卷中可知,大多數學生不滿足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及教學內容,15.85%的學生認為部分教師認同感低下、18.64%的學生認為部分教師理論素養缺乏、55.47%的學生認為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單調等、50%的學生選擇其他。以上結果說明,教師依然需要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的深層次內涵來調整教學內容。同時在調查問卷當中,還發現部分學生對新鄉紅色資源了解不多,例如,在問卷結果分析中我們發現,有40.85%的學生表示不了解,有56.58%的學生僅了解一些,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夠深刻了解紅色資源,并有學習的興趣。調查結果也顯示了紅色資源落實較為困難,大多數多浮于表面的教育,學生無法真正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和精神,進而也弱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
(三)校園文化建設不到位
根據問卷結果分析,雖然很多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時融入了紅色資源,但從目前的融入情況來看,很多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問題依然需要加強,例如,大多數高校對于物質和表面工程過分重視,而忽視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的投入。在營造氛圍中,多會選擇做大型展板張貼在校園角落,表面上看起來又紅又專,實際上很少有學生駐足觀看,這些物質資源多數成了擺設。其次是校園文化資源活動的組織和設計存在問題,有25.67%的學生認為經常開展,有49.44%的學生認為偶爾開展,有7.48%的學生不知道有實踐活動,17.41%的學生表示沒有關注。這也表明了部分高校在開展校園紅色文化活動時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顯。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具有開放性特點,大部分校園紅色文化活動的開設都要依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實際情況卻是很多活動缺乏明確的引導,導致校園紅色文化活動成效減弱,發展后勁不足。
三、新鄉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
要確保新鄉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之中,各大高校需要對黨史教育進行深度的改革和徹底的優化,首先要從實際出發,牢牢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在教材和課程體系中也需要加入諸多優秀紅色典型事跡,推動紅色文化入腦入心[4]。比如,可以將紅色資源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軍事理論課等相關課程體系教學之中,還可以結合高校自身情況開設地方革命史課程,在多學科中開展黨史教育,加強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例如,教師在講述我國近現代革命發展歷程時,在此過程中可講解學生所熟知的新鄉革命史中的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跡,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并產生情感共鳴,以此增強理論說服力;而在文學、藝術類的課程中,可向學生展示優秀革命文藝作品,讓學生細細賞析學習,學生在欣賞紅色文藝作品的同時,可深切感受其所散發出的民族情感,以此加強學生的黨史教育;高校還應整合利用現有科研力量,收集整理研究相關紅色人物、經典戰役、革命精神等資源,挖掘研究其中的歷史脈絡和精神價值,融入相關課程思政,進一步促進紅色資源與高校各專業內容的有效融合,確保紅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以此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提升教學品質。
(二)提升教師紅色理論素養
新鄉紅色資源見證地方歷史,包含著無數個歷史事件,而對于高校教師而言,除了加強對紅色文化內涵及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要能客觀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挖掘歷史真相,不帶個人主觀意見和偏見,這樣才能不斷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加強思想政治教育[5]。而且教師需要建立起不斷學習先進理論的思維,提升紅色理論素養,主動學習地方歷史,接受地方紅色文化教育,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功底。在落實教學時也需要采用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需求的措施,比如,利用榜樣典型教學,邀請當地優秀黨員干部、革命老前輩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或講述故事,用榜樣的現身說法提高育人實效。開展體驗式教學,積極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播放紅色電影、紀錄片,鼓勵學生開展情景劇表演等,讓學生置身于紅色環境之中,在體驗中學習理論知識、體驗紅色文化。豐富教學形式,依托網絡進行教學,將地方紅色資源內容通過微課、慕課等形式融入高校黨史教育之中,確保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了解紅色資源內涵,并意識到紅色文化的潛在精神價值,以此增強黨史教育的育人實效[6]。
(三)推動校園紅色文化建設
高校要有效發揮紅色文化價值,需要創建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首先可以根據高校教育實際情況,將地方紅色資源巧妙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之中。其中物質文化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到諸多方面,要主動選取與校園文化相適應的地方紅色資源,加強地方紅色建設的滲透。比如,打造獨特的校園地標、豎立著名雕像,讓學生在校園中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還可以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將新鄉當地的優秀紅色故事和校園公共設施相融合,比如,做成海報張貼在教學樓或宿舍樓道處,使學生通過環境對紅色文化產生興趣和認識。其次,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新鄉紅色資源內涵十分豐富,可以將其與高校的校訓、校風相結合,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效引領。還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大學學報、校園雜志等方式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建設,以紅色資源及其蘊含的紅色文化引領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師生的思想境界[7]。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8]。要提升高校黨史教育的成效,高校應積極挖掘地方紅色資源的優勢,加快課程思政改革,特別是新鄉地區高校應積極將地方紅色資源作為優質的教育資源納入黨史教育之中,創新出有地方特色的黨史教育亮點,擔起紅色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重任,從而培養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泰城.論紅色文化資源[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5,1(1):1-11.
[2]張泰城.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10(4):137-144.
[3]聶國林.紅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有效實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3.
[4]李霞.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D].長沙:中南大學,2013.
[5]陳端春,王方國.紅色文化資源的大學生黨史教育價值及實現:以井岡山地區為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03-106.
[6]李智慧.運用紅色資源加強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11):88-91.
[7]蘇瀟,戴紅宇,游耿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路徑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1,41(12):122-124.
[8]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作者簡介:王淑杰(1995— ),女,漢族,河南周口人,河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李士鵬(1992— ),男,漢族,河南孟州人,河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體育教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