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形成于黃河流域各河段先民們的實踐生活,擁有上千年的歷史積淀,其中所蘊含的黃河故事、黃河精神、黃河優秀人物更是激勵廣大青年學生激昂奮斗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新時代把黃河文化融入思政課,要全面、系統地發揮黃河文化對培育大學生道德人格、提升思政課教師知識素養的功能,用黃河文化豐富思政課的內容和形式,用黃河文化將思政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用黃河文化助力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思政課;高職學生;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管經歷多少年的歲月流逝,其在每一個時期都能以豐富的內涵向世人展示自身的魅力。在如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部分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沉迷于網絡快時代所帶來的虛假、短暫的表面樂趣而漠視傳統文化、遺忘黃河文化,因此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一、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的前提準備
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需要將黃河文化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融為一體共同重視,需要深挖黃河文化中有利于培育高職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正確“三觀”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思政課教師、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實際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途徑,同時要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創新思政課形式來引導高職學生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1]。
(一)成立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專項小組
黃河流域孕育了眾多人口,黃河流經9省,每一個省份的人們在當地的社會實踐及生產生活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想要把黃河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就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對任何一種文化的研究離不開專業的平臺做支撐,高職具有和文化發展相關的專業,文化旅游、文物保護考古、戲曲藝術等專業都是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的重要平臺,可以抽調對研究黃河文化感興趣的學生成立“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專項小組”。
大力宣傳黃河文化,做好文化宣傳工作,吸引廣大學生自覺參與進來。例如組建“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宣講團”,使黃河文化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同時要更加注重用高職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和思維模式來講解,讓高職學生能夠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清并且能留下深刻印象。
校內外聯合,共同建立黃河文化的智慧平臺。以河南省洛陽市為例。洛陽市共有8所高校,3所本科、5所職業院校。8所高校可以強強聯合共同組建“保護繼承黃河文化協會”,以洛陽市夯實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資源進一步完成價值體系的轉化,使黃河文化在洛陽、河南地段大放異彩。各大高校聯合開發有關黃河文化的舞臺劇、宣傳片、黃河產品等新穎的文旅作品,傳統與現代相融合使黃河文化色彩鮮明。
(二)甄選黃河文化經典內容
甄選黃河文化經典內容,充實思政課教學。黃河流經洛陽,孕育出了河洛文明,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這也是講好思政課的重要資源[2]。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選用經典的黃河文化以及最具特色和針對性的河洛文化。在備課的時候需要多下功夫、下深功夫,挖掘整個黃河流域的文明。結合洛陽市作為十三朝古都的優勢,選用符合當地特色的黃河故事、黃河優秀人物,將其作為思政課的“開胃小菜”,同時也要講述系統又全面的案例以深入人心。例如在教學設計中,教學導入可以選取帶有神秘色彩的神話傳說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在新課講授方面深挖優秀的名人故事來體現黃河精神,培育學生德育發展。
另一方面,及時挖掘黃河文化中與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繁榮的相關案例。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的理論教學途徑
思政課的本質就是講道理,在實際的課堂理論教學,想要吸引學生在思政課上的興趣,必須將黃河文化的內容具體融入思政課中,使思政道理變“活”。在“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學之中,簡單舉例說明[3]。
(一)將黃河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
將黃河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思政課教師在講人生觀時可以生活在黃河下游的孔子和孟子、黃河中游的老子和莊子為例,挖掘人生的價值,幫助學生樹立入世的價值觀以及萬物和諧相處的關系。在講到理想信念時可以通過夸父逐日的奮斗精神,大禹治水“大公無私、一心為民、民族至上”的精神,愚公移山的“咬定目標、苦干實干、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精神等,激勵高職學生樹立堅定的理念。在講到中國精神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一一運用相關案例進行講解,同時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如詩詞、歌曲、舞蹈等,豐富教學內容。在講到法治觀念的時候,可以利用我國針對黃河流域出臺的立法、執法等相關案例,幫助學生樹立黃河生態環境的保護理念。
(二)將黃河文化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
將黃河文化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思政教師在講毛澤東思想的時候可以挖掘革命時期的優秀人物,利用河南的歷史,選擇有特色的優秀人物事跡。如“恨不抗日死”的愛國將領吉鴻昌,億萬國人心頭的抗日名將楊靖宇,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杰出的指揮員、軍事家彭雪楓,血灑北川的抗日英雄李琳,“血性團長”的金振中,打響抗日第一槍的吉星文等。在講鄧小平理論的時候,可以選用為我國現代化發展作出貢獻的實干家、企業家,如國企改革“邯鋼經驗”的創造者王永民,鄉鎮基層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劉漢章,“改革先鋒稱號”吳金印等名人案例,激勵廣大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向模范人物看齊。
(三)將黃河文化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學
將黃河文化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學。思政課教師在講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可以結合從古至今黃河流域遭到破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例子以及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的成功案例進行對比教學,這樣可以更加直觀深入地幫助學生理解黃河文化,同時可以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講話,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黃河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講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可以大量舉例黃河文化、黃河精神、黃河故事,以及結合洛陽市的歷史人物選擇特色內容,也可以選用歷史文化中相應的文物模型進入課堂,如農耕文明中的勞作工具、封建社會中的青銅器等,帶領學生沉浸式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在講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加強民生建設的時候,可以利用相關的案例,如大禹“一心為民”而治水,人民公仆焦裕祿等。
三、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的實踐教學探索
思政課想要把道理講清楚,融入多元的文化訴求,必定離不開實踐教學。理論課的講解可以使思政課的內容生動而具體,實踐教學則可以使思政課活起來。思政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歷史文化基地,讓學生沉浸式地遨游在黃河文化的歷史魅力中。思政課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研,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拉近學生與黃河文化的距離。同時以課堂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舉辦黃河文化文藝演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提升對黃河文化的理解。
(一)參觀黃河文化相關教育基地
思政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能夠體現黃河文化的博物館、紀念館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沉浸式活動中體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號稱博物館之都的洛陽目前有102家博物館,涵蓋了藝術、文化、生活等方面,歷史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是大中小學實踐教學最寶貴的基地。其中洛陽民俗博物館是一座專門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的專題性博物館,是學習黃河文化最直接的資源。
自古以來黃河水患也是頻頻發生,解決水患、治理黃河、恢復黃河流域生態也是引導高職學生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的重要內容。大型治理黃河工程——小浪底大壩,是中國治理黃河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其當時建造的難度為世界罕見。如今小浪底已經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該地進行實地參觀,感受治理黃河的不易,也可以參觀當地漢光武帝陵、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等景區,增強對黃河文化的印象。
(二)調研黃河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思政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研與黃河文化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依托高職的文物與考古學院,深挖非物質遺產中的“唐三彩”進行實踐教學。教師可轉換教學場地,走進文物保護考古學院的實驗室,讓學生主講唐三彩的來源、發展以及蘊含的黃河文化內涵,這樣既豐富了課堂形式,也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研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河圖、洛書傳說,其中包含了一些民間神話故事,對黃河流域早期的服飾造型有深遠的影響。
(三)依托高職特色學院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思政課教師可以依托高職戲曲藝術專業學生,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有關黃河文化的傳統節目展示。
舞蹈專業的學生在文藝表演上有極強的特色,比如學生可以學習表演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小相舞獅,以立足民間特色、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文藝節目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再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練唱黃河號子。黃河號子是遠古時代黃河流域的人們與大自然進行搏斗時所發出的吶喊,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努力生活、直面困難的不屈精神,也是黃河文化中的精彩一幕。
四、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的網絡創新教學
21世紀是網絡時代化、信息化的世紀,教學工作在形式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思政課教學也是如此,從最早的板書,到現在的多媒體、視頻等教學手段,而時代的飛速發展又使思政課迎來了新的變革。2020年至今,頻繁的網絡直播教學讓廣大師生認識到不能僅依靠網課來學習,應該開拓其他形式的網絡資源,把思政教學與網絡信息技術聯系起來,將黃河文化與網絡數字化的資源聯系起來[4]。
(一)利用多渠道網絡平臺
在網絡教學中,思政課教師不要局限于網絡直播等形式,可利用當下流行的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相關資源,使課堂氛圍輕松活躍起來,使學生逐步養成通過網絡來學習知識、關注新聞的習慣。
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能依托如紀錄片、影視作品等網絡資源,選用跟自己家鄉相關的歷史文化,主動講解黃河文化的相關內容,打造各具特色的網絡課堂,對傳統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和輔助。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也能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二)依托洛陽市文化發展相關數字平臺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依托洛陽市信息化的發展平臺,利用數據資源引導學生在網絡生活中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例如,2021年洛陽市隆重推出了“黃河文化特色資源數據庫”,以洛陽為核心,以網絡大數據為支撐,圍繞黃河流域幾千年的發展,融入黃河歷史文化、歷史人物、農耕文明、河洛文化等資源進行建設,完美地展現了黃河故事、黃河精神、歷史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可穿插利用該數據庫,使學生對其他方面的注意力轉移到黃河文化上來,這對線上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教師可推薦學生關注有關黃河文化的公眾號,例如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利用公眾號里開發的虛擬展廳進行“游覽”,使學生體驗不一樣的感覺。
結束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黃河文化是辛勤的中國人民在社會生活中創造的優秀文化,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以思政課為載體,加強高職學生對黃河文化的了解,通過在思政課的教學活動中講述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名人故事等,利用高職學生的專業優勢,與特色文旅、考古、戲曲舞蹈等專業進行合作,創新多種多樣節目來豐富黃河文化繼承和保護工程,助力高職學生從思想的高度上重視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能有所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王勝昔,智慧.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N].光明日報,2022-4-13(3).
[3]侯丙孬.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微[J].決策探索(中),2021(4):41-42.
[4]姜國峰.大數據時代河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四重路徑建構[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3):62-66.
作者簡介:李宜瑩(1995年— ),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基金項目:河南省洛陽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以思政課為載體引導洛職學生保護和繼承黃河文化”(項目編號:2022B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