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93年《公司法》施行以來,曾歷多次修訂,目前是第五次修訂。該次修訂三易其稿,并分別于2021年12月24日、2022年12月30日及2023年9月1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至今仍未定稿。該次修訂力度較大,改動約占原文三分之一。文章從《公司法》第五次修訂的意義、亮點、不足及改進等方面提出了拙見,旨在完善中國法治,為營造更具活力中國市場及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關鍵詞]資本制度;合規管理;公司治理
自2021年12月至今,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公司法修訂草案”)進行了三次審議。修訂草案審議稿共15章260條,新增修改約70條;二次審議稿共15章262條;三次審議稿個別調整。這次修訂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的現代化及與國際規制的接軌,企業快進快出、提高效益、優化組織架構、激發執行活力,保護中小企業投資者合法權益,以及賦予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1]。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主張,本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五次修訂的意義、亮點、不足之處及完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拙見。
一、《公司法》第五次修訂的意義
《公司法》是保障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法律。本次修訂在深化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組織機構、提高企業運行效益、保護中小股東投資者利益、強化主體責任等方面體現了市場化、國際化特征。
(一)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當今中國企業發展特點是央企經濟實力大幅度增長,在國內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在世界500強中占有可觀席位。然而國外并不認同央企實現了現代化,認為央企是政治化產物,政企不分。中國未來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就必須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中國要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修改《公司法》中關于國企投資治理的相關規定,也正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決策部署。
(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的需要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20年、2022年國務院分別下發《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和《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深刻剖析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瓶頸,強調了優化營商環境、構建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意義?!豆痉ā纷鳛檎{節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法律,為保障公司進入市場和退出市場,便利公司投融資,優化治理機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制度性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三)依法促進資本發展和產權保護的需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議均要求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2022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要“完善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的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資本市場改革,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等得到充分保護多層次市場體系。修訂《公司法》,健全企業出資模式,將授權資本制、注冊資本制、認繳資本制融合在一起,合理約定中小股東適時退出等市場主體法律制度,有利于堅定投資者投資信心,促進資本市場和產權保護健康發展。
二、《公司法》第五次修訂的亮點
(一)立足國際,加強合規管理
合規管理是國際市場上對企業基本要求,但是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并不認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有投資企業是真正企業,認為它的管理運作并不是市場化,并沒有遵守市場化規則。本人曾在某世界500強國企工作,深感國企存在市場局限性、管理行政化及混改形式化等問題。根據《中國企業報》報道,世界500強榜單上的中國國企合計總數96家,約占榜單的五分之一,其中央企49家。要立穩國際必須進行國企合規管理。故此次修訂的第一百七十七條強調國字頭企業應該摒棄行政化、政治化,加強自身內控合規體系建設,這是適應國際市場的一大進步。
(二)法系融合,優化資本市場
本次修訂在完善資本市場方面的最大變動是改變了原先單一認繳注冊資本制,融入授權資本制,使資本注入形式更加靈活多樣。認繳注冊資本制源自大陸法系法定資本制,而授權資本制源自英美法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并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立足我國經濟實際情況所作出的借鑒選擇。認繳制激發了市場主體投資創業的熱情,授權制給予了公司融資更多自主權。法系創新性融合,更有利于優化資本市場,激發市場活力。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如馮果教授認為二者的運作機理和制度邏輯不同,認為應當擯棄認繳制,回歸到實繳制[2]。但筆者認為股東出資自主權和公司融資權之間存在矛盾沖突,在授權資本股東進入前可進行必要的盡職調查,以投資協議或股東會決議等形式予以解決。實踐是檢驗真題的唯一標準,可先試行。
(三)與時俱進,厘清主體責任
在強化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董事、監事、高級經營管理人員責任方面,草案落實了黨中央關于產權平等保護等要求,對實踐中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監事、高級經營管理人員濫用優勢地位,侵害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規定。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二十一條強調了“刺破公司面紗”,規定了正向刺破之關聯公司人格獨立否認的情形。我認為這是一大進步,但是否應加入反向刺破內容,以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還需商榷。葛偉軍教授建議公司法修訂草案在正向刺破的基礎上,引入外部人反向刺破,擴大原告和被告的范圍[3]。我認為規定反向刺破的環境已經具備,實控人濫用權利規避公司債務現象比較普遍,需要法律追溯擴大至其關聯公司,更好保護公司債權人之利益。同時,公司法修訂草案提出了公司從事經營活動應考慮公司職工、消費者、生態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利益,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縱觀全球,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上市公司一項法定義務,我國應緊跟國際步伐,厘清主體責任。
三、《公司法》第五次修訂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一)合規管理的表述及執行機制需完善
近年來,公司在加強監管方面遇到了很多新難題,靠加強行政手段或者法律監管很難解決。因此,國內外大公司越來越強調企業自身合規管理。例如,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一百七十七條明確在國有出資企業加強內部合規管理基礎上,完善加強各類公司合規管理的有關規定;第十九條規定了公司從事經營活動須誠實守信[4]。建議在“誠實守信”后增加“大型公司要建立健全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但是大公司的標準是什么,是否小公司就不需要合規,公司合規歸口管理的政府部門是誰,誰建立指導性管理風控體系,故作者建議改為“各類公司在政府相關市場監管部門提供的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指導下建立健全企業合規管理”更為妥當,避免條款空洞執行力不強。
(二)高管職業利益保護及履職責任需優化
1.高管責任投保主體范圍過小
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公司可為董事執業行為投保,首次提到了在歐美已經普遍實行的董事責任保險。董事責任保險對保護董事職業利益、激發董事積極作為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稿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執業賠償責任。兩個條款在對企業高管保護力度上是不對等的。本人在十多年企業工作中發現公司實際執行職務是總經理,總經理會面臨更多執業風險而非董事長。為鼓勵企業家開拓進取,建議擴大董責險投保范圍,規定公司可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投保,同時規定他們的執業賠償責任,才能達到權責相適應,讓他們更好地為公司服務。
2.董事履職技能不夠完善
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一百八十條規定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忠實義務和合理注意義務”。該稿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在以審計委員會代替監事會時,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至少有一名是會計專業??梢娫诙录寄芊矫嬉笠阎鸩教岣撸遣⑽磳⒓寄芡诿懔x務一樣寫入法條。我較贊同曹興權教授提出的“技能是董事注意義務履行行為的內在要素,公司法修訂中應明確將技能與勤勉、謹慎一并作為注意義務的必要構成”觀點[5],建議在此條款中規定公司可根據自身業務情況以章程或股東會形式明確董事具體技能及考核要求,有利于促進董事更好履職。
3.董事解任賠償標準不夠明晰
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和三次審議稿均規定股東會可決議解任董事及董事有向公司索賠的權利。賠償有依據,但損害具體包含哪些范圍及如何界定這些范圍、賠償的標準及年限是多少尚屬空白。過于原則性規定使該條款執行力不強,建議明晰減少司法浪費。
(三)股東利益保護機制略欠缺
1.小股東利益保護有所欠缺
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五十一條規定了董事會對未按期出資股東的出資情況有核查和催繳的權利。但股東未按時出資的催繳義務人僅規定公司為合法主體略有欠缺,建議在“發現”前添加“董事會、公司或股東”。這是因為實踐操作中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多數是大股東或控股股東,而董事會易被大股東所操控,公司實際無法發出催繳書的可能性較大。大股東未按時出資損害的不僅是公司利益,更是其他小股東的利益,建議根據權責對等原則,賦予其他小股東也有權發催繳書獲得賠償的權利。另外在公司權力集中化的情形下,小股東的參會權利也應當給予充分的保護,保障他們的發言權、質詢權[6],而不是簡單地規定董事一人一票或者董事會決議由出席董事過半數通過。公司法修訂草案三次審議稿第五十六條和第一百一十條只是簡單地賦予股東對會計賬簿和憑證的查閱權和訴訟權,而對股東會、董事會決議或會計賬簿憑證的訴訟權是否對企業經營真正有效,訴訟流程繁瑣能否有效解決股東爭議,令人生疑。我認為還是應當建立常態化股東爭議解決機制,來應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
2.股東股權回購請求權欠合理
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且該公司連續五年盈利應成為股東回購請求的原因之一。關于公司不分紅其他股東要求回購的年限問題,有學者認為應改為四年更為合理。但作者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不太均衡,企業經濟周期行業形態各異情況下,為了保護中小股東投資利益,使此問題作出更符合市場化的安排,不應該一刀切規定為“四年”還是“五年”,而應根據所處地區、行業、企業性質等不同有所區別。這里可以賦予省級人大以法規制定權,由各省級權力機構根據自身實際規定。
(四)工會浮于表面及企業社會責任感有待增強
1.工會制度流于形式
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十七條規定了工會應對公司員工的切身利益進行維護。在新中國成立初期、 20 世紀80 年代后期及進入 21 世紀后,中國工會曾進行過三次大的改革,但一直存在著脫離職工群眾的現象。實踐中基本只有國企、事業機關存在工會,而且工會因其成立方式及運作機制而一直都充當著節日慰問等局限性角色,很難切實維護員工切身利益及組織員工與企業談判,簽訂能維護員工切身利益的集體合同。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修改《公司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聯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相關制度建設和執行,改變工會所處的兩難處境,真正發揮工會的雙向傳送功能。
2.企業社會責任感規定待細化
公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二十條規定了企業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對內部員工、外部消費者的利益及生態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利益,同時要求公司公布社會責任報告。這是《公司法》修訂的一大進步。但是對于社會責任報告出具的真實性、考核要求及考察主體仍需進一步細化或者也可以行政法規形式進行配套性規定。
(五)組織機構人數及表決瑕疵問題
在公司法修訂草案三次審議稿第七十六條“監事會成員為三人以上”以及第一百二十一條“審計委員會成員為三名以上”的表述中,“三人”是否包含本數,若為偶數監事會如何根據該稿第八十一條和第一百三十二條進行表決,審計委員會如何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三十七條進行表決,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明晰。建議完善公司組織機構人數及表決瑕疵問題,保障制度設計和安排的實操性。
結束語
《公司法》第五次修訂持續近兩年,草案三次審議并向社會征求意見,至今尚未定稿。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實現法治現代化,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而《公司法》的新修訂就是實現法治現代化最關鍵的一環。公司法應立足中國和國際兩個市場,秉承正確的立法價值導向,保障各利益相關方且具有實操性。作為法律人,法治之路漫漫修遠,吾輩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李小健.公司法大修:打造更具活力的中國市場[J].中國人大,2022(3):48-50.
[2]馮果.論授權資本制下認繳制的去與留[J].政法論壇,2022,40(6):94-102.
[3]葛偉軍.刺破公司面紗規則的變遷與展望[J].法治研究,2022(5):101-113.
[4]游正林.60年來中國工會的三次大改革[J].社會學研究,2010,25(4):76-105.
[5]曹興權.董事履職技能的公司法內嵌表達[J].法治研究,2022(5):85-100.
[6]王湘淳.角落的參與者:小股東參會行權的正當性及其法律應對[J].北方法學,2023,17(5):92-105.
作者簡介:阮蘭蘭(1986— ),女,漢族,湖北鐘祥人,廣東科技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經濟法。
基金項目:廣東科技學院科研人文社科項目“習近平法治思想視閾下以法治力量助力東莞共同富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J202200630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