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美
摘 要:在基層檢察機關辦案中發現, 侵害智力殘疾女性刑事案件多發。該類案件的被告人身份、犯罪類型等具有較為鮮明的特征。被告人法治觀念淡薄,被害人監護缺失,社會保護機制不完善,造成此類案件多發。可探索“五‘長+五責任”全方位立體保護體系,使智力殘疾女性遠離外部侵害,維護其合法權益,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智力殘疾 刑事案件 監護責任 幫扶
2022年3月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最高檢、最高法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加強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權益保護。智力殘疾女性(以下簡稱“智殘女性”)屬于婦女、殘疾人雙重特殊群體范疇,應當給予更多關注。2000年3月,公安部《關于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適用法律和政策有關問題的意見》第3條規定,明知收買的婦女是精神病患者(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或者癡呆者(程度嚴重的)而與其發生性關系的,以強奸罪立案偵查。2013年10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第25條規定,對嚴重殘疾或者精神智力發育遲滯的未成年人實施強奸、猥褻犯罪的,要依法從嚴懲處。近年來,我國陸續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也體現出國家對婦女特別是智殘女性的特殊司法保護。
侵害智殘女性刑事案件多發,嚴重威脅智殘女性合法權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應當高度重視。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此類案件頻發的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有效遏制此類犯罪多發態勢,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保障智殘女性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一、侵害智殘女性刑事案件基本情況與特征
侵害智殘女性刑事案件犯罪類型比較明顯,主要是指刑法第236條、第237條、第240條、第241條、第358條、第359條等規定的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拐賣婦女、兒童罪、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等。該類案件主要呈以下特點:
(一)被告人身份
被告人以農村地區的中老年男性居多且學歷偏低,多為獨居或鰥夫,多為被害人的親鄰。從蒙陰縣人民檢察院近5年辦案數據看,50歲被告人所占比例為82.1%。某強奸案中,2被告人數月內多次強奸、猥褻本村智障未成年女孩,年齡分別為57歲、68歲。學歷上,初中以下占比98%,其中文盲占比45%。職業上,農民或者無業人員占比96.4%。生活現狀上,有的被告人喪妻、離異后獨居多年或一直未娶妻,有的被告人妻兒常年在外打工,以上現象占比69.3%。關系上,87.2%的案件中被告人與被害人是鄰居、親戚或同村村民,關系熟識。某強奸案中,被告人與某智力殘疾女子系多年的前后鄰居,與被害人家人來往密切、互相信任,其利用被害人家人外出之機在被害人家中將其強奸。
(二)犯罪類型
性侵案件數量居高不下,且未成年被害人占比極高。近5年辦案數據顯示,侵害智殘女性刑事案件中,性侵案件占比94.7%,拐賣、收買等犯罪類型占比不足6%。智殘未成年被害人數占智殘被害人數72.9%,最小的年僅5歲,給未成年人的身心及其家人帶來極大傷害。某強奸案中,被告人王某系送水工,其利用送水之機對獨自1人在家的精神發育遲滯未成年女孩實施奸淫,致其病情加重,多次入院治療。
(三)案件特殊性
隱蔽性強,“孤證”特征明顯。該類案件案發地主要是鄉鎮、村莊,占比84.5%。地點隱蔽,多發生在被告人或被害人家里、出租屋、菜園、賓館房間等處。某強奸案中,被告人駕車將1名智障女性帶至一偏遠的廢棄廠房內將其強奸。同時,被告人會利用智殘女性表達能力受限等特點拒不承認犯下的罪行,且被害人在被侵犯后不懂、不知立即報警,往往過去數月之久后才被家人發現而報警,這時DNA等關鍵證據已滅失。如某智障女孩被同村兩人多次性侵,6個月后家人發現異常并追問,被害人方告知實情,但此時已無法提取DNA,關鍵物證也被污染無法提取痕跡,且被告人拒不認罪,給案件辦理帶來很大難度。
二、侵害智殘女性刑事案件多發原因
(一)被告人知識層次偏低,法治觀念淡薄
由于被告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法律意識淡薄,相當數量的人員認為只要“自愿”就不構成強奸。如某強奸案中,被害人被性侵時無抗拒表示,欣然接受甚至主動迎合,被告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后感到無辜,多次辯解被害人主動“上湊”。
(二)被害人自我保護意識弱,精神智殘導致無防范意識,更易受到侵害
1.受教育權益未得到保障。從案件情況看,絕大部分被害人缺乏基本文化知識、生活常識、生理健康知識及自我防范意識。在全部智殘女性被害人中,僅1名被害人接受過特殊教育,占比僅為2.94%。被害人受教育權等基本權利難以得到保障。
2.表達能力受限,防范意識薄弱。精神智殘女性往往不能明辨是非,不會正確表達或表達能力受限,不懂自我保護,缺乏防范意識,這些特征使其更容易被侵害但很難被發現。如某強奸案中,被害人只能表述對其實施侵害的是“一個老頭”,無法描述其他特征。
(三)被害人家庭看管、監護責任缺失,易遭受重復、長期侵害
被害人所在家庭基本都存在疏于看護的問題。監護人大多在村務農,家庭負擔重,無暇顧及被害人狀況,基本監護的缺失給了侵害人大量可乘之機。如某強奸案中,被害人中度智力殘疾,其丈夫去世多年,子女長期在外打工,被害人留守家中無人照料,被告人趁機數月內多次對其實施強奸。
(四)社會層面保護機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合力
1.社會大眾對智殘女性缺乏足夠的了解和尊重,普遍存在歧視看法,將其劃分為“不正常”的那一類人,往往避而遠之或耍弄取笑,未將其視為社會平等的一員。
2.開展法治宣傳的觸角未延伸到特殊家庭、特殊人群及特殊學校,往往被置于被遺忘的角落。
3.民政、殘聯等部門對智殘女性的統一管理服務工作不夠科學,智能化管理措施不足,未形成有效的管控和服務體系。
4.國家對特殊學校或智殘人托管中心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還遠遠不夠。
三、探索構建“五‘長+五責任”保護體系,預防和減少侵害智殘女性刑事犯罪
預防和減少侵害智殘女性刑事犯罪發生,切實維護智殘女性的權益,是一項長期、系統且艱難的工程。探索構建“五‘長+五責任”全方位立體保護體系,有助于使她們遠離外部侵害,平等參與社會活動,更好地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
(一)家長+監護:生養責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智殘女性的父母或監護人,應當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會傾訴和排解,求助家庭互助組織或心理疏導機構為心理減壓,同時樹立治療、治愈疾病的信心。檢察機關立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兩大陣地,通過督促監護令、家庭教育指導令兩種手段,將家庭教育特別是智殘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智殘家庭予以指導和教育,督促改進監護和教育方式。
1.引導對智殘家庭成員持平和、平等、尊重、耐心的態度。智殘女性在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缺陷,家長或其他監護人應當給予其更多關心和關注,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滅,也不能過度溺愛,為其包辦一切。傳授基本的生活常識、安全常識、自我保護知識,關注其生理、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以最大程度的平和、耐心態度給予關愛,提高智殘女性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尊重和保障智殘女性受教育的權利。智殘女性并非無法接受知識,根據其殘疾等級不同,可以有差別地接受不同層次的教育。監護人應根據其智力發展水平將其送往普通學校或特殊教育學校、智殘人托管中心等機構,使其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開發智力,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3.全面保障智殘女性婚姻、生育等基本權利。對于具備一定民事行為能力且對結婚意愿能做出真實意思表示的智殘子女,家長應尊重其真實意愿,嚴禁出現被迫結婚、買賣包辦婚姻。
(二)村長+服務:管理責任
村民委員會處在村民自治管理的基層,較為全面了解智殘家庭情況,要擔負起服務、管控、幫扶等職責,使智殘人士的家庭感受到來自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溫暖。
1.要樹立保護特殊群體的責任意識。檢察機關針對該類案件多發現狀向縣婦聯送達檢察建議,倡議對這一特殊群體予以特殊保護,全面摸排以加強源頭防范。同時抄送檢察建議送達縣政府、縣人大、縣殘聯,聚合社會資源,多對一結對關注,形成縣鎮村三級共同保護的社會環境。作為基層村級組織,及時掌握本村、本社區智殘女性基本狀況,包括數量、基本情況、殘疾程度、家庭狀況等,建立動態臺賬或人員手冊。為智殘家庭多爭取利益,解決實際困難,對符合低保條件或扶貧條件的,要及時上報資料,應保盡保。結合本地勞動崗位情況,向智殘女性提供其能勝任的勞動機會,為家庭創收的同時使之融入社會。
2.建立關愛智殘家庭服務組織。可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由檢察人員、村委或社區組織、家庭醫生、轄區民警及鎮(鄉)政府管理區書記組成的“服務智殘人員愛心志愿隊”等組織,從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織密服務網。蒙陰縣院成立“關愛農村智殘女性志愿小組”,吸納公安、殘聯、醫院等各方力量,通過對智殘女性家庭開展關愛走訪活動、安全巡查、醫療服務活動等,為其提供監護指導、安全防護、規范用藥等服務。
3.村委應當切實履行強制報告義務。檢察機關積極宣傳倡導強制報告制度,明確村民委員會是強制報告義務主體,在工作中發現智殘女性遭受或者疑似遭受性侵、虐待、欺凌、遺棄、拐賣等不法侵害以及面臨不法侵害危險的,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舉報,共同構筑智殘女性保護“防火墻”。
(三)校長+保學:教育責任
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受教育權是一項重要的基本人權,不能因為智力上的缺陷而被剝奪。到學校接收知識、學會自我保護是阻隔被侵害的另一道有力防火墻,因此保障智殘女性的受教育權緊急且必要。
1.教育主管部門應當落實教育主管責任。將“控輟保學”的應對措施延伸至每一名適齡公民,保障未成年智殘女性的受教育權,確保其都能進入普通學校或特殊教育學校接受教育。
2.建立教育責任機制。各學校校長應作為教育第一責任人,督促教師因材施教,根據智殘程度、接收知識能力、自理能力、表達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分別制定教育方案。與家長密切溝通,相互配合,向智殘女性教授基本常識、生理知識、自我保護等方面課程,提高她們防御犯罪侵害的能力。
3.學校應建立有效的保護環境。學校作為強制報告義務主體之一,檢察機關應對教職員工、后勤安保人員等加大強制報告制度宣傳力度,并督促學校特別是特殊教育學校嚴格把關相關人員的生活履歷、品格特征等,常態化執行密切接觸未成年人人員入職查詢制度,打造安全校園環境。
(四)法治副校長+普法:安全責任
檢察機關可以探索延伸法治副校長的職能,將法治宣傳的觸角延伸至家庭與特殊群體等,擔負起普法教育和安全防護責任。
1.法治教育的對象可以拓寬。長期以來,法治副校長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小學或職校的師生,下一步應將廣大村民特別是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智殘人士等“邊緣人”納入法治教育范疇,使他們也能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識。
2.法治教育的主陣地要有側重。長期以來,法治副校長將主陣地放在中小學校,導致法治教育資源不均衡。針對侵害智殘女性刑事案件多發現狀,應將特殊教育學校及偏遠農村地區作為開展法治教育的主陣地,彌補法治教育空白。
3.加強與村居的聯系與溝通。檢察機關通過辦案,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與有關部門對接,推動建立智殘人員安全管理制度,督促涉案村居做好安全村居、平安社區建設工作,積極打造“依法治村”“零犯罪村居”。不定期開展走基層、進社區、訪民情活動,及時發現苗頭、促進解決問題,維護智殘人員身心安全。
(五)網格長+管控:幫扶責任
對智障人口的權益保障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不僅需要檢察機關“我管”,更需要社會各界“都管”,唯有引起社會共鳴、政府的政策引導及資金的大力投入,方能建立有效社會支援系統及網格,發揮社會照顧、幫扶功能,構建智殘女性權益一體化保護聯盟。
1.構建基層網格管理機制。建立由政府及民政、婦聯、殘聯等多部門人員組成的網格長、網格員網格化管理制度,建立網格長負責制,形成聯合關注、服務機制,建立群體清單,開展多層次的醫療、扶貧、司法救助、社會綜合救助等服務舉措,牽一發而動全身,上下貫通,左右配合,明確責任,保障效果。
2.建立社會公共服務機制。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購買殘障公共服務,推動建立康復服務機構,拓寬智殘女性康復救助項目,由專業的非營利性機構為智殘女性提供專門化照顧,將智殘女性保障納入社會治理范疇。
3.完善社會救助服務機制。(1)民政部門可將對智殘女性的救助納入脫貧攻堅大局,對其采取低保和社會救助等方式。同時檢察機關及時推送困境智殘女性信息,為其爭取得到民政政策優待。(2)檢察機關在辦案中協調當地企業就近安排輕度智殘人員就業。近年來,蒙陰檢察縣院協調當地輪胎廠、蜜桃裝卸站、罐頭廠、竹籃編織廠等,已向7名被害智殘女性提供簡單的輕體力勞動、果品裝箱、流水線、簡單手工品制作等工作機會,使其能夠基本自食其力,實現自身價值,盡快實現“去特殊化”。(3)殘聯部門及時做好智殘女性認定、殘疾補貼等工作。同時政府可聯合多部門運用智能防走丟手環等智能化管理手段,運用GPS定位、軌跡查詢等手段,有效預防并及時制止侵害智殘女性犯罪,進一步減少智殘女性安全隱患。2021年以來,山東高密、青州等地政府統一招標采購,并聯合志愿團體、民政所、社工站為失智人員免費發放智能手環,利用手環實時查看活動軌跡,掌握其動態,為數百名智殘人員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個性化的社會服務。(4)檢察機關聯合婦聯、民政等部門建立司法救助工作信息共享機制,一是向有關部門發出“綜合救助倡議函”協調各方開展綜合救助幫扶;二是建立所在村委代為保管并協助發放救助金制度,保障救助金的安全使用和救助效果;三是研究出臺本地區《關于在維護智殘女性權益工作中加強協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強化司法救助案件線索移送、聯合回訪等工作,自覺依法能動履職更好保障智殘女性合法權益。
*山東省蒙陰縣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二級檢察官[27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