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中原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畫圖策略的運用,讓煩瑣又復雜的數學問題,通過簡約又明了的圖形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文章圍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畫圖策略展開研究,從畫圖策略的意義出發,突破重難點、開展綜合性學習,發展學生數學思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畫圖;解題;策略
引 言
畫圖策略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手段.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處于逐漸培養成型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接受知識時較為依賴自身的直觀感受,因此通過運用畫圖策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問題的解決方法,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將抽象的數學語言信息通過畫圖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成了學生思維外顯的重要支架,使得學生的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實現思維成長.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自身已經積累了相應的數學知識,學習方法、習慣和興趣在前期已經得到了培養,此時通過畫圖繪制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在可視化的數學問題中成長.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觀點解決問題,經歷看圖、畫圖、作圖等過程,使學生更好地在數學研究和學習中應用圖形表達數學思維,在不斷活躍和發展的數學思維中,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畫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運用畫圖策略突破重難點
(一)在案例講解中運用畫圖策略突破重難點
教學中畫圖策略的運用,應以突破重難點為核心,學生只有掌握重難點知識,才能提高解題能力.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與性質”時,主要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整數和小數知識,既要全面了解分數,又要把分數的實際運用作為重難點突破.教師在運用畫圖策略時,應針對考點中的知識點設計具體的案例,通過詳細講解案例,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運用方法,為學生的解題提供幫助和指導.
在這個案例中,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單位1的量,掌握題中的數量關系,借助線段圖解決問題.其中涉及的關鍵公式為:標準量×比較量對應的分率=比較量;比較量÷比較量對應的分率=標準量.最終畫出線段圖1,即可列出算式并解答.
(二)在知識推導過程中運用畫圖策略突破重難點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公式教學經常涉及推導過程,特別是幾何圖形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是化未知為已知,將陌生變得熟悉,讓學生在新知獲取時更加輕松,使得學生的創新意識、解題能力、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從而促進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在學生掌握了用拼、割兩種方法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為了探究梯形的中位線和梯形的面積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用梯形的中位線表示梯形面積的方法,并能解決實際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操作探究中,根據圖2分析中位線的長度與梯形上下底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中位線=(上底+下底)÷2,即m=(a+b)÷2,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得出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即S=(a+b)h÷2,最后得出S=mh,學生通過畫圖掌握中位線的計算方法,再利用中位線與高相乘,進一步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如圖2為中位線長度與梯形上下底關系示意圖.
三、運用畫圖策略開展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其既注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又重視將數學知識橫向深入聯系,實現知識整合,發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在綜合性學習中,畫圖策略的運用,旨在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進行查漏補缺,使學生的知識連貫性得到提升,在綜合性的學習環節中,教師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看圖、畫圖的能力.
(一)理論知識回顧環節
在理論知識回顧環節,教師可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對所學知識點進行串聯.例如,在復習圓的知識點時,為幫助學生回顧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圓的知識點用思維導圖表示出來(如圖3).學生在總結時,主要涉及的知識點為:圓的認識、圓的周長、解決問題及扇形,通過思維導圖對知識點進行歸納,使得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更加高效.
(二)實踐操作環節
當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理論知識進行總結后,為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由易到難的問題,循序漸進地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必要時可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仍然以“圓的知識點”為例,提出問題:
1.請你畫出一個圓,并將半徑標出,最后計算其周長與面積.
2.圖4中正方形的面積為10平方厘米,請你計算正方形內最大的圓的面積.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得知,第1題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學生畫出圓后,根據思維導圖記錄的公式計算即可.第2題是將圓和正方形的面積作為考點,要求學生結合題意,采用畫圖的方式,找出圓的半徑與正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采取整體代入的方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借助畫圖策略發展學生數學思維
在當前素質教育實施的今天,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行有機結合,彌補學生邏輯能力不足的問題,使得抽象的問題更加具體且簡單.尤其是在一些應用題中,通過畫圖策略的運用,采用線段圖、平面與立體圖、集合與統計圖等分析題目,能使學生更好地理順題目思路,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一)靜態知識向動態知識轉換中畫圖策略的運用
小學生處于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往往善于觀察,他們的數學思維以直觀為主.但是隨著年級的遞增,數學知識的難度也逐漸加大,很多應用題不僅采用純文字,而且語言表述更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存在較強的邏輯性,使得直觀思維的學生難以讀懂題意,容易走進誤區.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幫助他們更好地在題目理解中發展數學思維,實現直觀思維向抽象且理性思維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草稿紙上畫圖,借助示意圖使得抽象問題變得更加具象,同時通過畫圖體會學習方法,學習數學邏輯,盡可能地還原應用題的“真實面目”,當學生真正讀懂題目之后,就能掌握重難點,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二)復雜知識向簡單知識轉化中畫圖策略的運用
差倍問題、和倍問題也是近年來小學數學中常見的應用題,旨在考查學生的逆向思維,不僅文字表述內容復雜,而且題意難度較大,容易引發課堂低效的問題.為達到化繁就簡的目的,教師可以運用畫圖策略簡化關系,讓學生從中輕松獲得數量關系,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如,小華和媽媽的年齡總共是51歲,媽媽的年紀是小華的3倍多7歲,小華今年多少歲?
在這個問題中,年齡問題條件增多,思考難度加大,學生在最初計算時,大都是“51÷3+7”計算.這種情況下,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繪圖構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如圖6),從圖中不難發現,將媽媽的年齡減去7后,此時媽媽的年齡是小華年齡的3倍,將小華年齡作為“單位1”時,媽媽的年齡就是3個“單位1”還要多7歲,學生借助線段圖能更加直觀感受數量關系,得到小華年齡+小華年齡×3+7=51,根據數量相等關系,列出下列算式:
結 語
綜上所述,畫圖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最常見的策略,為突破重難點,教師既要注重案例講解,又要注重知識推導,尤其是在綜合性學習中,通過回顧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而在應用題中,應以發展數學思維為導向,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畫圖實現靜態知識向動態知識轉換,復雜知識向簡單知識轉化,通過實施畫圖策略,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解決問題和強化概念認知,不斷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1]任雨樺.小學數學教學中畫圖策略的運用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2(26):90-92.
[2]劉雯.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畫圖策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J].天津教育,2022(24):25-27.
[3]陳家福.畫圖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讀寫算,2022(1):79-81.
[4]饒麗娜.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J].新課程,2021(26):208.
[5]潘鑫.引導畫圖,加速學習進程———也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畫圖策略教學引領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21(1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