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雁 李秋惠 張峰

[摘 要]“大思政課”背景下,課程思政是高校發揮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渠道,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根本保證。經濟學作為舶來品和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奠定經管類專業基礎以及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本土經濟現象有重要價值。因此,對經濟學課程思政進行教學改革十分必要。文章在經濟學依事而化、依時而進的課程思政原則指導下,通過“育人目標導向、深挖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考評體系”四位一體的經濟學課程思政實現路徑進行教學改革探索,以期實現課程思政“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大思政課”;經濟學; 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2-0073-03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這一新理念新要求既有政治內涵,又是時代使命,更是實踐要求[2]。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提出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要在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西方經濟學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的經濟實踐和政策應用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其本質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階級性鮮明。因此,作為一門經管類專業基礎課程,對經濟學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專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在立足學科特點的授課中加入中國元素和課程思政內容,讓學生既能運用經濟學基本理論、方法和分析工具,對經濟指標和政策進行科學評價,又能結合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背景與實施情況,深刻認識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發展中取得的偉大成就,講好我們中國自己的故事,實現課程思政“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3]。
一、經濟學課程思政遵循的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4]。我們只有運用好這一思想武器,才能將“大思政課”善用之,完成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具體體現在經濟學的課程思政中,則應遵循依事而化、依時而進的原則,對經濟學進行系統化的課程思政設計[5]。
(一)依事而化
依事而化,是指從經濟學課程的學科屬性和發展規律出發,結合課程內容,挖掘課程所包含的思政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將其有機融入,起到“融鹽入水、有味無痕”的育人效果。特別要提到,同一門課程如果有多位教師授課,每位教師對于課程內容與思政的結合點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我們應該鼓勵多樣化,尊重個體的差異,允許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
(二)依時而進
依時而進,是強調經濟學課程思政資源的利用,要把握社會經濟動態,貼近日常生活實踐,與時俱進、學以致用。脫離實際的理論往往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但是對于身邊發生的政治、經濟事件,學生會很關注,如果能用所學知識闡釋經濟事件背后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學生會很有成就感。而這也是課程思政最好的切入點,授課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最新的案例,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思政教學效果。這就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時關注、了解與課程相關的社會經濟動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育者先受教育,是課程思政的育人魅力所在。
二、經濟學課程思政實現路徑
本文結合上述原則,將思政教育貫穿經濟學課程育人的全過程,提出了“育人目標導向、深挖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考評體系”四位一體的經濟學課程思政實現路徑。
(一)經濟學課程的思政育人目標導向
1.了解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運行實踐,立志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將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與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可以讓學生了解身處的經濟環境,感受國家政策的科學性,增強理論學習的效果,喚醒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自我覺悟,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的追求與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相統一。
2.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精心的課程思政設計,引導學生進行顯性的學習和思辨等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啟發學生自覺調適自身的言行,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到確定方向、規范引導的作用。
3.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學業與職業選擇、規劃
時間和青春對大學生來說是最稀缺、最寶貴的,在一些事情上做出錯誤的選擇將會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讓自己后悔不已。要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理論分析來之不易的學業機會,從而科學制訂規劃,提高學習效能,實現職業目標。
(二)深挖思政元素,調整課程內容
經濟學在財經類和管理類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隨著對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矛盾的認識和規律的探索的不斷深入,經濟學的內容不斷演變,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體系也隨之發展更新,以體現其時代性和科學性。因此,專業教師應結合育人目標和學科特點,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經濟學理論和知識中,系統地設計課程思政教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文化和職業素養,將經濟學課程打造成為思政教學的重要載體[6](見表1)。
(三)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隨著自媒體平臺的興起,教師應貼近授課對象,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方式和行為,創新教學方法,實現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經濟學理論比較抽象,將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案例、討論、情境教學等方法,既可以增加課程趣味性,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價值判斷能力,如“融鹽入水”,從而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授宏觀經濟運行指標時,教師可輔以抖音、視頻號等廣受學生歡迎的短視頻工具,還原經濟事件發生的背景,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過PPT動畫回顧60年來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GDP變遷史,激發學生的國民自豪感,此時,引出問題:哪些因素導致中國GDP發生巨變?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和聽課,促進學生主動思考[7]。教師在講授完理論知識以后,可以將知識點與正在發生的中美貿易問題相聯系,并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領會理論知識是如何與經濟實際相聯系并加以應用的。其次,要求學生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分組討論課前提出的問題,互相切磋學習。最后,結合抖音短視頻關于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4日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提出的3點倡議:共同營造開放包容的合作環境,共同激活創新引領的合作動能,共同開創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引導學生從政策角度、產業技術角度和人文角度思考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所需的動力,以及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如何發揮和提升自身價值。教師要經過系統設計,構建出內容多維、方法多元、思政效果顯著的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
(四)優化考評體系,助力課程思政
考核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和效果的檢驗。應將開展課程思政作為新的契機,設立科學導向、過程導向的考評體系,摒除傳統的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考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地檢驗人才培養的成效,為經濟學課程思政助力。在考評體系的構建中,應合理分配平時過程性評價和期末總結性評價兩者的分值比例[8]。
1.平時過程性評價
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除了考查學生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習方法的創新、道德素質以及情感態度的體現等,以全方位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的考核方式時,須增加平時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考核,并貫穿學生課上展示、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問卷調查、調研報告以及團隊合作等環節的測評。
2.期末總結性評價
期末總結性評價主要是采用期末考試的形式。在試卷內容的設置上,要適當加大主觀應用類題項的分值比例,以主觀應用題為主、客觀題為輔,主要考查學生對于經濟學知識和方法的活學活用,包括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經濟政策的解讀以及價值判斷能力等。試卷評分標準應具有彈性,評分方式應靈活,鼓勵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去分析身邊經濟現象的創新性,體現課程考核“思政”屬性。
建立以育人為核心目標的考評體系,既能體現教師的專業水平,又能體現思政的育人效果,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應為涵蓋傳授專業知識和學習方法、提升道德和人文素養等多個維度、衡量“傳道、授業、解惑”的綜合體系。
三、結語
將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融入經濟學的教學改革過程,是貫徹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不僅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能使經濟學教學更具有目標性、持續性。經濟學課程思政還應該根據學生的評價和反饋,精選授課內容,優化實踐環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堂與生活相結合,把課堂打造成德育融合的重要陣地。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1).
[2] 楚國清.“大思政課”善用之[J].北京教育(高教),2023(3):6-21.
[3]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 楊春貴.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形勢處理問題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08-19(7).
[5] 王文平,劉寧寧.把握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三要素[N].遼寧日報,2020-09-03(5).
[6] 于晗,沙秀娟.“經濟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 2020(20):106-107.
[7] 劉心占.《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法制博覽,2020(18):211-212.
[8] 盧雪,王俊,劉文兵.軍校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J].高教論壇,2020(5):49-51.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