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璐 杜爾登 彭明國 王利平
[摘 要]近年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開展課程思政是高校實施思政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文章以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來實施課程思政。文章首先闡述該課程的教學特點和目標,進而分析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其次討論該課程思政內容設計,包括典型工程案例的引入、二次供水的安全性以及城市“看海”和海綿城市的辯證思維等內容;最后總結該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經驗和技巧。
[關鍵詞]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2-0100-04
課程思政既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創新教育理念的一種重要嘗試。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思政教育的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門課程。然而,如何在不影響課程專業教學質量的情況下實施課程思政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是一門專業性強、內容廣泛的本科課程,其授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能,建立清晰的管網水力計算思路,分析和解決復雜的給水排水管網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恰當地融入思政元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其成為思想政治素質高且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這也是本文即將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開展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的特點、目標和重要性
(一)課程教學的特點和目標
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其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系統學習輸配水系統、廢水收集與排放的工程設計及計算理論、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的規劃等內容,使學生了解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的分類、組成、布置及其影響因素,掌握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的設計與水力計算方法以及城鎮、工礦企業污水量與城市雨水量的計算,具有工程設計和運行管理的基礎能力。可見,其理論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1-2]。
(二)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和提高機會,包括從思想、政治、文化、倫理等方面進行學習。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當前社會發展趨勢更加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要求其既有專業素質也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確的價值觀。對于這種需求,課程思政教育具有多重優勢,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使其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和職業要求。
具體到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教師更有動力去開展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學習要點。同時,課程思政教育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道德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在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樣有助于學生拓寬視野,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其成為有用之才奠定基礎。
二、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內容設計
教師在該課程的授課中,結合工科課程的特點和該課程的知識點,深入挖掘該課程的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開展課程思政,以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
(一)開展典型工程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堅守服務人民的初心
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介紹南水北調工程來向學生強調服務人民的初心和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3-4]。該工程規劃了3個調水區,分別位于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形成東線、中線和西線3條調水線路。這3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相連,共同構成了我國南水北調的總體格局,實現了“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中部地區水資源平衡分配的目標[5]。開展該工程的建設主要是為了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其中東線、中線一期工程的土石方開挖量約為17.8億立方米、土石方填筑量約為6.2億立方米、混凝土用量約為0.63億立方米。該工程供水區域覆蓋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大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5%,是世界上供水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其干線長度達到4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調水工程。由南線、東線、中線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縣級以上城市有253個,受益人口總數高達1.1億人,是目前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6]。對給水排水管網系統進行設計和維護是為了保障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不僅要注重技術和效益,還要強調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安全,把服務人民的初心貫穿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設計中,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的初心和使命。
(二)探討二次供水的安全性,引導學生端正課程學習態度
給水管網的設計和二次供水的安全性是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中需要重點強調的問題。探討這一問題,需要學生深入了解二次供水的安全性問題。講解時可以從案例入手,因為以往的二次供水安全事故給我們帶來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例如,2021年,深圳市一小區因暴雨導致地下水池溢流孔所在的集水井積水過高、外水倒灌進入水池而造成水污染事件。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教師要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給水管網設計師還是運維工程師,都需要時刻牢記安全第一的原則,做好水質檢測和安全防范,避免二次供水不安全的情況發生。此外,學生還需要理解并采取根據實際情況來作決策的科學態度。要引導學生從大局出發,根據需求定位來確定所需的水質參數,充分考慮市場需求、技術研發水平等,制訂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方案。施工的整個過程要采用科學的管理流程和實施方法,在保障水質安全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創新和進步。總之,只有堅持不驕不躁、謙虛謹慎、根據實際情況作決策的科學態度,才有可能更好地為社會和人民作出貢獻,為城市化進程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
(三)探討城市“看海”和海綿城市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年降水量年際差異逐漸增大,呈現平均年雨日天數顯著減少而暴雨日天數顯著增加的趨勢,由此導致我國許多大中城市成為逢雨必澇的受害者,排水系統也因此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般認為排水管道老化、排水標準低、排水系統建設滯后等是導致內澇的主要因素。維克多·雨果在其作品《悲慘世界》中提到“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7]。然而,只把目光盯著城市排水系統,未必是最有“良心”的選擇。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種“共識”的正確性。
通過引入“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事件”,講述現有雨污水管網設計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之間的關系。傳統模式認為雨水排放應盡可能地迅速、順暢,因此要建造越寬越大的管道。但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水的循環利用。與之不同的海綿城市建設,遵循“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綜合考慮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修復等多重目標,實現雨水的滯留滲透、集蓄凈化、循環利用和排放[8]。這一新理念為解決城市“看海”和水資源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方式。通過建設河道綠帶、雨水花園、屋頂綠化等一系列綠色基礎設施,可以充分利用雨水的自然滲透和處理,在雨水減量和循環利用方面取得明顯效果。此外,現代化技術手段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智慧水務管理為水資源利用率和排水系統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撐。這樣的城市模式,將水資源管理與生態環保理念融為一體,為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城市“看海”和海綿城市的探討,使學生能在給水排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加深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學習新的城市規劃理念和技術手段,特別是借鑒海綿城市的模式,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開展前沿知識的拓展學習,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水務在各個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引導學生將這些新技術與本課程相關內容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可以顯著提高給水排水管網的管理效率和質量。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介紹智慧水務技術的實際應用案例,激發學生對相關技術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了解新技術的優勢。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對傳統水務管理方式會產生何種影響,并探討如何實現從傳統水務管理向智慧水務管理的轉變,從而培養學生作為一名優秀的水處理工程師應具備的開拓創新能力。
在課程教學當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發展,了解水務智能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意義。通過深入分析當前的社會形勢和水務管理的現狀,讓學生認識到實施智慧水務管理的意義,從而強化他們對社會、對綠色生態發展的重視程度和信仰。同時,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和實踐,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知識儲備,使他們具備勇于創新的優秀素質,為我國的水務管理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非開挖修復技術在水務管理中的應用。非開挖技術因為不需破壞道路表面而被廣泛運用于城市給水排水管道的修復中。通過分析這種技術的優缺點和操作方法,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科技創新與環保之間的關系,激發他們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熱情。總之,智慧水務對我國水務管理實現現代化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當中,要引導學生重視學習掌握這種新技術的應用,同時也要讓他們更好地認識到水務管理事業的重要性和社會責任,培養其終身學習的意識。
三、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經驗和技巧
(一)掌握好教學思路
掌握好教學思路在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中尤為重要。這門課程所包含的專業知識非常廣泛,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最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以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并提高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師還需要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要義,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其得以自然地融入課程教學。如果教師無法理解課程思政教育的要義,可能會導致學生因對思想教育有抵觸情緒而產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厭惡,這就完全偏離了課程教育的初衷,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9]。
在確定教學思路時,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因為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既有學習能力強的優秀學生,也有對該課程的學習感到困惑的學生。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制訂不同的教學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從中受益,并且在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積極引導學生思考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簡化學生對復雜的專業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學內容的內涵和外延,思考如何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為社會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案例教學開展得好可以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在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典型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的設計、施工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案例的選取應該具有時效性、實用性和代表性,可以從近年來發生的一些相關工程事故、水環境污染事件、相關法律制度變化等方面入手,讓學生了解給水排水管網系統在不同條件下的應對方式和工程實踐。
(三)組織開展小組討論,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培養
在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設計中,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和競爭性學習,也是一種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式。組織開展小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在小組之間展開PPT展演競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發展能力。團隊合作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溝通交流技巧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團隊合作中,學生可以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和團隊意識,大家可以共同思考、解決難題,從而更好地完成任務。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專業知識,也可以增強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為今后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對給水排水專業人才的需求,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道德責任,使學生重視關注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并強化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在設計課程思政內容時,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感,并以此作為課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向。需要明確的是,課程思政并不等同于思政課程,因為思政課程主要是顯性教育,而課程思政主要是隱性教育[10]。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確保思政教育內容具有實際意義,且對學生的職業成長和社會發展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的實施,將知識、方法、德育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實現了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又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周潤娟,張明,李濟源.“給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2022(9):95-98.
[2] 武海霞,劉翠云,吳慧芳.小班化教學在高校專業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5(50):163-164.
[3] 焦金波.移民史視閾下南水北調精神的歷史地位:兼論精神形態的生成標準、類型歸屬[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18(5):1-6.
[4] 李國平,王奕淇,張文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償標準研究[J].資源科學,2015,37(10):1902-1911.
[5] 郝曉珍.南水北調東線金湖站站內優化運行方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
[6] 周義.巨工程項目沖擊下移民的福利變遷、能力補償和博弈分析[D].重慶:重慶大學,2014.
[7] 鐘辰東.習語翻譯中的功能對等性研究[J].校園英語,2015(33):246-247.
[8] 丁蘭馨.山地海綿城市建設機制與規劃方法研究:以重慶為例[D].重慶:重慶大學,2016.
[9] 李樹平,信昆侖.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思政教育探索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1(7):89-92.
[10] 黃草,隆院男,何斯重.新時期工科專業課教學中對課程思政的思考與探索:以《水資源規劃與利用》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4):210-211.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