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群
摘? ?要:人口的發展會影響到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是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以欠發達地區廣東省韶關市為研究對象,對人口遷移流動的影響因素和發展策略進行分析,對韶關市人口遷移流動因素進行了探討,研究了韶關市未來人口發展布局、發展戰略和發展思路,并提出了韶關市未來人口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為更好構建和諧韶關、更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人口遷移;人口學;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1.3?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4-0058-04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發展戰略以來,各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為了擺脫貧困,欠發達地區大量人口向發達地區遷移。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層次分為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及自我實現五個方面,由此可以得到,人的需求是從最基本的自身生理需求層次向自我實現需求層次發展的。隨著人口向發達地區遷移流動,人口素質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由于發達地區對外來人口發展多方面的約束或限制,使得人口遷移流動方向出現了回流態勢?;谶@一客觀存在的現實狀況,本文以韶關市為例,探討欠發達地區人口遷移流動的影響和未來人口發展策略,從而助推新型城鎮化和美麗農村建設。
一、影響韶關市人口遷移流動因素
(一)政策制度對人口流動的影響
1.戶籍制度改革,各地城市給戶籍松綁助推了人口流動
針對就業于或傾向就業于經濟發達城市的工作主體來說,政策制度成為了這一群體的最大城市推力。在我國,政策制度推力體現在戶籍制度推力以及由戶籍制度析出的一系列相關推力構成。綜觀我國戶籍制度的發展,傳統戶籍制度的設計是源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城鄉分治,且用于嚴格控制人口流動,其本質是為了保護戶籍地勞動力,限制人口流動就業。城市在制定政策制度時,基于傳統戶籍制度采用有別于城市當地居民的各種歧視性政策的雙軌制辦法,對非當地居民區別對待,厚此薄彼,形成事實上的“一城兩制”、“一城兩策”。比如,入住、就業、社會保障、子女入學、購房、汽車上牌、銀行貸款等方面,就是人口流動的一個重大阻力。目前各地,特別是廣東省為吸引人才、發展經濟,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采取各種有效辦法盡可能公平對待流動人口。比如,實行積分入戶政策,流動人口暫住達一定年限可以與常住人口同待遇,以及其他一些申請入戶限制條件的減少,都成為了人口流動一大推力。
戶籍制度在城市捆綁了養老、醫保、教育、就業、住房等利益;對于這些利益的考慮推動了人口向城市流動。而在農村捆綁著宅基地、承包地、林權、林業用地等利益的戶籍制度產生的社會保險問題又阻礙著人們的流動步伐。
2.政府就業培訓鼓勵外出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
對于各地方政府來說,為了提高本地經濟的有序發展,滿足地方企業用工需求,出臺了保護地方勞動力的相關政策措施,甚至有的政府為了切實增加當地居民的家庭收入,把組織和鼓勵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上升到地方戰略高度。與此同時,還設計了諸如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簡化就業手續、多途徑建立職業就業介紹場所等政務策略。政策有序供給大大促進了勞動力就業,在一定時間內,來自當地政府的推力作用得到了較大程度發揮。
(二)流動人口個體心理需求的影響
流動人口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除了對經濟有需求外,對精神層面也有很大需求,特別是在今天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前提下,人們的精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物質。人們流動到一個新地區,他們的生活圈子發生根本的變化,加上戶籍制度帶來的不平等待遇,使其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又缺乏排解。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發達城市尋找工作,農民工進入經濟發達城市時,呈現出的經濟社會地位較為復雜。這時,外出農民工為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及與城市農民工群體其他個體的競爭,導致其在不斷尋找更高社會地位過程中壓力重重。當然,不可否認,農民工通過自身奮斗努力,經濟收入有較大幅度增加,然而當與城市居民相比較時,農民工呈現出失落感、挫敗感、距離感、不公平感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較大程度上給了較多農民工心理上的打擊。長期的負面心理,導致農民工(流動人口)群體對城市現狀、企業工作等事物的厭惡、消極、抵觸情緒和逃避傾向,這種看似無形的心理壓力嚴重阻礙了人口流動。然而,經濟發達城市有著較好的工作環境、較多的工作機會、較高的工作收入;與此同時,經濟發達城市可以提供較為平等的就業機會,只要主體自己努力工作,就很大幾率成為城里人。這些改變對流動人口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不僅為其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同時使其經濟社會地位在輸出地有極大的提升,成為輸出地人們的榜樣,成為推動人口流動的巨大推力。
二、韶關市未來人口發展布局
基于國內外發展環境及韶關市發展情況,韶關市人口流向的總趨勢將圍繞“一心五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和人口空間分布模式。地處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市,其主城區由湞江小島和武江西聯兩大經濟區域組合而成,圍繞主城區的曲江區中心,韶關市學院片區、白土工業園、茨姑塘五個經濟組團依次扇形展開。韶關市主城區是包含行政服務中心、商貿購物中心、交通客運樞紐等功能的綜合組團,主城區人口約80萬人,建設用地77平方公里。近年來,新開發的芙蓉新城與老城區組合,構建形成新老雙核集成的中心主城區,將芙蓉新城設置成為高鐵交通樞紐融合行政服務中心,配套商貿中心的新城區?!败饺匦鲁?,衛星城鎮”作為未來韶關市人口流向的兩大主要目標區。
(一)芙蓉新城的人口流向目標區
韶關市規劃新城區為芙蓉新城,位于韶關老城市區的西南位置,距離主城區約10公里。芙蓉新城規劃面積約20平方公里,能夠承載約25萬人生活購物。芙蓉新城駐入有保利集團、恒大集團、碧桂園集團、保能集團、行政服務中心、市第一人民醫院、市公安局等單位,形成集韶關市政治、經濟、文化新中心于一體的新型城區。韶關市芙蓉新區是韶關城區擴容提質的主戰場,依據新城“粵北中樞、旅游基地、城市核心、宜居家園”的總體規劃定位,其發展策略定位為“江山環城、中心聚城、濱江興城、社區營城、碧水串城、文化識城”六大空間發展策略。
芙蓉新城將形成“一心一帶雙軸雙網三片”的空間結構?!耙恍摹笔侵感鲁侵行?。借助高鐵與濱水環境,集中安排商務、酒店、商業、大型文化設施,發揮集聚效應,打造新城現代服務中心,分擔老城職能,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一帶”指濱江公共活動帶。安排休閑、文化、酒店等公共服務功能,是完善開放空間、激發新城活力、展示韶關市特色的城市客廳,使城市生活回歸濱江地區?!半p軸”是指居住區服務設施軸。新城形成東西向和南北向兩個服務設施軸,寬度為一個街坊,為新城內的居住社區提供便捷、均好的服務?!半p網”是指水系與綠地景觀網絡。梳理現狀水系,形成串聯新城中心、居住區中心與開放空間,溝通外圍自然空間的綠道系統,發揮生態、休憩功能,形成“網絡+節點”的綠色開放空間系統?!叭笔侵竿暾木幼^。圍繞中心區,在新城中心的北部和東部安排居住組團,按“新城-居住區-小區”分級組織居住功能,根據規模提供良好的配套設施與環境,創建宜居社區。
芙蓉新城將形成三大居住社區——保利、恒大、碧桂園。這三大居住社區規劃6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將可容納人口18萬,是芙蓉新城的主要人口。
(二)衛星城鎮的人口流向目標區
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文件提出的“培育三大增長極-韶關都市區”。一方面,通過推進仁化、乳源、始興三大衛星城建設,以強化交通、整合旅游產業鏈等措施,強化都市區對于樂昌、南雄等其他次中心的服務和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以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為主體開發丹霞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基于優質禪宗文化的南華寺開發禪宗文化旅游區,基于南嶺森林公園開發南嶺生態旅游區,基于珠璣古巷開發珠璣歷史文化旅游區等眾多歷史文化旅游的建設項目,形成旅游產業集聚效應,打造環丹霞山旅游產業園,培育發展綜合性旅游產業園。
城鎮化水平一般用城鎮化率來表示,即城鎮常住人口占常住總人口的比重。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韶關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基于新型城鎮化進程,未來韶關市將把部分農村人口向中心鎮、中心村集中,讓農民搬進樓房,將中心城鎮建設成為衛星城鎮。為此,需要大力推進各縣區的地方經濟和縣域城鎮化發展。作為衛星城的中心城鎮建設,應該不斷完善城區基礎設施(道路、燈光、水利等)、公共服務設施(教育文化、醫療救助、商業金融等)和景觀美化(公園、樹木等)。衛星城鎮及各區縣要以特色資源(樂昌馬蹄、始興楊梅)與特色產業(新豐溫泉、南雄化工、仁化旅游)開發為抓手,提高縣區城鎮產業競爭力,以吸引鄉村人口回流;并適時與地區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相結合,逐漸形成“中心城市—衛星城—衛星城鎮”三級城鎮體系,一同促進新時代下韶關新型城鎮化的有序穩定發展,以加快推進廣東省北部地區具有生態特色的綠色城鎮化的建設,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三、韶關市未來人口發展政策
(一)區域合理分區
依據人口特征以及地區產業的特點,統籌規劃韶關市各區縣人口發展策略,將其分為人口限制區域、人口疏散區域、人口穩定區域和人口聚集區域等四類區域。
人口限制區域主要依據是以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為主體開發的丹霞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基于優質禪宗文化開發的南華寺開發禪宗文化旅游區,基于南嶺森林公園開發的南嶺生態旅游區,基于珠璣古巷開發的珠璣歷史文化旅游區等區域,由于這類區域人口較為集中,其產業生態需要得到保護(地質公園、文化公園),為此需要嚴格控制人口流動,并且有序地采取強制性人口退出機制。
人口疏散區域主要涉及武江區和湞江區,這兩個區域人口相對集中,導致人民生活不便,尤其是出行較為困難,這時就要求這兩個區域實施人口向其他區縣疏散轉移。
人口穩定區域主要涉及曲江區、仁化縣、乳源縣和始興縣,這四個區縣人口數量基本穩定,但由于產業形態不一,為此可以實施適當調研區縣人口城鄉分布策略。
人口聚集區域涉及芙蓉新城、樂昌市、南雄市,這三個區市由于人口呈現較少態勢,需要擴大縣市環境容量,切實提高城鄉基礎設施水平,提升人口吸納能力,為此這類區域應該實施遷入人口的策略。
(二)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
在我國,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農村人口流動與轉移的重要推動載體,與農業現代化進程一樣,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角色十分重要。針對我國當前農村實際情況分析,如何改變當前鄉村粗放經濟方式,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經濟走集約型發展道路的進程,是擺在我國“三農”問題的一大重要命題。有較多學者認為,發展城市群經濟,將城市群作為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可以將有限的資源在較大的范圍、以較快速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并且可以形成輻射作用,以帶動城市群中各個城市內部經濟發展。
眾所周知,城鎮化進程中離不開產業和人口,城鎮化水平的高低代表著產業聚集程度和人口聚集程度,一般說來,城鎮化水平高,產業聚集程度就高。因此,作為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市就需要針對各區縣的產業狀況,挖掘產業發展潛力,不斷提高區縣的產業競爭力,為人口聚集提供產業保障;而城鎮化下的產業聚集程度越高,就為人口聚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圍繞產業不斷完善產業外部環境,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向產業聚集地轉移;同時,還可以結合廣東省產業結構轉移戰略,不斷推動韶關市區縣產業結構優化,最終實現產業和人口有機融合。
(三)重視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素質
正如上述提到新型城鎮化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在于產業和人口,當產業優化到一定程度時,人口素質就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力。各地方政府也充分認識到了人力資本在城鎮化建設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限制性作用,為此出臺了相應的教育技術培訓措施,多方位、多層次對地方產業所需的職業技能進行培訓。一方面提高了流動人口素質,另一方面為地方產業提供了技術人才。有較多學者認為,欠發達地區人口遷移流動時不應僅僅只關注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資,還需要關注農村女性以及勞動主體子女教育問題。為此,針對我國當前農村女性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現狀,一方面,各地政府可以開設夜校以及職業技術學校,以提高農村女性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技術學校教育提高農村女性產業技術水平,以達到穩定家庭地位和經濟社會地位。
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各地教育培訓狀況及人口素質現狀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認識到發展教育培訓的經濟功能和投資價值,并將教育培訓工作質量和效果作為考核指標,列入各級干部的目標責任制,保證農村地區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程名望,史清華,許潔.流動性轉移與永久性遷移:影響因素及比較——基于上海市1446份農民工樣本的實證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4,(7):63-71.
[2]? ?鄧羽,劉盛和,蔡建明,等.中國省際人口空間格局演化的分析方法與實證[J].地理學報,2014,(10):1473-1486.
[3]? ?崇維祥,楊書勝.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05-113.
[4]? ?王桂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發展的幾個特征[J].人口與經濟,2004,(4):1-8.
[5]? ?王桂新.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與東部地帶的經濟發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1):19-28.
[6]? ?聶普焱,謝杰.廣東省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2,(5):65-66.
[7]? ?羅明忠.廣東農民進城決策因素與群體特征分析[J].嶺南學刊,2012,(1):82-86.
[8]? ?王澤強.鄉—城人口遷移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基于“年齡-遷移率”的定量分析[J].西部論壇,2011,(6):27-33.
[9]? ?雷光和,傅崇輝,張玲華,等.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變化特點和影響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J].西北人口,2013,(5):1-8.
[10]? ?白先春,凌亢.提高人口統計數據質量的對策研究——以人口遷移統計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1,(12):113-116.
[11]? ?胡雪萍,康遠志.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與城市定居意愿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1,37(19):76-79.
[12]? ?孫林,田明.流動人口核心家庭的遷移模式分析——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視角[J].人文地理,2020,35(5):18-24,140.
[13]? ?吳曉華,張克克.家庭生命周期視角下中國城鄉人口流動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9,(3):5-13.
[14]? ?王建順,林李月,朱宇,等.典型城鎮化地區流動人口流動模式轉變及其影響因素——以福建省為例[J].南方人口,2018,(6):1-9.
[15]? ?何丹,陳小兵,邵寧寧.流動人口家庭遷移及家庭居留的影響因素[J].城市問題,2016,(12):94-103.
Study on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Less-developed Regions
— Taking Shaogua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Liqun
(Business School,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China)
Abstrac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will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it is also a proble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overall social situation. Taking underdeveloped are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mobility, and takes Shaogua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utur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ideas of Shaogua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Shaogua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bette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haoguan and fast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less-developed regions; population migration; demography; development strategy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