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 要]文章通過聚焦物流行業人才需求,針對校企合作合而不融、校企雙方責任劃分不清、教學評價單一片面、改革成效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提出通過搭建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探索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路徑,為打造服務廣西、面向東盟的物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為高校物流專業教學改革提供示范。
[關鍵詞]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校企融合;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4-0126-05
一、區域行業現狀與國家政策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加快構建“三大定位”新使命新任務——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1]。廣西“三大定位”的核心是開放,通過發揮廣西近1600公里海岸線和面向東盟的優勢,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的全方位開放發展格局,以廣西為支點撬動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的開放發展;首要任務是互聯互通,推進內聯外通建設,堅持海陸空并舉,加快建設海上東盟、陸路東盟、銜接“一帶一路”、連接西南中南、對接粵港澳“五大通道”,提升通達水平;打造中馬“兩國雙園”、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文萊—廣西經濟走廊、中泰崇左產業園和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等一批交流平臺,不斷強化與東盟在產業、經貿、能源資源等多領域合作[2]。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新任務,廣西構建“雙通道、六樞紐、四軸帶、多門戶”的發展空間格局,需要加快在國際國內物流通道、港航物流、空港物流、冷鏈物流、物流園區、倉儲配送、多式聯運、物流服務信息平臺等領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但廣西智能物流裝備制造、智能物流信息系統研發企業數量較少、技術較為薄弱,還不能滿足廣西智慧物流建設的需求。智慧物流產業學院的設立,能夠促進廣西物流產業技術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西部陸海新通道、廣西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廣西物流產業將會得到更快速的發展。但目前廣西高校面向智能物流信息系統、智能物流裝備制造和具有國際視野的智慧物流與供應鏈規劃設計等領域培養的人才比較少,無法滿足廣西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3]。依托國家一流專業群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智慧物流產業學院,發揮高校師資和企業資源優勢,是培養高素質智慧物流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的建設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校企協同育人、產教融合。2021年,南寧師范大學物流管理與工程學院、物理與電子學院和廣西現代物流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廣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南寧云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物流管理、電子信息工程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三個專業產教融合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在辦學初期還存在一些亟須改革和調整的事宜。
(一)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校企合作合而不融
南寧師范大學智慧物流產業學院與5家企業存在合作關系。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投入精力及資金較多,但大多合作企業參與度不高,大部分企業只愿參與頂崗實習、吸納就業環節,而不愿意全過程參與辦學。部分參與辦學的企業雖然愿意付出,參與意愿強烈,但缺乏教學資源及教學管理經驗,沒有掌握教學規律等。企業教師參與的水平不高,并不能完全勝任教學工作。更為突出的問題是,課酬較低,難以吸引企業教師參與課堂教學。此外,合作企業在辦學能力、資源、思路上存在一定短板,局限性凸顯。基于此,目前存在的校企合作關系只是合作,而不是真正的融合,沒有真正做到產教融合。
2.學校與企業雙方責任劃分不清
企業和學校是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校獲得深入一線調研的機會和實踐平臺等;企業獲得技術專家的支持和具備創造活力的學生團隊的協助等。在共同獲利的同時,雙方應該形成責任與利益相輔相成的格局,共同承擔相應的責任。現存的校企合作中,并沒有構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管理體系。此外,現存的考核指標主要是針對學校,而針對企業的考核指標較少,學校與企業雙方的責任劃分不清。
3.教學評價單一片面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在建設過程中,教學評價沒有真正做到多元評價,實施的主體仍然是以學校為主,合作企業參與評價不多,沒有構建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式未能凸顯以實踐能力為引領的特點,仍以學生的卷面成績為主,評價方式單一,有關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沒有得到體現。評價內容未能體現以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活動為導向、以專業能力與專業精神為核心的教學評價標準,未能體現崗位能力需求及專業能力要求。
4.改革成效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成立時間較短,缺少完善的改革成效評價機制,難以體現人才培養的成效、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主要精髓(風險共存、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共同發展),沒有真正實現企業、高校通過市場化生產抓住機遇、不斷創新,從而提升自身綜合實力的目標。
(二)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法
1.學科專業建設
(1)學科隊伍向“雙師”型、復合型教師方向轉變
鼓勵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水平。派遣專任教師到企業掛職、開展常規性的企業調研,派遣教師參加各類培訓,以培養“雙師”型、復合型教師。
(2)科學研究向應用研究傾斜
鼓勵教師積極聯合企業申報廣西科技計劃項目中的應用研究類項目等,盡可能多地申報橫向項目。鼓勵教師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積極申請各類專利和軟件著作權。
(3)培養學生軟件開發能力和大數據處理能力
在現有學科競賽基礎上,舉辦智慧物流、軟件開發方面的學科競賽,培養學生智慧物流相關軟件的開發能力、智慧物流相關大數據的處理能力。
(4)推動學科競賽和專業教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模式
將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與學科競賽實踐活動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學生智慧物流規劃設計能力、智慧物流市場運作能力、智慧物流相關軟件開發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
(5)加強與合作企業共建實習實踐基地
在原有實習實踐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共建更多實習實踐基地。例如,與欽州市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建智慧物流實習實踐基地,與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共建智能物流裝備實習實踐基地。
2.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
(1)以合作為契機,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
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促進企業導師和校內教師深度合作。培養對象上,按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青年教師、企業教師分類培養,爭取每年培養8名“雙師”型教師;培養內容上,按理論與實踐、專業建設、教學與科研等方面進行培養,在提升教師專業服務產業能力的同時,引導教師結合產品服務項目和產品開發設計項目組織教學,真正做到帶著問題進行教學,使教學目的更明確,教學效果更有效;培養方式上,鼓勵企業教師進課堂,與學校教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學校教師進企業和企業教師共同完成企業教學,學校教師和學生參與合作企業的服務與產品研發,使學校教師真正深入企業。
(2)以項目為載體,進一步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科研能力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探索企業在運輸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形成研究項目。學校教師可利用自身的專長申報相關的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進一步掌握行業最新的技術,并把最新的研究理論反饋給企業,為企業解決問題提供理論支持。企業提供實踐平臺、實驗數據、實驗平臺等,助推“雙師”型教師科研能力提升。
(3)以產業為平臺,提高“雙師”型教師的社會服務水平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鼓勵專業教師到企業中頂崗實踐,邊實踐、邊教學。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管理,通過理論學習、一線服務、生產體驗、管理感受,融“教、學、做”為一體,使專業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企業和社會需要,促進所培養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同時提高“雙師”型教師的社會服務水平。
3.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
(1)立足廣西物流,輻射東盟產業
與廣西現代物流集團攜手,立足廣西,共同打造面向東盟的“中國—東盟供應鏈一體化智慧物流產業孵化中心”,加強物流人才培養與交流,承擔政府應急任務。
(2)依托信息技術,打造智慧物流
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西南地區的產業布局為契機,共同推動建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廣西)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與服務基地”,加強在光電子和光通信、軟件與信息服務、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產業和應用領域的合作,打造面向東盟的國際科技人才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與產業化基地。
(3)深化物流改革,探索創新視角
充分發揮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多維協同育人平臺的作用,實現校企合作落地生根,組織推動與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共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教育一體化基地。
(4)面向企業急需,培養創新型人才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將與南寧云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基于區塊鏈及大數據的廣西糖業大數據云平臺,開展集商流、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務、質檢為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示范教育,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技能、開拓精神的培養,構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現代物流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5)研發物流裝備平臺,促進成果轉化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將與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打造“智能物流系統與裝備制造人才創新創業培養示范平臺”,開展大學生創新項目對接、創業成果孵化。
4.管理體制機制建設
(1)構建“兩制三育人一體系”教學組織模式
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擬構建“兩制三育人一體系”教學組織模式。“兩制”即現代學徒制和學分制[4]。立足廣西,面向東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精準對接北部灣經濟發展需求,滿足智慧物流產業集群建設需要。按照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崗位成才”人才培養要求,大力開展學分制改革,以產教融合為契機,制定學分互換認定管理辦法,通過參加企業項目開發、創新創業訓練、社會實踐、行業技能競賽、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等實踐項目進行學分認定等。“三育人”指培養學生具備對接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能、促進產業轉型的創新創業能力及長遠發展的綜合素質[5]。“一體系”指采用多元主體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準確把握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科學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構建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2)健全師資培養機制,完善改革成效評價機制
隨著高等教育逐步由規模建設向內涵建設過渡,高校教師也正實現由封閉型、單一型、專業型向開放型、綜合型和復合型轉變。智慧物流產業學院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了“雙贏”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旨在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智能物流系統開發、智能物流裝備制造和智慧物流規劃設計人才;建成了面向東盟的,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完善了《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教學環節過程管理規定》《智慧物流產業學院企業教學管理辦法》《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改革成效評價機制》等規章制度,形成了“學校、企業、學院”協同管理的閉環式教學質量保障運行機制,達到了教學管理更加規范、教研水平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教學成果逐漸增多的效果,體現出了改革后人才培養的成效。
(3)以校企融合為契機,發展兼職教師隊伍與實踐基地
根據智慧物流產業學院的實際情況,設立特聘教授崗位,將企事業單位的技術權威人士納入學院的專業教師隊伍,實現專業教師隊伍知識技術與專業規劃同步發展,甚至超前,并以此不斷激發專業教師自覺提升業務水平的熱情和動力。另外,兼職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企業開展實踐教學等,真正做到改變高等院校專業教師隊伍中兼職教師比例小、教學質量不高的現狀,主動創建兼職教師人才儲備庫。
三、應用成效分析
(一)構建了多維立體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面向產業轉型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以強化學生職業勝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聯合企業開展“務實踐行”培養工程之“超導”任務模式訓練營,訓練營能力提升框架如圖1所示。以“綜合改革、創新發展、多維立體、協同育人”為理念,以培養學生職業基礎能力、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五個方面的能力為目標,形成了專業知識、學校通識、“能力本位”、創新創業特色四個層次課程體系,結合教學指導支撐平臺與能力培養實踐平臺搭建了多維立體協同育人總體框架(見圖2),并基于此構建了“54321”人才培養模式,即能力培養“5核心”、課程體系“4層次”、素質提升“3模塊”、管理機制“2結合”、支撐保障“1平臺”。
(二)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2021年,物流管理、電子信息工程兩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立項,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獲批校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立項。近3年,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先后獲省級教改項目立項8項,出版教材和相關專著11本,發表教改論文18篇;獲國家科學基金項目13項(自然科學項目10 項,社會科學項目3項),省級一流課程6門;發表SCI/SSCI論文50余篇,獲授權專利11項,軟件著作權30個;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西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相關教學改革成果推廣應用到10余所同類本科院校、10余所相關職業院校、20余家物流企業。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建成了23個實驗實訓室,建設了20個企業實習實訓基地。
此外,智慧物流產業學院與合作企業聯合舉辦“互聯網+”創新設計大賽,旨在通過大賽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水平,為企業培養和輸送更多兼具創新、研發、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近3年,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專業學科競賽,先后獲得國家級獎11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40余項。
(三)學生從事本行業相關工作成效顯著
2018—2020年,智慧物流產業學院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如表1所示。從數據中可見,雖然有些專業就業率有所下降,但專業學生從事本行業相關工作的比例逐年提升,進一步體現了智慧物流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多方協同育人的教育教學改革成效。
四、結語
本文從學科專業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探索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了服務廣西、面向東盟的智慧物流人才培養基地,實現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真正體現改革后人才培養的成效。
[ 參 考 文 獻 ]
[1] 呂勇.以“三大定位”新使命推動廣西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J].當代廣西,2020(21):18-19.
[2] 龍慧蕊,金向德.“三大定位”新使命 “五個扎實”新要求[EB/OL].(2019-05-07)[2023-06-07].https://www.56-china.com.cn/show-case-1987.html.
[3] 朱麗妮.廣西物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22(23):18-20.
[4] 王淑文.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的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22(5):49-54.
[5] 陳欣穎.三育人視角下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華東紙業,2022,52(1):73-75.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