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風梅
【摘要】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近年來,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教師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教育理念由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在我國小學教育實踐中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基于此,文章探討如何將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從而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促使學生通過數學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生活素材;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引 言
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學生形成良好思維習慣及能力的過程.如何建立數學抽象思維,對學生而言是其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需要經歷的第一個挑戰,而如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法則、公式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具體問題,需要學生運用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這是其需要面對的第二個挑戰.生活素材,具體而言就是生活中所包含的自然、文化、社會素材,其以具體的現實生活元素為載體構成人類生活的具體形態.數學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于人類對現實生活的抽象,是對生活中各個元素的抽象性描述.筆者認為,通過實踐將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應對以上挑戰,并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生活素材教學概念
首先,生活素材教學強調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有意義的數學理解.教師通過引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購物、旅行等,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動機.其次,生活素材教學鼓勵學生通過探索和發現主動構建數學概念和規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探究性的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素材中提煉出數學模式和關聯,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最后,生活素材教學注重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通過解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如計算商品價格、制作日程表等,可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策略
為提高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中及課后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課前通過生活素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一階段數學學習具有基礎性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后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同時,小學數學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本身具有一定難度,其抽象性的特質會導致學生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故學生能否保持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關系到數學教學的效果.因此,在課前預習及準備階段,教師要選用合適的生活素材,以其為背景及學習要素,將數學知識進行多樣的、生動的、生活化表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課中強調構建生活素材和數學學習的聯系
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將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元素相聯系,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即以具體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看待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從而激發其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學生喜歡的動畫短片,如《怪物數學小分隊》《數學荒島歷險記》《數學小先鋒》等,并對其中蘊含的相關數學知識進行提問,從而將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和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構建生活元素和數學學習的聯系.
(三)課后引導將數學元素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
教師在課后階段應廣泛運用學生所處生活場景中的素材幫助學生鞏固已經學到的數學知識,將其在課堂中學到的抽象知識遷移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形成正向循環,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同時,教師可設計一定的課后調研問題,為學生的探索指明方向.例如,在教學“最大數、最小數、平均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附近商店不同商品的價格,再在課堂上對其調查的商品價格進行提問,讓其對同一個商品的價格進行排序,從而直觀感受最大數、最小數在生活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計算出平均數,從而更好地理解以上各個概念的實際意義,構建起生活元素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聯系.
三、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具體實踐
在確定課前、課中及課后的教學策略后,下面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例探討將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發掘合適的教學素材
教師在教學前要將學生已學習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在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中時,教師需要思考融入的素材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還需要進行提前預演.因此,教師在展開具體的數學知識教學前,還需要與學生進行積極溝通,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行為特點,了解學生的興趣及喜好,并將這些具體的特點作為教學設計的起點,與相關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相結合,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發掘合適的生活化素材,并結合具體知識點準備多樣化的生活場景.
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探索圖形及圖形運動”時,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引入生活常識,如“為什么跑道是類似橢圓形的?”“為什么屋頂的形狀會因為地區不同而有差異?”“文具盒的主要形狀為什么大多是長方形?”等,這些問題都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是教師用數學思維挖掘生活素材的一種體現.教師通過上述問題可以讓學生拓寬思維,積極思考,不僅能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還能讓學生真正做到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打造生活化課堂氛圍
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數學教學中嚴肅的教學言語,轉變說教式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發散思維的環境,通過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教學,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學習,并暢所欲言.
例如,在教學“1~5的認識及加減法初識”時,教師可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課程的引入環節,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吃過糖果嗎?”學生會齊聲回答:“吃過.”接下來,教師可手拿一把糖果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叫‘多了少了.你們猜我這里有幾顆糖?”如學生說5顆,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回答“多了”或者“少了”,直到學生猜對為止,可多進行幾輪游戲,擴大學生的參與范圍.教師通過“糖果”這個生活化素材,并結合簡單的課堂游戲,讓學生通過糖果數量的變化識別了數字1~5,并通過“多了”“少了”的簡單表述深入了解了加減法的基本運算法則,還通過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和興趣.
(三)設置生活化的預習內容
預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學生對陌生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的最佳方式.教師應該放大生活素材在預習中的作用,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的聯系充分展現出來,打消學生對新知識的畏懼心理,讓學生積極探索,勇于提問.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超市進行商品選購,并且將所購買的商品價格記錄下來,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此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等工具展示人民幣的基本兌換規則,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民幣的含義和價值.
又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學生參與買菜活動,在采買過程中先估計菜品的具體質量,再把估計質量和實際質量的數據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教師安排學生分享買菜經歷,從而快速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斤”“兩”等計量單位進行有效理解,做到學以致用.
(四)結合教學內容引入生活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導入多元化的生活素材,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融入生活素材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在課堂上運用問題思維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本課教學內容具有天然的引入生活素材的優勢,因為鐘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物品,故教師在安排這一課的內容時,可讓學生提前準備一個鐘表.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鐘表的結構,讓學生親身體驗撥動指針產生時間變化的過程,還可以在鐘表上設置不同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提問:“請同學們看鐘表教具上的時間是幾點?”如此將生活化的素材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中,可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此外,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課后作業,比如讓學生用手機拍攝相應時間的鐘的照片等,從而更好地鞏固和強化所學的知識.
(五)創新作業模式,將生活素材融入課后作業
傳統的作業以練習冊為主,學生往往將做作業當成負擔,部分學生還容易產生抗拒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低年級的學生制訂自主導學方案,充分將生活素材融入課后作業中.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里找出三角形的圖形,借助尺子等工具進行測量,并結合三角形面積的相關知識計算其面積,在運用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體會數學的魅力.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將簡單的內容交給學生自學,并布置相關的學習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利用問題意識解決數學問題.
又如,在教學“統計圖”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學簡單的統計內容及統計術語,如讓學生在當日的報刊上尋找涉及的統計概念,并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通過將生活素材和導學內容相結合注入課后作業,學生感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
(六)利用生活實踐引領學生學習數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運用一些更加生動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后,教師則需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促使學生在“探究—發現—再探究—吸收”的過程中更好地領悟數學的內涵,促使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數學能力得到提升.在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明白數學實際上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到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有時就需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進行學習,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有所感知.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的簡單運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超市購物的場面,讓每一名學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導學生思考收款的過程中營業員該如何找錢.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但是無論哪一種方式都能夠促使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進而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課堂不是數學知識的唯一來源,生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來源.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促使自己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與此同時,當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具體的生活實踐活動相結合時,他們往往會在內心產生對數學的喜愛之情,從而對數學學習會有更高的積極性.由此可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更多的是知識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運用辯證的思想思考問題,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以及價值觀,更能夠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
(七)鼓勵學生應用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的知識主要源于課本,他們對于數學缺乏立體化的認識,所以很難將數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場景,促使學生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拼搭積木建房子,然后讓學生思考誰的房子面積比較大,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房子的面積進行計算,引導學生將房子劃分為不同的形狀,分別進行計算,最終教會學生各種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多邊形的計算方法,而且能夠熟練地將知識運用在生活情境中,從而培養主動實踐的意識,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結 語
近年來,新課改對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讓學生在已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吸納新知識的過程,故生活素材的運用可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因此,教師將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加強對生活素材的運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文彩.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探析[J].教師,2019(27):57-58.
[2]陳騫.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探析[J].科技資訊,2020,18(10):126-127.
[3]傅琳琳.生活素材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路徑[J].求知導刊,2023(17):41-43.
[4]郭超瓊.試論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如何巧用生活化素材[J].考試周刊,202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