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壽
【摘要】“雙減”政策為小學階段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減輕小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通過數學學科教學的提質增效,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文章分析了“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積極作用與存在的問題,并從多角度論述了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策略,以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引 言
“雙減”政策旨在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小學數學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很容易為學生帶來極大的學業壓力,教師應打破這一現狀,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內進行數學學習,通過高質量的教學手段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進步與提升.
一、“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積極作用
(一)有助于減輕小學生數學學習負擔
“雙減”政策的落實有效地遏制了傳統教學模式下“題海戰術”這一教學策略的發展,教師不再一味地進行學生“量”的積累,而更加著眼于“質”的提升.數學學科一直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學內容的強邏輯性和抽象性特點,需要學生不斷地打破思維慣性,進行深度的思考和學習.
傳統模式下大部分教師選擇通過重復講解進行數學教學,認為只要進行足夠數量的試題訓練就能實現知識技能的掌握,但實際上這種教學模式抑制了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容易導致小學生出現數學學習的厭煩心理,不利于小學生數學學科的長遠發展.而“雙減”政策的推行,對學生的作業時長和作業質量有了明確的規定,教師應進行精準化數學教學,以實現小學生學習質量的進步,有效減輕小學生數學學習負擔.
(二)有助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提質增效
“雙減”政策的核心概念就是實現小學教師教學質量的進步和提升,通過小學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使小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到高回報的數學學習和能力提升;通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數學學科綜合能力的進步.
“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將不必要的教學任務進行了合理的刪減規劃,有效結合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人特點開展個性化、針對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安排,幫助小學生針對自身學習短板進行專項的鍛煉和提升,從而促使小學生學習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有助于小學生身心健全綜合發展
“雙減”政策最顯著的成效之一,就是保障了小學生休閑娛樂的權利.傳統模式下小學生的課余生活被繁重的課業任務和無窮無盡的校外培訓所充斥,學生沒有休息的時間,甚至連睡覺時間都有所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產生厭學心理甚至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學生需要一定量的體育鍛煉和充足的睡眠時間,這樣才能實現小學生大腦和身體機能的鍛煉.“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實能夠有效解決小學生睡眠不足、缺乏鍛煉、體力下降的問題,有效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全綜合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手段未能及時革新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和落實,學生學業負擔的確已經有了顯著的減輕,隨之而來的是學習質量和效率的下降.這一教學問題主要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手段未能進行及時革新,在減輕學業負擔的同時沒有高效高質的教學活動填補空缺,導致了學生學習效果有了明顯下降,并不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和時代人才培養的期望.
許多學校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時僅僅關注到了政策中教師被禁止的行為,而沒能深入研究和落實教師要求,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仍然采取著傳統的授課模式,導致數學學科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增強意識.再加之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少,導致了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效果的退步.
(二)數學作業質量不佳
在“雙減”背景下,許多教師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質量不高.隨著作業減負的落實和推廣,小學生的作業總量顯著減少,這也對作業設計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許多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未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僅僅對教學重點內容進行枯燥傳統的數學書面作業安排,這難以有效發揮作業的診斷和促進職能,學生也無法從數學作業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和鞏固,從而影響了小學數學學習質量和數學學科綜合水平的發展與提升.
(三)課后服務質量不高
對于學校課后服務,許多學校并沒有進行足夠的重視,錯誤地將其視為“托管”時間,而忽略了課后服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應科學利用課余時間,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拓展課后服務渠道,促進小學生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策略
(一)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課堂
在小學教育階段融入信息技術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教育導向之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師也應積極探索數學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方向,緊握時代脈搏,從而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幫助教師對教學重難點內容進行解構和展現,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來,從而實現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進步,幫助“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和推進.
例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時,可以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數的演示和講解.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起步階段,抽象能力相對是比較弱的,部分學生難以通過文字和語言的描述理解分數的本質和內涵.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蛋糕等分、分方格等方式進行演示,將一個完整物體進行等分,讓學生了解分數的價值和含義.
又如,教師在進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這節課的教學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開展信息化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運算律和運算法則進行回顧,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知識點進行串聯和整合,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培養小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復習能力,有效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科綜合水平的提升.
“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索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新道路與新方法,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將枯燥的數學課堂生動化,將晦澀的數學知識具象化,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學生數學學科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普遍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許多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卻忽略了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的安排,將教學活動禁錮在課本之上,導致學生體會不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難以感受數學學科的獨特魅力.教師應注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元素的體現,通過數學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引導小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嘗試利用數學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小學生數學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這節課的講解時,可以引入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班級學生運動情況的統計,包括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每周的運動次數和運動時長,最常采取的運動方式等,通過圖表的方式將學生的課余運動情況進行直觀系統的呈現.教師還可以通過數據調查運動量與學生身體素質的關系,從而呼吁學生強身健體,加強日常的體能鍛煉.
這樣通過一場綜合性質的數學實踐活動,有效實現了小學生數學統計和運算兩方面的練習,培養了小學生的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數據意識和健康意識,實現了小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小學數學分層化作業設計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全面壓減數學作業的數量,確保小學生書面作業能在校內完成,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這樣,教師就需要充分發揮作業的診斷、鞏固和學情分析的教學功能,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和年齡特點設計符合教育導向的高質量作業.為此,教師可以進行分層化作業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短板,進行針對化、個性化的數學作業安排.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講解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作業安排,盡可能地讓學生處于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同時進行高效率的數學學習.
對學困生而言,教師應著眼于學生基礎知識內容的鞏固.這一部分學生普遍學習基礎不牢固,對于多邊形的基礎概念掌握不明晰,難以進行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師在進行此類學生的作業設計時應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的保持,從基礎知識內容入手,逐步進行作業難度的深入,幫助這一層次學生鞏固好數學基礎,跟上教學進度.
對中等生而言,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專項作業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短板和漏洞進行作業安排.這一層次的學生一般是某一知識點掌握不牢固或某方面能力比較欠缺.教師應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作業設計.如計算能力較弱的學生就側重于復雜計算作業的安排,梯形相關知識掌握不牢靠的學生,就安排包含此類知識內容的作業試題等.這樣讓學生的作業落實到學生欠缺的部分中,有效實現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進步和提升.
對優等生而言,教師則應注重拓展內容的安排,作業試題要注重綜合性和靈活性,著眼于學生思維的開發和鍛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作業的挑戰性,使其數學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從而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高.
分層數學作業設計,能夠有效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原則,減少不必要的作業安排,有的放矢地進行數學學習和提升.教師應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落實分層作業設計,從而實現每一名學生數學能力的進步.
(四)小學數學多樣化課后服務
課后服務是在“雙減”政策中需要教師重視起來的環節.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的教學資源,有效實施多樣化的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課后學習需求.教師還應制訂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拓展課后服務渠道.
例如,教師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小學數學課后服務.教師可以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定期開辦數學科普講座等,通過有效利用課后時間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科的綜合素養.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帶領學生進行數學趣味活動,如教師可以進行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怎樣滾得遠”這一數學趣味實驗,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內容和技能開展趣味活動,從而促進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結 語
綜上所述,對于“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應著眼于自身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通過信息化、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安排以及分層化數學作業設計和多樣化的課后服務安排,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從而實現小學生數學學科綜合能力的進步,以及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筱晴.“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討[J].小學生(上旬刊),2023(11):46-48.
[2]苗佳昕.創新增效,控量減負:“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23(2):44-46.
[3]楊小敏.“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智力,2023(22):116-119.
[4]嚴琦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3(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