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社會教育及傳播工作是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伴隨著博物館教育職能的強化以及“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提出,社會教育及傳播已經逐漸成為當前博物館的核心工作。在新時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探究社會教育工作實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分析貼合當前現實情況的路徑探究和實踐,旨在對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提出一定的思考和探索,進而扛起新時代文博人使命的旗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博物館社會教育;PBL教育;無邊界宣教
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與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關聯性,在新時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探究社會教育(以下簡稱社教)工作實施“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性和緊迫性,進而明確其發展路徑,這對于整個博物館行業扛起新時代文博人新使命的旗幟具有重要的意義。2019年9月22日在山西太原召開了“全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論壇”,會議強調中國博物館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也面臨著博物館發展同人民美好生活不相適應的突出矛盾。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如何將矛盾轉化為動力,讓“高質量發展”理念融入博物館的社教當中,成為博物館行業服務大眾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一、掌握時代規律,深入領會“高質量發展”重要性
伴隨著文旅融合及相關政策的搭建出臺,公眾與博物館的黏合度逐步升級,形成了良好的社教及傳播基礎。同時,博物館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格局中的文化角色越來越豐富、文化符號也越來越凸顯,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博物館社教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博物館及其遺產資源越來越多地成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根據牛津大學2017年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1],2016年美國博物館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達500億美元,支持了726200個就業崗位,并產生了120億美元的財政捐助。博物館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表現在旅游、文創生活、收藏投資和職場吸引力等方面,而這種吸引力在人才和投資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尤為突出。
(二)博物館越來越多地成為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中的重要元素
在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中,博物館及其遺產資源成為十分重要的城市元素和城市符號。例如,法國傳統工業城市朗斯,經濟不發達,本地居民多為礦工,文化教育比較落后。2012年,盧浮宮朗斯分館落成開館,僅幾年時間就吸引了數百萬人次游客參觀,成功幫助朗斯城市轉型復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放首周客流量近3.5萬人次,讓香港邁向長遠發展,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通過“明星建筑”塑造城市品牌,也是當下博物館在城市轉型中所面臨的挑戰,今后應提升城市在促進本地居民文化融合與交流、社區發展與科普社教等方面的能力,創造宜居、綠色、人文環境。
(三)博物館文化成為提升居民生活福祉的有效渠道
除了關注“傳統群體”,博物館還致力于研究如何使“非傳統群體(老人、特殊兒童、生理和心理困難成年人)”從博物館文化中受益。博物館教育擔當著博物館的第一職能[2],體現了當代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其成果惠及人民群眾,要出現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一線,成為城市文化的窗口。因此,博物館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水平更多地影響著博物館發展成果能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也更多地檢驗著博物館是否堅持人民至上,履行自己在新時代的新使命。
二、“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博物館社教工作實踐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其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工作[3]。結合當下時代背景可解讀為“情動于衷,溢于言表”的構建主義引導方式,即知識并不是通過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引導,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得到。筆者通過梳理以往的文獻資料及總結一線工作經驗發現,博物館社教工作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普通規程,更是關乎展示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進行資源多元整合、拓展多維度發展實踐,已經成為社教工作的優秀方式。筆者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研究:
(一)堅持豐富協同,充分利用PBL教育模式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教授弗蘭克·奧本海默批評傳統博物館“被動的教育方法”[4],并創建了著名的“舊金山探索館”,標志著PBL教育模式在博物館教育中被正式應用。“PBL”是指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提升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家精神和傳播博物館文化。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博物館社教實踐可以與PBL教育模式進行深度融合,創設以問題為導向的社教情境教育,打破傳統博物館學習“我展你看,我講你聽”的桎梏,以學習者為社教主體,從被動接受變身為主動探究。同時,引導學習者在全球化視野下,創設以問道為主題情境的教育行動和施教方法,尋找問題線索和答案。
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習者的探究熱情,而且通過沉浸式體驗,引導其身邊人一起主動參與到探索知識的快樂情境中。“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博物館社教融合PBL教育模式(圖1)能夠引導學習者掌握主動性,并把知識的學習和自身興趣進行結合,在技能培養中能夠通過全球化視野與主動探究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讓博物館社教工作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
(二)注重科技路徑,進行“無邊界社教”
新時代科技賦能遍及寰宇,各行各業依靠數字化技術的路徑,開出了許多時代之花,結滿了科技之果。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博物館社教工作實踐中,博物館應充分利用科學技術,迎合社會發展規律,做好人機交互等新社教方式,全域活化文物資源。博物館通過搭建多元雙向交互通道,使得目標受眾、博物館以及博物館策劃的各種社教形成三方互聯的生態,不再受人員、教具、空間、陳列的局限,打通文博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中,觀眾只要在自己的iPhone上安裝對應軟件,英國廣播公司電臺流行節目主持人詹姆斯·梅恩就成為觀眾在博物館參觀時的專屬講解員[5]。
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依托“互聯網+智能”的亮點層出不窮,其中“5G+XR”是近幾年我國博物館中的科技亮點之一。依托MR電影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通過數字采集,能夠為游客帶來更加新奇震撼的游覽體驗。例如,自然博物館中冰涼有距離感的恐龍化石,通過MR電影技術瞬間變成了活靈活現的霸王龍場景。依托MR實景技術,可以為展覽場館賦能,提供全新虛擬空間展示方式。例如,三星堆博物館打造出品的《古蜀幻地》正是利用了此技術,通過MR實景技術重現了古蜀文明。因此,利用好科學技術資源,讓博物館插上數字化技術的翅膀,逐步完成博物館社教呈現范圍的不斷拓展,真正實現無邊界社教。
(三)遵循未成年人社教特質,進行創新教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指出,博物館開展教育教學要進一步夯實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基石,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體現博物館社教中對未成年人產生的學習成果。但是在博物館當前的社教過程中,與青少年之間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互動機制。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博物館社教工作過程中,我們要提高對館校合作重要性的認知,貼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將社教活動變為未成年人喜愛的“興趣班”,從而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
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博物館社教工作過程中,博物館傳播知識已經不再是從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單方面的傳播,而是雙向交流、共同影響。尤其是面對青少年,參觀講解、陳列展覽這種教育形式已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所以博物館要貼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為其創設四種探究情境(圖2),走近青少年,貼近受眾,提升社教效果。
(四)利用本土資源,凸顯特色社教品牌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不同地域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同樣存在著差別。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就更需要對富有本土特色的資源進行深入發掘,樹立叫得響、立得住的品牌,依托“品牌戰略”,凸顯文博特色。
近年來各大博物館宣教品牌呈發散式、多元式展開的態勢,例如連鎖化歷史教室品牌、華夏古樂展演品牌、暑假少兒活動品牌、講解培訓基地品牌、體驗式教育品牌、“無邊界”教育品牌、利用本土紅色資源黨史宣教品牌等(見右表)。多元化融合、相生相長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在新時代背景下,融合發展猶如“詩”與“遠方”,博物館屬于“文化”、屬于“詩”的范疇,理所應當順應大勢,積極融入“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快步登上新時代的“高鐵”,高速前進,才能更好把“高質量發展”的“詩篇”,傳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遠方”。
三、結語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殿堂,也是未成年人終身學習的社教機構。在博物館“高質量發展”語境下,社教活動將成為未成年人最喜愛的“興趣班”,博物館也將成為未成年人最愛去的樂學殿堂。如果把展覽陳列比作是博物館的骨骼,那社教便是其生命的血脈,它是引領受眾進入博物館創設的空間情境,構建對話古今和詮釋解讀,以及溝通情感語境的平臺,更傾向于設置各種問題情境與現今生活相關的實驗物料來理解自我和他人與周遭世界的過程。“高質量發展”是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必然路徑。
參考文獻:
[1]王喜波.Y公司陳展項目相關方協同管理的改進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9.
[2]丁福利.新時代博物館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在何方[N].中國文物報,2021-12-07(005).
[3]徐伊麗.釋放幼兒的天性 讓幼兒獲得真知[J].幸福家庭,2021(18):41-42.
[4]王師師.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中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5]李宏.國外科技博物館教育理論和方法在我國館校結合中的啟示與應用[C].//顏實.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新時代公眾科學素質評估評價專題論壇暨第二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60-268.
作者簡介:
韓貝貝(1985—),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學歷,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教育及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