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摘 要:由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著的《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這部重要著作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從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態四個維度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不公平現象進行揭露和抨擊,并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給出了消滅不公平現象、構建公平社會的科學、有效的方法和路徑。這些方法和路徑不僅為當時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為我們今天建立和諧中國、進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 公平 社會
《共產黨宣言》發表于1848年2月21日,這部由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著的重要著作對世界影響深遠。該作品是應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主義者同盟之邀,針對無產階級深受資產階級壓迫的不公平現象,激勵全體無產階級覺醒進行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理論依據,透過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態四個維度存在的嚴重不公平現象,對資本主義的丑惡的剝削面目以及虛假的社會繁榮進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揭露和抨擊,并站在共產主義的高度對公平社會進行了重新的建構。
一、對不公平社會的抨擊
(一)經濟領域的揭露與抨擊
在當時社會的經濟方面,勞資關系是最突出的不公平現象,《共產黨宣言》通過三個層面,循序漸進地揭開了資本家的丑陋嘴臉。
在第一層面,馬克思揭示了當時工人階級的“非人”待遇,認為工人此時并不是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而是被作為一種極其廉價的商品而存在。“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賣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貨物一樣,也是一種商品。”[1]他們不得不依靠自身僅有的勞動力換取屈指可數少得可憐的勞動報酬,以維持自身的生存。在第二層面,馬克思指出,作為商品的工人不僅失去了自由和尊嚴,連同通過出賣自身而獲取的微薄的工資也只能勉強維持工人的再生產。這意味著工人雖然在不斷的付出自身勞動,但是這些勞動報酬并不會使得他們有任何發展的可能。在第三層面,馬克思進而直指資本家們的連環剝削徹底阻斷了工人們的發展之路,將工人們牢牢禁錮在資本家為其編制的堅實牢籠中,無法自救。工人在資本家層層剝削之下掙來的微薄工資在生活中還在被排著隊的另一部分人繼續剝削。房東、店主以及當鋪老板等后續剝削者對工人們為數不多的剩余工資虎視眈眈。一環又一環的枷鎖使得工人們想要掙脫剝削、實現自由的希望也在重重困難中破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用冷酷、貪婪、狡詐的手段對工人實行剝削,使得社會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現象。
(二)政治領域的揭露與抨擊
對政治領域不公平現象的揭露與抨擊主要體現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兩者的關系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毋庸置疑,統治階級必然是資產階級,而被統治階級的主要代表必然是工人。《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給出了明確的結論:“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2]“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越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越是剝削更多的公民。”[3]可見,在資本控制的社會中,唯有作為統治者的資本家才是國家的主人,政治是資本家的政治,政治僅僅是資本家用于統治國家、體現統治者思想的工具和手段,維護統治者,即資產階級的利益才是資產階級國家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本質目的。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逐資本而動,利益驅使著資本家漸漸失去了理智,不斷對工人進行肆意的剝削以實現自身的資本積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階段越高,其剝削的本質暴露得越明顯。在這樣的情況面前,可憐的工人“勞而無獲”,由于對資本家經濟上的依賴,工人在政治上必然毫無話語權,政治上沒有主動權的工人則會進一步導致他們在經濟上沒有任何控制權,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中,逐漸形成兩極分化的局面。資本家的財富、權力不斷積累,完全成為社會的掌控者,而工人階級則被禁錮在維持生存需要的泥潭中無法自救并不斷下沉,這樣的客觀現象徹底導致工人與資本家在政治上形成了被支配與支配的關系,不公平顯現無遺。
(三)文化領域的揭露與抨擊
對文化領域不公平現象的揭露與抨擊主要體現在對于意識形態的同化以及以道德淪喪換來的資本快速積累兩個層面。從意識形態的同化這一層面來看,“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4]它把所有職業的不同點都同化為統一的意識形態,讓所有職業的工作者們都認同資產階級為人們指定的認知觀念,即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有有產者和無產者之分,唯有資本是評判一切的標準,將所有的光環都集中在資本的身上,并且控制所有的人都必須承認這一點,并且服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任何的意識形態分支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資本。從以道德淪喪換來資本的高速積累這一層面來看,《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5]在冰冷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對于唯利是圖的資本家來說,用道德淪喪換取資本積累是最可取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中,他們無須損害自身的財產利益、無須損害自身的人脈利益、更無須損害自身的發展利益,他們是高高在上的貴族,在虛假的所謂“公平”的勞資關系中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實質卻是不折不扣的剝削者。他們無視工人們的尊嚴、自由以及權利,在看似“公平”的背后干著慘無人道的卑鄙行徑,對于無產者而言,這無疑是不公平的。
(四)生態領域的揭露與抨擊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資本主義社會快速發展,資本迅速完成原始積累,生態的破壞程度也在快速的遞進。這一點,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得很清楚:“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6]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首先出現在發展比較快的城市中,在工業化的建設過程中,城市中的工廠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廢料、廢氣的排放無情地彌漫在空氣中,使得城市逐步淪為工業化進程的犧牲品。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城市這樣的狹小地區已經滿足不了資本家的胃口,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地域遼闊的農村地區。農村地區成為了城市地區轉化危機的目標地,逐步淪為城市的附屬品,以犧牲自身的方式為城市化進程做出無法選擇的貢獻。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逐步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本國的資源始終是有限的,并且工廠產出的產品需要市場進行銷售,于是,貪婪的資本家們將魔爪伸向了國外,開始了全球擴張。帝國主義的統治者們利用堅船利炮開啟了擴張之路,隨著一場場的戰爭,無數弱小的國家被殖民、被統治,資本得到了迅速地積累,工業化的進程同時得到了推進,但是,生態成為無辜的犧牲者,被資本無情踐踏,成為社會演進過程中的墊腳石,這種超出生態自我調節能力的做法無疑是對生態不公平的對待。
二、對公平社會的建構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態方面的不公平現象,馬克思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公平社會進行了重建,并指出了具體方法和路徑。
(一)無產階級是公平社會建構的主要承擔者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指出:“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但是,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7]由上述針對資產階級社會種種不公平現象的描述可知,在利益驅使下的資產階級已經無法帶領人們追求公平、建設公平的社會,故馬克思將這個帶領人們構建公平社會的重擔壓在了無產階級的身上。這個選擇不僅僅是馬克思個人的選擇,更是歷史的選擇,是社會發展的選擇,是千千萬萬無產者自身的選擇。
一方面,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化的逐漸推進,無產者的隊伍在迅速壯大,許多小型資本的資本商們也加入了無產者的隊伍中。原因有二:首先,小型資本的資本商們在與大資本商的競爭中毫無優勢,不論是原料、加工過程還是傾銷市場都不足以與大資本商抗衡;其次,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許多在手工業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小資本家已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技術優勢,故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加入無產階級的隊伍中。另一方面,無產階級的力量也在不斷凝聚。唯有實現內在的力量凝聚,形成各地、各行業、各領域無產階級團體的力量凝聚,才有可能實現自救。與此同時,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使得工人們的聯系日益密切和便利。正是這種便利的聯系為工人們形成階級與資本家進行階級斗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此外,無產階級的信念也日漸堅定,數量的增加,力量的凝聚促使其想要擺脫剝削壓迫、實現自身解放的理想信念越來越堅定,無產階級自然而然成了改變社會不公平現狀的主要承擔者。
(二)階級斗爭是公平社會建構的前提保證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8]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對立存在著的,并且由于對資本的依附關系,資產階級支配著無產階級,支配著整個社會。故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是互相對立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無產階級進行階級斗爭,維護自身利益,那么,資產階級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即資產階級并不希望無產階級強大,無產階級的強大是資產階級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但資產階級無法控制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向前推進而不斷壯大,資本主義社會想要前進,資產階級想要壯大,其工業化進程繼續推進,在工業化進程推進過程中必須實現工人們的聯合、交通的便利,市場的規模性聚集,然而這些推動工業化進程的必備條件同時也成為了無產階級壯大的必要前提,面對這樣矛盾的局面,資產階級卻無力改變,它既希望通過工業化的迅速推進進行資本的快速積累,資產的迅速聚集,以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但又不希望無產階級在此過程中不斷壯大,擺脫控制,但事實證明無產階級的壯大成為資產階級社會前進的必然結果,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資產階級雖感受到了威脅,但無能為力,只能淪陷在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缺陷中無法自救,是資產階級為這場推翻自身統治的革命拉開了序幕,并且選擇了革命者——無產階級;創造了條件——交通發達;激發了動力——剝削工人,階級斗爭已經成為了反抗剝削、滿足自身需求、實現社會公平的必然選擇,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成為構建公平社會的前提保證。
(三)廢除私有制是公平社會建構的重要舉措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于廢除私有制的必要性以及無產階級對于所有制問題的正確處理方式給出了明確的解答:“廢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關系,并不是共產主義所獨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關系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更……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9]按照人類歷史演進的社會形態一般規律來看,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必然是要在廢除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關系的基礎上實現,這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也不是共產黨人獨創的,這是共產黨人的必經之路。無產階級想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目標則必須分為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奪取政權,第二步通過政權的統治進而實現對所有制關系的變更,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的答案是必須歸無產者所有,這兩步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要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而大多數的無產者們則永久地處于被資本支配的地位無法翻身,在這種不平等的地位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處于對立的階級,階級間的內在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敵我矛盾,必然滋生反抗與革命。而在無產階級統治的社會下,通過對所有制的變革,資本不再集中于少數資本家的手中,而是將其變為公有制的管理方式,平等地屬于社會中的每一個獨立個體,故社會的公平得以保障。所以,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公平社會建構的重要舉措。
(四)共產主義是公平社會建構的最終目標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反動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以及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了批評。
第一,包括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以及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等都是反動的社會主義,他們以“偽善”的方式拉攏無產階級與他們為伍,與壓迫他們的資產階級作斗爭,實則是利用無產階級的力量來保全他們自身的利益。第二,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僅僅是一些改良分子,他們本質上還是資產階級,這類改良分子僅僅想要通過為無產階級描繪美好未來的方式讓無產階級為他們服務,并且還為無產階級制定了利益歸資產階級所有的實踐體系,想要從思想和行動雙方面對無產階級進行全面控制。第三,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倡導普遍的禁欲主義和粗陋的平均主義,這些主張本身帶有純粹空想的性質,不具有實現的可能性。總而言之,馬克思對反動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以及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批評,并認為共產黨人與他們不同,共產黨人想要革命的堅定信念是無堅不摧的,在革命中共產黨人所帶領的無產階級革命在革命勝利后什么都不會失去,失去的只有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失去的只有禁錮他們思想自由、靈魂自由和行動自由的枷鎖,而贏得的將會是自由的明天和美好的未來。所以,馬克思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0]的口號,呼吁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從而達到公平社會建構的最終目標。
三、《共產黨宣言》中公平社會的建構對當今的意義
《共產黨宣言》中有關公平社會的建構對當今我國建設和諧中國以及倡導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對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來說,“平等”“公正”等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早已作為價值引領影響著我們,成為我們國人心中普遍的價值認同。對于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公平的社會價值深深根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實踐,公平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保障,公平社會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場域的主要陣地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舞臺。《共產黨宣言》中對于公平社會的建構是一種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預測,這種預測與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相一致,與顯現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輸出相契合,對于今天的我們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2] [4] [5] [6] [7] [8] [9] [10] [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4,47,30,30,32,28,27,41,6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