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星

[摘 要]技能型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化浪潮下,企業正面臨著信息化轉型的巨大挑戰。為順利實現轉型,企業需要大量復合型、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企業人才需求的新特征,提出信息化轉型對人才素質和專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不同類型企業對人才的差異化需求;其次指出現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如目標與需求脫節、培養方式單一等;最后探討構建在線學習平臺、項目驅動學習、人才培養“生態圈”等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及建立崗位技能等級體系等具體舉措,為企業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信息化;數字經濟;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44
[中圖分類號]F272.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2-0136-03
0? ?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已經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各行各業的發展模式,企業急需大量復合型、高技能的專業人才,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變化。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站在企業的視角,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高技能人才內部培養的新模式,是關系到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本文以信息化背景下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為窗口,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企業人才需求的新特征,剖析現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探索構建符合信息化時代要求的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1? ? ?信息化背景下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1? ?信息化轉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目前,企業處于從傳統模式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階段,經營模式、組織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發生變化,對企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轉型涉及商業模式、業務流程、組織結構、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的變革,需要兼具管理知識和數字技術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企業需要大量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和技術發展態勢,持續創新商業模式和產品服務,為企業創造新的增長點;信息化使企業組織架構趨于扁平化,需要人才跨部門、跨區域協作,人才必須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善于溝通協作,只有這樣,才能打破企業內部壁壘,助推實施統一的信息化轉型戰略;數字技術迭代速度極快,人才必須具備持續學習新技術和應用新技術創新的意愿與能力,企業需要培養掌握數字技能的學習型人才,通過持續學習以適應技術和業務環境的變化。
1.2? ?信息化業務對專業能力的要求
信息化背景下出現的諸如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催生了新的信息化業務模式,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企業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和業務數據,亟須具備統計、計算機知識且有能力處理全套數據的大數據人才,并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商業價值;移動互聯網加速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相關企業須具有網絡營銷能力,懂得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推廣,或精通供應鏈、用戶關系管理的電子商務人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運用人工智能升級業務模式,要求相關人才了解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能夠將人工智能與行業場景相結合,并應用于實際業務中。企業必須深入分析行業趨勢,提前規劃培養模式,大力培養適應新業務需求的專業人才隊伍,這樣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占據先機[2]。
1.3? ?不同類型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差異
在信息化背景下,不同類型的企業由于經營模式和發展階段的差異,對高技能人才也有著不同的需求。例如,互聯網企業數據量大、業務復雜,需要數據挖掘人才進行用戶畫像、精準營銷,云計算技術人才搭建大規模分布式技術系統,產品經理整合資源、制定產品策略;金融企業需要大數據分析師,以開展智能投顧等業務創新,算法工程師開發量化交易程序,區塊鏈技術研發人才引領實現去中心化、分布式的金融業務應用;初創企業需要能快速學習新技術的工程師和產品經理,這類企業業務模式相對靈活,需要工程師能自主學習新技術,快速開發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3]。不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各異,企業必須根據自身業務特點,進行差異化的人才培養。
2? ? ?當前企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企業培訓方式單一,無法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
許多企業的培訓方式比較單一,多為集中式的統一授課。這種傳統的培訓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統一的課堂內容和進度難以適應不同員工的知識結構與學習需求,一些員工可能早已掌握培訓內容,而另一些員工可能難以跟上授課進度。其次,傳統課堂注重理論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員工學習效果欠佳。再次,課堂學習的時間和頻率有限,無法滿足員工的持續學習需要。最后,傳統課堂模式與新生代員工的學習習慣不匹配。由此可見,企業內部培訓方式單一,無法滿足員工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已成為當前培訓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2.2? ?理論培訓與實際工作脫節,阻礙業務能力培養
企業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存在脫節問題,阻礙了員工業務能力的培養。一是培訓內容過于強調理論知識,忽視知識的應用。在實際工作中,員工往往無法將抽象的知識模型與實際問題建立聯系,很難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培訓內容編排沒有充分考慮部門的實際業務需求,針對性不強。
2.3? ?內部人才培養封閉化,無法與外部機構有效連接
多數企業在員工培訓方面還存在培養機制封閉的問題。具體來看,一是企業培訓過于依賴內部師資和課程,外聘培訓師的比例較低,知識來源單一;二是企業較少與外部機構如高校建立培訓合作,內外交流不足;三是各部門之間也存在一定隔閡,員工之間的知識傳播和經驗分享意愿不強。
2.4? ?企業崗位技能要求不明確,員工技能提高缺乏指引
一些企業在崗位設置和人才培養上要求不夠明確、清晰,導致員工的技能提高缺乏系統性的指引。一方面,企業對不同崗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表述不夠明確具體,員工無法清楚判斷勝任企業信息化工作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另一方面,未建立清晰的技能等級體系,各崗位對應的技能標準不明確,員工的技能培養也就缺乏明確的階段性目標。此外,員工技能考核評估機制也不夠規范系統,難以切實反映員工的技能水平。
3? ? ?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
3.1? ?引入在線學習平臺,推行自主學習和遠程培訓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學習者在接收新信息時,需要投入認知資源參與編碼、理解、歸納等認知過程。如果認知負荷超過了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極限,學習效率下降,則需要通過外在認知工具來降低認知負荷。作為一種有效的外在認知工具,在線學習平臺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降低學習者的搜索負荷、記憶負荷等認知負荷,優化認知加工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企業可以建立內部在線學習平臺,上傳企業業務相關的信息化轉型課程,涵蓋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自動化等前沿技術應用培訓,鼓勵員工進行自主性學習與技能提升。平臺后臺收集員工的學習時長、知識內化程度等學習分析數據,以評估學習效果。企業可以選擇面向特定人才群體與課程機構合作,定制數據科學、產品經理等專業在線課程,供核心骨干遠程學習。企業還可針對高潛力員工,購買頂級院校的信息化轉型專業遠程課程,實現彈性培訓。
3.2? ?實施項目驅動學習,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除了理論學習,信息化背景下的企業高技能人才更需要加強實際業務能力的培養。企業可以針對當前所推進的信息化業務,組建轉型項目團隊,團隊由不同部門的員工構成。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員工“邊做邊學”,逐步掌握前沿的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培養數據挖掘、模型建立、系統開發等綜合能力[4]。企業應當為項目設置學習目標,在各個階段進行能力評估,員工也可以互評其他成員的貢獻,總結項目經驗,推舉部分員工分享案例心得。項目驅動學習最大的優勢在于學習與工作相結合,不僅能提高工作積極性,也能快速培養員工解決實際業務問題的能力,其難點在于如何設計適當的項目,既能滿足業務需求,也能匹配培訓目標。因此,企業要充分考慮員工當前知識結構,不斷總結、強化項目設計。
3.3? ?建立人才培養“生態圈”,打造學習型組織
信息時代,企業人才培養不能沿襲封閉的內部培養模式,而要與外部機構形成開放式合作關系,建立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人才培養“生態圈”,打造學習型組織。一方面,企業應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建立內部知識共享平臺,鼓勵員工之間相互傳授工作技能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導師帶徒制度,選拔資深員工作為內部兼職導師,形成協同學習的組織氛圍。企業也可以調整彈性工作制度,給予員工自主學習時間,并將學習成效納入員工績效考核體系,形成持續學習的企業文化,體現構建學習型組織的理念,即鼓勵組織內所有成員的學習與發展,不斷提升整體知識創造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企業需要聯合外部機構共建人才培養生態圈。可以與行業協會、頂級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以“產學研一體化”為合作思路,設立信息化轉型人才培養基地,聘請專家舉辦研修班、開展技能培訓項目等,開闊企業人才視野,汲取多方優質資源,還可以選送核心員工到高校進修深造,促進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知識流動與互融,實現開放式的人才培養。
3.4? ?構建專業化的崗位技能等級體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鼓勵企業對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領軍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薪酬、專項特殊獎勵,按規定探索實行股權激勵、項目分紅或崗位分紅等中長期激勵方式[5]。在信息化背景下,企業可以配合構建系統、標準化的崗位技能等級體系(見表1),明確員工的技能成長路徑,形成規范的人才培養機制。針對不同專業崗位,企業可以設計匹配的技能等級,分段定義,明確規定每個級別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標準,員工需要提交專業水平的職業技能測評證書或相關信息化項目成果,自下而上逐級晉升,級別越高,獨立負責復雜項目、決策事務的機會也就越多。等級體系的建立,體現了崗位技能模塊化和人才培養精準化的理念。在實施過程中,企業要將技能等級體系與現有的績效考核和薪酬體系相結合,對接員工的職級晉升通道,達到指定等級才能負責復雜工作任務,獲得相應的職務提升與薪酬待遇。同時,公司要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幫助員工順利過渡到更高技能等級,配套建設申報制度、審核流程,規范晉升機制。
4? ? ?結束語
人才是企業實現信息化轉型的關鍵所在。企業應順應時代發展,深刻認識信息化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主動加快傳統培養模式的變革創新,探索適應信息化時代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人力資源部門也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將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緊密結合,為企業的信息化轉型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29):8-12.
[2]馮秋鑫.JQ公司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問題研究[D].大
慶:東北石油大學,2023:3-5.
[3]李嘉亮,于濛.信息化體系建設助推數據價值挖掘[N].中國會計報,2023-03-17(11).
[4]梁藝多,陳恒.以結果為導向,重塑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J].人力資源,2023(5):86-87.
[5]作者不詳.“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