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婧 鄭毅敏



[摘 要]目前,東北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農村老齡化形勢則更加嚴峻,東北農村老人養老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難題。文章基于東北農村的養老現狀,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變量對互助養老模式的影響,并針對東北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老齡化;互助養老;東北農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65
[中圖分類號]D66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4-0197-03
0? ? ?引 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東北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3%,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5.61%,東北農村地區養老難的問題日益凸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建設,鼓勵以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為依托發展互助式養老服務,即互助養老。互助養老是一種新型的社區養老模式,指社區鄰里成員之間在生活和精神上互相慰藉的幫扶形式[1]。
1? ? ?東北互助養老模式現狀
1.1? ?互助養老模式單一,基礎設施不完善
目前,互助養老模式僅是單純的互幫互助,基礎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互助養老場所設施主要包括休息、醫療和娛樂等設施,不能滿足老人養老的所有需求[2],地方醫療服務應與之相結合,補足互助養老模式缺失的部分,形成以互助養老模式為核心的農村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1.2? ?傳統思想影響老人的參與度
受“儒家孝文化”的影響,子女將把老人送去互助養老場所,當作不孝順的典型事件[2],不僅會被指責不孝順,而且子女也會擔心老人在互助養老場所得不到足夠的照顧。老人對于老年生活的想象為含飴弄孫,不愿意離開子女養老,導致老人不愿選擇互助養老[3]。
1.3? ?互助養老模式的宣傳力度不足
老人主要是通過村(社區)委會宣傳、觀看電視及聽廣播等方式了解新事物。推廣部門的權威性和宣傳內容的可靠度都會影響老人的參與意愿。目前,互助養老服務在東北農村的普及度不高,僅依賴這些傳統方式宣傳互助養老模式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
2? ? ?調查對象與方法
2.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選取東北農村人口(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累計回收問卷380份,有效問卷355份。在被調查者中,女性占48.17%,男性占51.83%。在年齡調查中,71~80歲的被訪者最多,占40.28%;61~70歲的占31.83%,80歲以上占14.08%,60歲及以下占13.80%。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學歷占57.46%,初中學歷占29.57%,高中學歷(含中專)占8.45%,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4.51%。
2.2? ?抽樣方法
調查采用非概率抽樣,以“判斷抽樣+方便抽樣+隨機抽樣+滾雪球抽樣”為主的多階段抽樣。
第一階段,通過現有文獻了解3個省份經濟狀況、農村人口數量,抽取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吉林省長春市、遼寧省鞍山市3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第二階段,從各個代表城市中,分別抽取龍江縣、九臺區以及臺安縣作為抽取縣域。第三階段,采用隨機抽樣法,將每個抽取縣域中的村莊排序,利用Python中random函數,生成隨機數,抽取3個村莊。第四階段,采用方便抽樣,在每個村莊,根據調查者方便選取村民,以村民相互推薦為主要方式,進行滾雪球式訪問調查。
3? ? ?互助養老模式的因子分析
3.1? ?因子分析的檢驗
SPSS軟件提供了KMO和Bartlett's球型檢驗統計量來檢驗數據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統計量用于檢驗變量間的偏相關性,KMO統計量取值在0~1,KMO>0.5時,適宜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檢驗用于檢驗相關系數矩陣是否為單位陣,如果顯著水平P<0.05,則可以做因子分析。本次檢驗KMO=0.845,說明因子分析的效度符合要求,適合進行因子分析(見表1)。Bartlett檢驗的P值為0.000,明顯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能夠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時又能解釋大部分的方差,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具有較高的構建效度(P檢驗,sig .顯著值)。
3.2? ?因子的提取
選取數值大于1的5個初始特征值,公因子方差貢獻率為74.987%,能夠合理解釋信息的要求(見表2)。由此可見,前5個因子足夠解釋原始變量信息,所以提取5個共性因子。
3.3? ?因子的命名
本文以方差最大化進行因子正交旋轉,得到旋轉載荷矩陣(見表3)。因子載荷是各指標與成分的相關系數,通過相關系數可以了解它們之間的依賴程度。旋轉后的因子載荷能進一步明確每個共性因子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并對共性因子進行合理解釋和命名。
第一,“政府重視程度”“政府政策法規”“社會保障制度”反映的是政府需要提高對互助養老的重視度,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命名為政府政策因子。
第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資源供給”“社會對老年人補貼”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物質資源條件及社會對老年人補貼情況,命名為社會經濟水平因子。
第三,“互助養老宣傳力度”“互助養老體系”“互助養老講解模式”反映的是互助養老宣傳方式和力度的大小,以及服務體系本身的成熟程度,命名為服務認知因子。
第四,“全社會的綜合素養”“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全社會的公德意識”反映的是全社會的綜合素養、公德意識及對老年人的關愛程度,命名為社會環境因子。
第五,“服務本身的質量”“服務本身的模式多樣”“服務的人數”反映的是老人參與互助養老的滿意程度,命名為服務質量因子。
3.4? ?討 論
表3旋轉因子矩陣結果表明,政府政策因子與變量指標“政府重視程度”“政府政策法規”“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836、0.824和0.802,相關性極強。社會經濟水平因子與其變量指標“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資源供給”“社會對老年人補貼”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799、0.769和0.776,相關性較強。服務認知因子與其變量指標“互助養老宣傳力度”“互助養老體系”“互助養老講解模式”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828、0.864和0.793,相關性極強。社會環境因子與變量指標“全社會的綜合素養”“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全社會的公德意識”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763、0.777和0.865,相關性極強。服務質量因子與其變量指標“服務本身的質量”“服務本身的模式多樣”“服務的人數”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836、0.753和0.861,相關性極強。因此得出以上五個因子是影響東北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4? ? ?東北互助養老建議
4.1? ?政策重視互助養老
在發展互助養老模式過程中,政府要提高對互助養老的重視程度,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設置相應的考評機制和監督機制,同時建立完整“老人-負責部門”兩方對話反饋機制[4],妥善處理老人反饋的情況。
4.2? ?整合社會力量推動互助養老發展
政府起到主導和監管的作用,需要給予老年人適當的補貼,提高老年人的參與度。政府需要整合民間力量,建設互助養老基礎設施,并由公益組織對所有參與互助養老的志愿者和農村老人進行建檔工作,同時提供目前互助養老模式缺少的心理撫慰服務,支持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
4.3? ?提升互助養老認知
當地政府和社區需加大對互助養老的宣傳力度,扭轉農村老人對于互助養老的偏見[5]。村委會需要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以老年人易懂的方式進行宣傳。例如,村委會和公益組織應開展豐富的活動以宣傳互助養老模式,有益于增加老年人對于互助養老的興趣[6]。
4.4? ?營造關愛老人社會環境
要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切身需求,關心關愛空巢老人。通過文娛產業進行大量宣傳,增強社會敬老、助老意識,從根本上消除老年人對互助養老模式的不信任感。
4.5? ?提高互助養老服務質量
當地政府及鄉村集體應該開展基礎服務技能培訓。公益組織應對志愿者隊伍進行專業化培訓和管理。志愿者可以對具有服務能力的老人進行培訓,增加互助養老服務的多元性[7]。
5? ? ?結束語
東北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養老問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基于東北農村老人的養老現狀,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變量對互助養老模式的影響,從政府、社會公益組織以及老人自身三方面針對東北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提出相應建議,助力互助養老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成為主流養老方式,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主要參考文獻
[1]金華寶.農村社區互助養老的發展瓶頸與完善路徑[J].探索,2014(6):155-161.
[2]鐘仁耀,王建云,張繼元.我國農村互助養老的制度化演進及完善[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2-31.
[3]李丹,畢紅霞.農村互助養老中老年人的施助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山東省調查[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58-65.
[4]陳雄,李澤坤.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法律規制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7.
[5]聶建亮,孫志紅,吳玉鋒.社會網絡與農村互助養老實現:基于農村老人養老服務提供意愿視角的實證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21(4):22-33.
[6]辛寶英,楊真.社區支持對農村互助養老參與意愿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21(2):114-125,128.
[7]楊靜慧.互助養老模式:特質、價值與建構路徑[J].中州學刊,2016(3):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