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仁朋 黎芳露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教讀課、略讀課和助讀課三大課型中蘊含著豐富的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包括文化認同、歷史認同、政治認同和身份認同四個維度。文章根據小學語文教材呈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特點,運用課例研究法,選取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的課例進行教學探究,并提出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的策略,即把握課程價值,培養國家認同意識;充分分析教材,挖掘國家認同內容;巧設教學目標,融入國家認同目的;聚焦課型要求,提升國家認同水平;聯系生活拓展,強化國家認同情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 國家認同教育 課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3-25-05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國家認同內涵豐富,學者們對其解釋不一。譚志生等學者認為國家認同是“個體對于自身歸屬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認同”[1]。饒舒琪認為,國家認同是公民對祖國形成的歸屬感,并以此為核心宗旨的教育則為國家認同教育。[2]高維等學者指出國家認同教育包含身份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歷史認同、地理認同五個類目。[3]綜上,在教育教學中促使學生產生國家認同感則為國家認同教育。國家認同教育涵蓋的內容頗多,本研究將國家認同教育分為文化認同、歷史認同、政治認同和身份認同四個維度的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是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文本。從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內容來看,文本內容的教學可歸類為教讀課、略讀課和助讀課三大課型。略讀課為帶“*”的課文篇目,不帶“*”的課文為教讀課,助讀課則是每一單元后的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內容。語文是小學階段重要課程之一,語文教學是塑造學生價值理念和審美情趣的重要媒介。[4]馬文琴認為,課程是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的主渠道。[5]課文中含有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學生進行文本學習,就是在培養國家認同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家認同教育,不僅能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積極影響,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當前對小學語文國家認同教育的研究主要關注教材中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呈現概況,對教材的編寫提出建議,以此促進學生對國家認同的理解。對于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文本內容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的關注度并不高。本文嘗試以小學中年級語文教材為例,根據教材三大課型中呈現的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特點,采用課例研究法,選取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的四篇課例進行教學探究,著重剖析教師進行國家認同教育時的教學優勢及可優化之處,探索小學語文教師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呈現特點
根據國家認同教育的四個維度以及教材的三大課型,對小學中年級語文教材呈現國家認同教育的內容進行梳理和歸類。
小學教材三年級上冊、下冊分別有27篇課文和28篇課文,四年級上冊、下冊均為27篇課文,四冊書均含有21處助讀部分。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在小學語文中年級教材呈現的總體情況如表1所示。
對小學中年級語文教材呈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體裁、主題進行分類總結,發現其呈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融入國家認同教育篇目體裁多樣
教材的課文以文學作品為主,教材中融入國家認同教育的課文主要有散文、詩歌、小說等體裁。此外,古文和少數的童話作品也涉及國家認同教育內容。散文主要呈現文化認同教育內容,詩歌和古文則更多融入歷史和政治的內容。在助讀課型中,口語交際所占篇幅較大,其次是習作教學,這些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傾聽與分享中強化認同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此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二)顯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主題鮮明
教材呈現國家認同教育的課文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例如滲透文化認同的課文內容主要為贊美民族團結友愛,贊嘆祖國的壯美河山和豐富的物產資源。政治認同和身份認同教育則表現為對仁人志士維護祖國統一、敢于犧牲的家國情懷的贊美之情。通過描寫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節日風俗的傳承與追隨之情,或從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入手,通過贊揚偉人的光輝事跡與優良品質滲透歷史認同教育。
(三)呈現國家認同內容比重存在差異
三大課型呈現國家認同內容比重存在差異,從篇數上看,教讀課呈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最廣,接下來是略讀課和助讀課。81篇教讀課中有20篇呈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28篇略讀課中有11篇呈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助讀課84處中有11處呈現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從占比上看,略讀課占比為39.29%,教讀課占比為24.69%,助讀課占比為13.10%,略讀課占比大于教讀課和助讀課。
(四)認同維度占比不同且有重合
小學階段主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文化,逐步樹立民族意識。國家認同教育中文化認同、歷史認同、身份認同、政治認同呈現比例不同,其中文化認同滲透最多,其次是歷史認同和身份認同,政治認同最少。國家認同教育四個維度有重合的現象,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懂就要問》等課文既涉及歷史認同,又涉及政治認同。涉及文化認同培養的課文往往也可以促進學生產生身份認同感??梢?,四個認同是相互聯系的,其最終目的都是促進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培育其愛國情感。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課例探究
基于國家認同教育內容在語文教材中的呈現特點和國家認同的四個維度,文章選取4篇課例進行觀摩分析。分析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設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教學環節、教學的效果。選取的2篇課文和2處助讀部分均含國家認同教育內容,教讀課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略讀課為《不懂就要問》,助讀部分則選取了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和習作教學《我有一個想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例選取于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課例教學觀摩交流活動,其余三篇選自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優秀課例。
(一)滲透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課例分析
1.文化認同篇《中華傳統節日》
《中華傳統節日》是三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有關節日的知識,增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A老師課堂實錄分析如表2所示。
綜合性學習是文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根據學習要求,A老師在教學目標中融入認同教育理念。教師在語文活動中,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A老師引導學生以“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進行詩詞佳句的分享交流活動,同時教師還把課堂延伸至生活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環節中體驗習俗風情,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悟習俗韻味。
2.歷史認同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一篇教讀課文,文章記敘的是孩童時期的周恩來立下了為國興起而發奮圖強的雄心壯志。這篇課例選取于C老師講授課堂實錄,具體如表3所示。
在認字識詞游戲中,教師巧妙的導入可以使學生的思緒集中在課堂上,又為后面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作鋪墊。對“崛起”一詞的引導理解,讓學生理解了其含義,明確文章的中心,同時在詞語釋義中理解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激發學生的偉大抱負。C老師以接火車的形式抓住關鍵詞句,析讀文本。讓學生在厘清事件脈絡發展的過程中,體悟周恩來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志氣的少年。在文中“中華不振”的悲嘆中,在文中呈現的國人受外人欺負的無奈中激發學生同理心,感知祖國發展的艱辛不易。課堂的最后環節,鼓勵學生了解更多的愛國故事,繼承革命先輩的優良品質,為中國立志,為中華立心。
3.政治認同篇《不懂就要問》
《不懂就要問》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孫中山大膽討教的故事,體現孫中山好學向上的品質。《不懂就要問》這篇課例來自D老師的課堂實錄,具體如表4所示。
《不懂就要問》是一篇略讀課文,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不同,略讀課文以學生的自學為主。D老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孫中山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勤學好問的精神品質。學生在拓展積累中,學習人物的品質。學生領悟孫中山的精神品質后,聯系自身學習情況,在與身邊同學的對比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為自己提出改進的措施,強化學生對人物品質的學習。
4.身份認同篇《我有一個想法》
《我有一個想法》是助讀部分中的習作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增強學生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感。E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如表5所示。
E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強化學生公民責任感。三年級的學生學習習作時間不長,生活閱歷不足,讓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生活,做好寫作前的指導,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意愿。有想法才有話說,才能落筆成章。對此,E老師在教學時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第一階段,讓學生關注生活現象,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階段,通過范本示例,讓學生明白造句構段要求;第三階段,進行交流評價,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第四階段,升華情感,學生作為社會的小主人,應自覺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履行義務,在實際生活中強化公民意識,增強身份認同感。
(二)滲透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課例總結
在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的四篇課例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以及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在這些課例中,這些教學設計都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值得借鑒和學習。
1.教學目標融入認同培養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航標,是學生學習的方向,是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中華傳統節日》教學目標設定中的“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融入了文化認同的培養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的“體悟周恩來是一個立志為國奮斗的青少年”融入了歷史認同的培養;《不懂就要問》中的“學習孫中山的優秀品質”,對政治領袖品質的學習滲透了政治認同的培養;《我有一個想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強化公民責任感。這些教學目標都有意識地培養以及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2.教學內容拓展較為單薄
語文教材課文篇幅簡短,一篇課文內容編寫有限,雖然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通過對現有文本的解讀,明確文章主旨,但由于文本篇幅的局限,學生不能夠很好地將愛國情感內化于心,將人物的優秀品性外化于行。國家認同教育內涵豐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升華情感,需要教師有意識地聯系生活,拓寬學生視野,而不是局限于文本中的事件或者人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滲透認同意識的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有意識地增添與該文本主旨相近的資料,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3.教學方式貼切課型要求
教讀課、略讀課和助讀課三種課型在教學要求上有所不同,按照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解釋,可以理解為教(精)讀課文要求教師講得精和細,目的是舉例子、教方法,略讀課是學生自學,遷移運用學習方法,將在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于略讀課中,自己領會、感悟、獲取知識[6],助讀課則是幫助學生發展閱讀與學習能力。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一篇精讀課文,C老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厘清文章脈絡,品悟周恩來人物形象,學習其愛國品質?!恫欢鸵獑枴窞橐黄宰x課文,略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在這節教學課中,D老師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索從而解決問題?!段矣幸粋€想法》為助讀系統,E老師引導學生討論生活問題并寫出解決建議。
4.教學活動契合學生特征
小學三、四年級是學生各項能力發展的過渡時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能從與同伴的共同活動中,進行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能在豐富有趣的課堂實踐活動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上。上述的教學課例在教學環節中的課堂活動均有具體表現,如在滲透文化認同的《中華傳統節日》教學課例中,交流分享環節與動手做湯圓的課堂活動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實施策略
基于上述課例研究的結論,對于如何利用呈現國家認同教育的文本進行授課,總結出以下策略。
(一)把握課程價值,培養國家認同意識
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理解國家認同教育的內涵,牢牢把握小學語文課程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的精神價值。例如《中華傳統節日》課例中,讓學生分享課前收集的節日風俗以及所了解到的傳統文化知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例中讓學生在課后收集愛國故事等,都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涉及國家認同教育篇目的文本,應制訂合理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
(二)充分分析教材,挖掘國家認同內容
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習語文也是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認識學生、了解學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在分析教材與學情的基礎上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小學語文教材呈現的國家認同教育內容豐富,如涵蓋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含對優秀政治領袖的歌頌,融入強化學生身份意識和培養學生社會公民責任感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依托教材,充分分析教材,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引領學生學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民族自豪感。
(三)巧設教學目標,融入國家認同目的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終點,是教師期望學生達到的學習效果,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的。教師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緊扣課程標準要求的理念價值,制訂適宜的教學目標,滲透國家認同意識的培養。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否適配,決定了國家認同意識的培養成效。
(四)聚焦課型要求,提升國家認同水平
教讀課、略讀課、助讀課三種類型的課文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三種課程類型在教學上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教讀課重在“教”,略讀課則重在“略”,“略”要求教師講授時間的減少,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將在教讀課中掌握的學習策略遷移到略讀課,自讀自悟、自感自知。助讀課是幫助學生增強閱讀和學習能力的文本,在教讀課和略讀課鋪墊的基礎上,由學生主導課堂,鞏固知識內容,提升綜合素質。教讀課、略讀課和助讀課相輔相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把握好課型要求。對于呈現國家認同教育的不同課型,教師應根據相應的課型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悟情,在動手實踐中增強國家認同感。
(五)聯系生活拓展,強化國家認同情感
如果課堂教學活動簡單、程序化,那么學生容易對課堂產生乏味感,從而轉移注意力。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活動,對于針對涉及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文本,可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如舉辦詩詞大會傳播詩詞文化,了解節日風俗。在提出建議、小組討論的合作活動中,關注社會問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之,在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中滲透愛國情懷,生發學生愛國之志。
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尚未成熟,處于具體思維能力向邏輯思維能力的過渡時期。對于國家、傳統文化、政治這些概念的理解還較淺層,因此在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的課堂中,需要教師發揮教育智慧,聯系學生的生活,通過具體的事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以達到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譚志生,曾麗軍,劉舒揚.國家認同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教師,2020(1):62.
[2]饒舒琪.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認同教育:合法性與應有內涵[J].教育學報,2018,14(6):48-56.
[3]高維,郝林玉.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研究[J].教育導刊,2020(8):55-62.
[4]李彥群.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觀念滲透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7(10):38-42.
[5]馬文琴.全球化時代加強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的思考[J].中國德育,2017(13):40-43.
[6]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梁仁朋 / 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從事德育原理研究(南寧 530299);黎芳露 /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從事教師教育研究(崇左 532200)
【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20年度小學教育特色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文化理解視域下民族地區小學課堂教學管理路徑研究”(2020XJTS19);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21年校級科研項目“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鄉村教育情懷養成的影響因素及其生成路徑研究”(2021YB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