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摘 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為高校教育及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論遵循、改革思路,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教育融合育人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的融合育人存在育人目標一致性、實踐功能互補性、實施環節相容性的內在機理,為提升融合育人的實效性奠定扎實基礎。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積極探索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的規范化融合育人路徑:一要完善頂層設計,實現機制保障;二要助推人員協同,實現隊伍保障;三要強化過程追蹤,實現實踐保障,切實推進二者經驗互鑒、資源共享、協同發展,達到“1+1>2”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三全育人,勞動,就業,規范化融合育人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39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1],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即“三全育人”,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論遵循、改革思路。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使命,是社會人才的重要輸出地[2]。學生就業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影響力的直接體現,是學生綜合素質和個人價值的試金石。當前社會背景下,做好就業育人工作是教育之本,是提高就業質量的關鍵舉措,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要戰略的貫徹落實,如何提高就業育人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學生高質量就業必須引起重視。新時代對教育提出新要求,勞動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育人價值理念、目標追求、內容等與就業育人具有密切關系。基于此,充分發揮現有勞動教育、就業育人工作優勢,實現二者融合育人規范化、系統化推進,切實提升育人實效是新時代新理念下構建“大思政”格局的現實要求。
1 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融合育人的內在機理
就業、勞動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除具備自身的獨特性外,也有基于教育本身的共通性,在育人目標、實踐功能、實施內容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內在機理,為實現二者規范化、系統化融合育人奠定了良好基礎。
1.1 育人目標一致性
就業育人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3],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等,而這些均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素質,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就業觀的必要品質。可見,就業育人與勞動教育作為高校學生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其共同目標均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原則,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致力于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導學生從自我勞動、尊重勞動升華到個人奮斗、貢獻社會。
1.2 實踐功能互補性
1.2.1 勞動教育的高質開展為提升就業育人實效奠定基礎
勞動教育為就業育人提供了教育載體。結合就業市場信息反饋,多數用人單位要求學生具備“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綜合素質高”等素質,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涉及“德智體美勞”5個方面,其中“勞”是一項重要指標,這對高校就業育人工作提出了現實要求。而勞動教育作為帶領學生參與校園勞動、生活實踐、實習實訓等多維度、多范疇的一種教育活動,旨在讓學生在勞動中學思踐悟,體悟掌握勞動價值、勞動精神、勞動習慣等。這一系列教育活動均是就業育人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需求,是學生價值觀培育、社會勞動關系應對的有效實踐。
1.2.2 就業教育的實效反饋為完善勞動教育體系提供依據
勞動教育作為新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一門必修課程,其體系設置、開展效果、課程評價等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支撐,而就業工作的推進恰好呈現出較多直觀的事實數據,為完善勞動教育體系提供支撐,倒逼勞動教育的改革創新,形成良好的互促效應。具體來看,就業育人工作包括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學生就業跟蹤、用人單位評價等,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首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能力進行評價。每年度各大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中均涉及用人單位滿意度、學生能力評價等評價指標,結合評價事實結果,可以優化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其次,畢業生個人職業發展情況。通過收集學生從擇業、就業、跳槽、再就業等過程中對勞動價值的真實體悟,將實踐經驗與課程優化結合起來進行改革。最后,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作為就業育人工作的全線程教育工作,貫穿學生大學四年的課程體系,學生對該課程的反饋也為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時動態優化提供了動態指引。
1.3 實施環節相容性
就業與勞動息息相關,就業作為一種社會勞動,具備勞動的天然屬性,二者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二者存在教育內容交叉性、教育周期全程性、教育評價互促性。首先,教育內容交叉性。勞動教育的內容包括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社會主義勞動關系,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而這正是就業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實現學生從“校園勞動”到“社會勞動”高質量銜接的必要教育途徑。其次,教育周期全程性。勞動教育與就業教育工作均是從學生入校到畢業的全線程教育,是一個分階段、全過程、全覆蓋的周期性教育活動。此外,二者的教育方式方法均需結合學生不同年級的教育需求、不同發展階段的行為思想特征、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進行精準教育。最后,教育評價互促性。勞動教育與就業教育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載體,不僅是一項課程指導任務,更是扎實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途徑,二者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輔相成。
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的規范化融合育人路徑
基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做好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的規范化融合育人,需要在隊伍、時間、空間三大版塊進行優化調整,既要實現勞動教育、就業教育的獨立發展,又要推進二者優勢互補、經驗互鑒、資源共享,達到“1+1>2”的育人效果。
2.1 機制保障:完善頂層設計
完善頂層設計是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規范化融合育人的基石,是“三全育人”理念下“全方位”育人的貫徹落實,旨在解決好“怎么干”的問題。頂層設計的目的是為規范融合育人工作提供方向性、操作性指引,內容是統籌兩個育人模塊、糅合育人體系、互嵌育人元素,做好全方位的育人體系構建。(1)建立融合育人的相關制度,包括融合育人的目標、指導思想、組織結構、實施方案、條件保障等。全面統籌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院系等各個育人主體部門,加強組織領導;扎實做好學生、社會等多重視角對高校學生勞動、就業教育的現實需求、滿意度評價的調研反饋,立足學生需求,確定融合育人課程的教育內容、清單任務;搭建融合育人的運轉框架體系,明確每個育人責任主體群的崗位職責。(2)建立運轉支撐制度,含獎懲激勵制度、人員聯動溝通制度。充分調動輔導員、專任教師等融合育人主體的參與積極性;通過設立研究項目課題、沙龍、研討交流會等正式、非正式的形式加強人員溝通,暢通溝通交流渠道。
2.2 隊伍保障:助推人員協同
助推人員協同是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規范化融合育人的關鍵,是“三全育人”理念下“全員育人”的貫徹落實,旨在解決好“誰來干”的問題。助推人員協同的目的是強化融合育人主體的責任擔當意識,引導教育主體貫徹“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切實將個人發展與育人事業結合起來,增加職業認同感。(1)優化育人主體結構。高校勞動教育、就業教育涉及專業、思想政治等多個范疇,教育周期長、教育內容廣、學生覆蓋面大,需調動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后勤人員、社會志愿團體等多方主體力量,形成育人合力。(2)提高主體理念認識。融合育人工作的推進離不開一線教育者的積極落實,要求教育主體對融合育人的核心理念、概念目標有清晰認知,知悉其責任使命、任務分工、問題反饋等;此外,還需強化學生的理解認同,通過主題班會、校園實踐活動、論壇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開展融合育人的重要價值,從思想上強化認同、行動上加以配合。
2.3 實踐保障:強化過程追蹤
強化過程追蹤是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規范化融合育人的核心,是“三全育人”理念下“全過程育人”的貫徹落實,旨在解決好“干得怎么樣”的問題。頂層設計、人員隊伍的協同是過程實施推進的前提,而工作落實情況是融合育人有效性的真實性質量評價。勞動與就業規范化融合育人工作的推進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以全局性、整體性的思維看待,從工作實施、監管、反饋、再調整、再實施等方面循環推進,落實全過程閉環育人。當前高校在落實融合育人工作中往往側重工作實施及監管,對其他環節的深入推進仍發力不足。而發現問題、動態調整才是不斷優化、規范融合育人工作的關鍵。(1)建立過程性監督管理制度,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教育引導。通過輔導員、學生監督員等群體的實地深入,與學生加強溝通獲得情況反饋[4],切實了解課程及交叉育人的實際成效,積極積累優良經驗,及時補齊短板不足。(2)建立評價考核機制。由育人主體對學生、學生對育人主體進行雙向考核,旨在掌握學生對融合育人的滿意度評價,并提出改進建議,為下一步優化頂層設計提供思路指引及事實支撐。
3 結 語
在新時代育人體系下,全面做好高校學生勞動、就業育人工作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推進“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學生勞動與就業的規范化、系統化融合育人是破解當前育人困境,實現勞動與就業教育提質升級的現實所需。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對就業育人工作的促進作用,為勞動教育賦能,充分發揮其綜合育人價值,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擇業觀、就業觀,反向做好就業育人工作。充分利用就業育人實踐事實對勞動教育進行優化調整,優化勞動育人體系,進而形成良性的循環互促效應。為此,在當前教育背景下,要基于“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切實實現勞動與就業融合育人的強耦合、規范化、科學化,形成育人合力、強化育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