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天榮 連君瑤 張瑞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6)
立德樹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目標和指針,也是高校一切課程均應完成和實現的使命和責任。黨和國家從開始系統推進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之時,就已經注意發揮高校全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課程思政是一個由教師、課程和課堂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只有子系統之間協同合作,才能保障課程思政建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的生成得益于主客觀條件共同發揮作用。
社會生產力決定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了教育的社會性質。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概念的產生,是由社會生產關系所決定并體現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當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教育教學改革的開展,受益于我國經濟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基礎。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由當前社會發展階段所決定,具體表現為由進行教育的社會關系來決定,是新時代我國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通過學校進行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行為。誠如,觀念本身是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其中,教育是階級意志的一種,它的內容由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共產黨人并沒有發明社會對教育的影響,他們僅僅是要改變這種影響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1]縱觀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雖然所表現出的情況復雜多樣,但其原因無外乎是各個國家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風土等因素決定了教育的情況。教育體系所體現的階級屬性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從階級社會出現以后才賦予了教育體系相應的屬性。在階級社會當中,剝削階級通過壟斷教育從而增進他們的階級利益。毋寧說,教育被當作塑造人類思想的一種有力工具,是在社會上傳播特定文化的強大武器。教育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就表現為,教育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教育的歷史,都是為特定的階級文化所服務。在當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定了我國教育需要擔負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的使命。社會生產關系決定了思政課程和其它課程雖各守一段渠,但目標卻始終保持一致。相應地,為了達成這一致的目標,又決定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的產生。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我國長期以來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設。恩格斯在對生產和科學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時指出,“以前人們夸說的只是生產應歸功于科學的那些事;但科學應歸功于生產的事卻多得無限。”[2]生產為科學和教育提供了發展的物質基礎,為科學和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支撐。無獨有偶,日本有學者曾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的經濟增長與教育改革的關系。在他看來,日本戰后的教育改革對日本人思想的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教育始終是一般的原因或作用,并不是由于改革了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而帶來經濟增長,而且經濟的增長與教育的改革也不是有計劃地結合起來進行的。教育始終是跟在經濟的后面。日本戰敗后,日本人高度教育水平成為經濟復興的有利條件,但是這是明治以來近百年教育事業積累的結果,并不是由于教育改革的原因。這也就說明了經濟社會發展能為教育改革發展所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勠力同心,經濟發展在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能夠迎來回暖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決定了我國教育要做到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國內國外局勢緊密聯系在一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勢必影響各門專業的課程知識。教師需要關注人類社會發展、關懷國計民生、具有人文情懷和責任感,要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共同培育好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為打造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提供了契機。
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它對國家和民族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教師的重要性體現在他對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指導意義,當前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對教師的尊敬達到了歷史的空前。相應地,作為教師,也自覺地將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同文化一樣由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所決定,并服務于經濟和政治發展。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3]社會條件決定了教育,教育也影響和作用于社會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4]世界的大變局、黨和國家發展的全局決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性質、地位和內容,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開展,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也起著推動的作用。思政課程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專業課程主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政課程一道共同幫助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決定了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和使命擔當,相應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也會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事業。
教師的崇高成就是能夠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的科學家、教師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本身就是一種成就,就是對國家的貢獻。在科學史上可以看到,發現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對科學事業可以起多么大的作用!世界上有的科學家,把發現和培養新的人才,看作是自己畢生科學工作中的最大成就。這種看法是很有道理的。”[5]為了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學習的首要對象是馬克思,因為馬克思具有“能夠既嚴厲而又不使人沮喪”的特質,因為馬克思具有“迫使我們進行自我批評,不允許我們滿足于已得的成就”的良好品德。同時,我們的社會和身邊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榜樣。習近平總書記就曾經多次對這些辛勤耕耘、奉獻擔當和至誠報國的教師們表達了高度贊揚。例如,2018年8月30日,在他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贊揚了耄耋高齡仍始終關心美育工作的老教授們;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他點贊了充滿奉獻精神的西遷教師們;2017年5月,他號召廣大教師“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綜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思政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而言,既是根本使命,也是崇高成就,是為人師者始終堅持的價值遵循和孜孜以求的事業目標。
對專業課教師而言,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獲得了諸多方面的積極效果。課程思政豐富了課堂內容,加深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思政中多元化的案例教學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觀認同。學生通過在課程導入及案例環節接觸了大量的專業時政熱點,使視野得到了拓寬,發現原來專業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方法,給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通過課程思政的培訓、研討、集體備課、教學比賽等教學活動,教學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立德樹人等理念深入人心,實現了教學相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價值觀輸出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教書育人的理想信念。但是,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仍然存在“兩張皮”問題,表現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思政育人的責任沒有覆蓋到全體教師。為了更清晰地找到問題的癥結,我們需要像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通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確定事物的特殊本質,發現造就其特殊性的原因或根據,從而辨別和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為此,我們從三個方面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分析。
開展課程思政離不開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相應地,思政課教師應該發揮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領作用,專業課教師應該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不強,尚未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和意義;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還存在短板,對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夠精準、不夠全面,課堂教學中隱性教育顯性化問題;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發揮主動性和引導作用,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貢獻指數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學校當中課程思政的示范引領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尤其是對課程思政教學名師、課程思政優秀教學團隊的培養和宣傳力度還不夠。究其原因,需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在課程思政的目標上有沒有形成專業培養與立德樹人并重的共識?一門課程的思政建設有沒有教學團隊成員在共同參與?
開展課程思政離不開全部課程的協同共建。課程思政沒有完全融入日常教學中,沒有將它貫穿于整個課程建設過程,沒有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教學理念;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覆蓋學科專業不全,并且在相近學科中的影響力不足;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協同設計還有待加強,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內容需要進行整體的協同設計、資源協調、層次相聯。究其原因,需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是不是有老師認為課程思政教育是迎接檢查走過場?在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設計上是不是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在相互合作?
開展課程思政離不開所有課堂的同頻共振。部分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刻意去講“思政”,沒有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沒有讓學生能夠真心感受到、切身體會到課程思政;專業課堂和思政課堂沒有實現同頻共振,沒有使教學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思想高度;思政課堂沒有引入專業課案例,沒有把學生從“天邊”拉回“身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沒有實現相結合,沒有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究其原因,需要回答這三個問題:教師有沒有緊跟時代發展和需求進行教學設計?有沒有結合所教授學生專業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有沒有把知識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合?
為了推動問題的解決,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可以從教師共同體、課程共同體和課堂共同體三個方面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
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在觀念認識上對“樹人”的標準、“立德”的內容和“樹人”的途徑形成共識。一是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對“樹什么人”形成共識。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6]。因此,教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主力軍,所要承擔的巨大的教育任務就是,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是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對“立什么德”形成共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說,“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7]。共產主義的道德堅持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統一。“教育改革在有技術有學問的人抱著為吃飯不得已而教書的情緒下是不能進行的”[8],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個人認識到他同集體的關系,教育他認識到他應為集體做些什么。打造協同育人教師共同體,所有教師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堅信和堅定“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三是要對“怎樣培養人”形成共識。為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教師需要塑造“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鉆研教書育人的新方法,通過顯性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知識能力價值相統一的教育方式共同地把思政元素恰當地融入專業教學中。
由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就業方向、所需形塑的思維方式及可能遇到的突出問題等方面會存在較大不同,打造課程共同體就需要對專業課程所要挖掘的思政內容和要素融入的途徑形成共識。首先,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共同開展思政要素的內容挖掘。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沒有專業知識,又不認真學習,盡管你抱了很大的熱心建設社會主義,結果做不出應有的貢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起相反的作用。”在加強課程內容建設上,一方面,要“用革命的事跡來教育我們的子孫萬代:像我們前輩那樣,像我們的先烈那樣,永遠當一個革命者,永遠當一個為人民大眾的集體事業服務的社會主義者,永遠當一個共產主義者。”[9]絕對不能虛無歷史,抹黑英雄人物。從先輩的事跡中尋找與專業人才培養所需精神的契合點。例如,工科類專業課程應重點圍繞工匠精神挖掘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有機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造協同育人課程共同體需要考慮學科專業的特點,關注社會的熱點,回應學生的關切,優化教案,更新課件內容,既凸顯理論深度,又彰顯思想高度。其次,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共同研究思政要素的融入途徑。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開展集體備課,共同尋找思政要素,集中探討思政融入途徑。課程思政教學不能將思政元素強加于專業課程的知識與理論傳授中,否則就牽強附會,而是需采取鹽溶于水、自然而然的形式,在龐大的教育體系中找到教書與育人的內在關聯。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根據自身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以及從事專業教學工作的實際體會,秉持嚴謹的科學態度,從專業課程內容、素材或具體教學活動中挖掘潛在的思政元素,確保這些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素材或具體教學活動等要素之間存在強有力的內在科學聯系。例如,桂林理工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積極引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在課程中嵌入育人要素,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的時代新人,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專業課程并不需要刻意去解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結合及其效果上。
協同育人課堂共同體積極引入全媒體、互聯網、高新技術來豐富育人載體,增強教學互動,并延展第一課堂,實現第一、二課堂的協同銜接。一是推進課堂教學技術改革。“隨著一旦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10]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的關系,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獲得者也是輸出者,課堂不再是學生信息的唯一獲取渠道。雖然互聯網雖然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依然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降低網絡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打造協同育人課堂共同體需要深度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立體式的新的教學場域,提供多場景的教學資源,滿足多元化的學生需求。例如,推進課程思政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建設課程思政精品在線課程,制作系列主題微課,豐富教學資源庫,凸顯教學模式多樣化。二是推進“課內+課外”教學改革。列寧曾強調,“教師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狹隘的教學活動的圈子里。教師應該和一切戰斗者的勞動群眾打成一片。”[11]因此,可以基于各學科、各專業、各課程的實際建設情況,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協同開發第一課堂、擴寬第二課堂,創建形式多樣的協同育人途徑。[12]三是全面動員與典型示范相結合,樹立一批協同育人創新工作的示范課堂。學校通過多平臺宣傳推廣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課程思政優秀案例庫,發揮示范輻射作用。通過微信公眾號對課程思政榜樣課程進行宣傳報道,展示學校育人精神、思政動態、案例課程、思政理論成果等內容。